•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谢邵东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谢绍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育简历 1977年9月—1980年7月,南部县建兴中学高80级学生 1980年9月—1984年7月,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1986年9月—1989年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硕士研究生 1992年9月—1996年7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99年4月- ,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 1998年10月—1999年3月,日本筑波大学农林工学系,特别研究员; 1996年10月—1998年9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博士后; 1989年4月—1992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工作; 1984年7月—1986年8月,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工作。 研究领域 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酸沉降与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研究 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与规划研究 城市与区域大气污染成因、来源与控制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 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能源与环境问题 科研项目 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2000-2002年) 通过科学交通管理,改善北京交通环境 (1999-2001年) 广州南沙万顷沙地区产业发展可行性研究(2003-2004年) 广州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规划(2003-2004年) 863项目“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及其示范“广州市大气污染源解析”(2002-2005年) 973项目“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中第三课题“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前体物的形成与向二次颗粒物的转化”(2002年-2007年) 北京市大气环境二次污染控制研究(2003-2005年)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2004-2006年) 国家先进环保技术产业发展规划(1999-2000年) 广州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研究(2002-2003年) 中国杀虫剂类POPs削减和淘汰战略研究(2002-2003年) 中国挥发性有机物源清单研究(2003-2004年)

张海亮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资源管理

单位:安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张海亮 高级工程师 安阳市水利局 建管专家

谢炜平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广东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炜平:教授,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科研与教学二十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超声处理技术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熊亚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广东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中山大学
熊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环境工程系系主任,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清洁生产专业委员主委,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专家组副组长,广东高校污水生态处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副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高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高校轻化工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2006 全国太阳能光催化学术会议副主席,Glob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和《广州化工》杂志编委。近年来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现代物理化学方法的教学和科研,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 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3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环保局科技开发项目和2项广州市环保局科技开发项目,1项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和近百个横向课题。参加过多个废水处理工程的技术开发、设备研制和现场调试,具有污染治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在Coord. Chem. Rev.(SCI IF 12.1)Catal. B: Environ.(SCI IF 5.6), Appl. Energy (SCI IF 5.1), Water Res.(SCI IF 4.9),Appl. Environ. Microbiol. (SC IF 3.8),Inorg. Chem. (SC IF 4.6) 等国内外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 单篇论文(Coord. Chem. Rev., 1999, 186:711)SCI引用达170多次。申请国家专利10项,其中7项已获批准,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国际Eni Award的提名奖。 教育经历 ·1996年   毕业于武汉大学 ·1996年   进入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8年-至今 留校工作 ·2000年   在瑞典Lund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工作经历 1998-1999年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治理研究室 1999-2000年 瑞典Lund大学 工学院 2001-2005年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治理研究室 2006-至今年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工系 讲授课程 · 《高等水处理技术》研究生 · 《环境工程导论》本科生 · 《环境化学》本科生 科研方向 1. 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2. 环境功能材料 3. 催化高级氧化 4. 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 科研项目 · 先后主持科研课题100多项,主要项目如下: ·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 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项重点); · 2项省科技计划项目; · 1项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 · 1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 · 3项市科技计划项目; · 3项省、市环保局科技开发项目; · 1项广东省博士后基金项; · 多个横向课题。 获奖情况   曾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论著 在Appl.Catl.B.Environ.,WaterRes.,Appl.Environ.Microbiol.,J.C.S.DaltonTransactions,和Coord.Chem.Rev.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50多篇,且被SCI他引近150次。应NovaScience出版社的邀请参编‘InNewFrontiersinEnvironmentalResearch’一书。 相关成果   申请国家专利10项,其中7项已获批准

张丽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文水资源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周集体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男,1956年1月出生,河南省延津县人,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副所长。 1.个人简况 姓名:周集体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环境生物工程(重点为环境基因工程及生物反应器)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为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 环境污染过程与模拟(重点为海洋污染过程模拟、地下水污染过程与模拟) 完成获奖项目:5项; 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30项; 完成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项目:100余项 2.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学历: 1978.02----1982.02: 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本科,工学士; 1982.02----1984.10: 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研究生,工硕士; ※工作简历: 1984.10----1987.12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环境工程教研室 助教 1987.12----1992.12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环境工程教研室 讲师,副主任 1992.12----1994.12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环境工程教研室 副教授,副主任 1994.12----2000.5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环境工程与科学系 教授,系主任 2000.5—--2003.5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院长 2003.6----2005.3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副院长 1995.8------2009.3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 副所长, 总工程师 2009.3------今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总经理 1998.10------今 博士生导师 1993.2------ 1993.10 赴英国HR Wallingford Ltd.合作研究 高访 1997.7------ 1998.1 赴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合作研究 高访 3.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 国际水协会会员 “America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2002.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委员(2001.1)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编委 1994 辽宁省首届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7 大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8 辽宁省优秀教师 1998 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7 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998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2001 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008 大连市第四批优秀专家

邢书彬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邢书彬 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河北省藁城市人,1968年10月生,1990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2006年取得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学位。自1990年以来,在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从事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科研工作,曾任水环境科学研究所长、污染控制与预防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咨询部部长兼总工办主任,现任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完成了造纸、印染、化工等十余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和试运行。承担和完成的主要科研工作包括:《脱色混凝剂(CAMS、CAFM)的研制》、《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河北省省会地表饮用水源微污染及富营养化机理研究》、《岗南水库饮用水源有机污染特性及饮水安全改进措施研究》等国家环保部科技计划项目或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正在开展《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制订等课题研究。 曾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河北省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获得专利1项,在国内公开发表论文5篇,参加编写专著1部。

周琪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同济大学
周琪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城建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3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水工业学会理事、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物介绍 周琪,1982 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城建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3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毕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199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工系作访问学者,1997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学系作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水工业学会理事、排水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果 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在环境保护领域中获得过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中华绿色科技银奖、上海市发明二等奖和发明金奖等;取得了2项中国专利。 主持了国家“863” 重大科技专项: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中的“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国家科技部“十五”专项:滇池面源污染控制中子专题“暴雨径流氮磷污染控制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高效冷却系统研究”、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除磷脱氮菌胶团特性及物质传递过程研究”、上海市教委科技基金项目“好氧厌氧一体化城市污水处理”、中法环境高科技项目“高效藻类氧化塘处理废水”、“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等科研项目;参加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典型工业区混合废水厌氧好氧处理工艺研究与示范”、自然科学基金“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环境研究”、“厌氧污泥的附着及颗粒化机理研究”等研究。 所获奖项 1. 教授的本科生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2003年被评为学校的精品课程 2. 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 3. 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2005年 科研项目 1. 环境保护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控制及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6674.0万元,2008-2011,主持 2. 环境保护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巢湖流域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协同控污机制,401万元,2009-2011,主持 3.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 城市污水处理物理化学作用与生物过程交互影响机制与调控方法,60万,2009-2011,主持 4. 环境保护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功能提升及污泥处理技术与示范课题,2468万,2008.8-2010.12,参加 5. 环境保护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三峡库区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1020万元,2008.8-2010.12,参加 6. 崇明村镇生活污水节能型生物生态联合处理技术与示范(2008DFA91000),中法国际 合作,104万元,2008.08-2011.08,主持 7. 中法合作项目,“崇明村镇生活污水节能型生物生态联合处理技术与示范”, 2007-2009,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50万,参加 8. 大型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技术工程示范,上海市科委,30万元,2008.01-2009.09,主持 9. 集成式分质供排水及资源化技术在上海世博会的应用研究(2007DFB90280德国),284万元,2008-2009,主持 10. 石油开采业生物破乳剂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100万元,2007-2009,主持 11. 黄浦江、苏州河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科技攻关重大计划项目,250万2004,08-2006,12 .主持 12. 低氧膜生物反应器中利用丝状菌高效处理小城镇污水的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2003-2004 .主持 13. 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国家十五"86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1200万元2003-2005 .主持 14. 人工湿地去除面源中的氮磷 科技部中法项目2001年5万,主持 15. 暴雨径流氮磷污染人工湿地控制技术(2000-09),国家十五攻关 2000-2003 主持. 16. 高性能冷却系统研究,国家九五攻关 1997年 主持 17. 水解酸化-好氧处理苯酚丙酮废水试验研究,上海高桥化工厂 2000年 主持 18. 除磷脱氮菌胶团特性及物质传递过程研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 2000-2001 主持. 19. 低氧脱氮高效除磷活性污泥的工艺研究,教育部科研基金 2000年 主持 20. 高速藻类氧化塘处理废水,国家科技部(中法合作)1998年 第一负责人 21. 杨浦区小河道治理技术研究,杨浦区河道管理所 1999年 第一负责人 22. 典型工业区混合废水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研究与示范 ,国家九五攻关 1997年 参加 23. 超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国家九五攻关 1997年 参加 24. 新型纤维床生物滤池处理有机废气研究,国家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 1998 主持 25. 新型纤维床生物滤池处理废气中苯的研究,美国俄亥俄州环境计划 1996 参加 26. 高能电子束和芬顿试剂用于印染污水脱色的研究,美国国家环保局1995 参加 27. 厌氧-好氧一体化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上海市教委 1994 负责 28. 武进市城区环境规划研究,武进市政府 1995 负责 29. 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环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3 参加 30. 厌氧污泥的附着及颗粒化机理研究,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 1991 参加 31. 新型澄清器处理饮用水及石油废水的研究,洛阳石化研究院 1987 负责 32. UBF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的研究,重庆市环保局 1986 参加 33.重庆市乡镇企业污染对策研究,重庆市环保局 1983 参加

熊振湖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天津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㈠、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8.09-1982.07 天津大学化工分校,基本有机合成专业本科学习。 1982.07-1987.09 天津农药研究所,从事农药的合成。 1987.09-1990.07 天津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90.07-1998.09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药物的合成研究。 1998.09-2001.07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水污染控制化学研究。 2001.01-2001.12 加拿大国家水环境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内分泌干扰物生态化学研究 2002.01-今, 天津城建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系,从事水污染控制化学研究。 ㈡、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 1、天津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苯并恶唑类荧光增白剂合成反应研究”,2001-2003。 2、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固定化藻菌脱氮除磷功效用于城市污水处理”,2003-2005。 ㈢、获得的科研奖项 题目:“固定化藻菌脱氮除磷功效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研究”,天津市2006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奖励编号:2006JB-3-158),获奖人员名单:熊振湖、马华继,等。 ㈣、近期发表的与正在进行科研工作相关的论文 [1]Xiong, Z. H.(熊振湖), Ma H. J., Huang G. L., Pan H., Sun C. Z.. Treating sewage using coimmobilized system of chlorelia pyrenoidosa activated sludg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007, 28(1): 33-39 (SCI: 136AL) [2]Claude Rouleau, Zheng-Hu Xiong(熊振湖), Grazina Pacepavicius, Guo-lan Huang. Uptake of Waterborne Tributyltin in the Brain of Fish: Axonal Transport as a Proposed Mechanism, Environ. Sci. Technol. 2003, 37(15): 3298-3302 (SCI: 707GF, EI: 03337592395) [3]于万禄, 熊振湖. photo-Fenton法降解水中新型污染物双氯芬酸及降解产物的毒性评价, 环境科学学报, 已录用 [4]童君,熊振湖. 高级氧化法降解水中安乃近与产物的毒性评价, 中国环境科学, 已录用 [5]熊振湖, 陈在旭, 刘建明. 不同高级氧化法对水中低浓度药物甲硝唑降解过程的比较, 环境工程学报, 2009, 3(3): 465-469 [6]熊振湖,王莹. 高浓度铬黑T模拟染料废水的photo-Fenton催化降解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31 (6A) : 301-304 [7]陈在旭,熊振湖.UV/Fenton反应对直接黑38的脱色与矿化, 环境科学与技术, 已录用 [8]吴健,熊振湖.UV/Fenton法对诺氟沙星的降解与矿化,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8, 14(4): 259-266 [9]王莹,熊振湖.UV/Fenton法对高浓度铬黑T染料废水的脱色与矿化,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9, 15(1): 48-52,56 [10]熊振湖,陈在旭. UV/Fenton反应光催化氧化水中偶氮染料,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8年5月 ISBN 978-7-80209-732-2 ㈤、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β-环糊精为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特异性去除水中酚类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项目批准号:50878138)。经费来源:国家基金委,额度:32万元,起止年月:2009.01-2011.12。项目主持人:熊振湖 课题是针对去除污水处理厂出水及受纳水体中存在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EDCs)而立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 简写:MIPs)是一种具有较强分子识别能力的新型高分子仿生材料。由于在聚合过程中模板(污染物)分子的加入,当洗去聚合物中的模板分子后,在模板聚合物中就会留下一些空穴,其大小,形状及官能团的分布与模板分子具有互补性,其过程就象烙印一样,在聚合物中留下模板分子的印迹。当MIPs在水中与种类繁多而结构各异的有机污染物相遇时,它就会选择性地将模板分子吸纳到聚合物的空腔中,从而将这种污染物从水中去除。 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简称: β-CD)是超分子化学领域常见的化合物,是由7个葡萄糖单元以1, 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分子外围羟基的存在使其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它的分子内腔直径为70~80nm,当客体分子尺寸和理化性质与其空腔相匹配时,可通过各种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疏水作用力、静电亲和力、偶极-偶极作用力、氢键作用力)与客体分子形成络合物。如果将β-CD固载到分子印迹聚合物中,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可强化去除水中特定污染物的能力。 模板萃取 功能单体 交联聚合 模板分子 模板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 2、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超分子的仿生催化剂降解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编号:07JCZDJC01700,经费额度:30万元,年限:2007.4-2009.12,项目主持人:熊振湖 项目以酚类内分泌干扰物为目标分子,通过制备具有多部位与多重识别位点的杯[n]芳烃(n=4,6,8)而特异性去除二级出水中的痕量酚类内分泌干扰物;探讨杯[n]芳烃(n=4,6,8)与目标分子识别的协同关系,推断杯[n]芳烃吸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机制;确定各因素(其它污染物、无机离子、腐殖酸、体系pH)对去除过程的影响。 杯[n]芳烃(n=4,6,8)是由苯酚与甲醛缩合而成的一类环状低聚物。它们以具有上缘和下缘及一个中心环面的“杯子”的形状而存在。由于预制的疏水空穴,刚性的构相使杯芳烃起到主体分子的作用,能够与多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形成主-客体络合物。 在本研究当中,首先合成一系列尺寸不同的杯[n]芳烃(n = 4,6,8)衍生物,并且通过从水溶液中对若干种类的酚类内分泌干扰物(E1,E2,EE2, et al.)的固-液吸附研究它们的配体行为。 3、正在进行的其他项目 在污水厂处理过的出水中存在着种类繁多而结构各异的药物与个人护理用品(PPCPs),现行的生物活性污泥工艺要将它们全面去除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随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对水中有毒有害痕量有机污染物的认识在不断拓展,已经认识到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危害作用的水体污染物不仅是内分泌干扰物,还存在着范围更广泛的PPCPs。现已知道,·OH自由基具有对各种有机物无选择性的强大氧化能力,若全面去除STPs出水中难生物降解PPCPs,比较适宜的方法还属Fenton-like催化氧化法。出于上述认识,本课题组开展了采用铁矿氧化物为催化剂企图在中性pH和无光照条件下的Fenton-like法去除污水厂出水中PPCPs的课题(阶段性研究结果见已发表的论文)。

周立祥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江苏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姓名(职称):周立祥 教授 性 别:男 出生时间:1965.03 最高学位:博士 所属单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毕业院校:南京农业大学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固废处理处置工程;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微生物与环境矿物 发表论文:近年代表性论文(*通讯作者) 题目: 生物沥浸对城市污泥脱水及其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作者: 周俊1,2,刘奋武1,崔春红1,毕文龙1,周立祥1 作者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摘要:利用沥浸微生物对浓缩污泥与添加聚丙烯酰胺(PAM)的脱水污泥进行生物沥浸处理,同时采用厢式压滤机在0.35 MPa的压力条件下,对生物沥浸前后的污泥进行脱水。结果表明,经过生物沥浸处理,浓缩污泥与稀释后的脱水污泥的CST值可分别降至11.8、14.6 s;沥浸结束后静置24 h,上清液所占比例分别从原来的12.5%、24%升至31%、42%,两种污泥中Zn的溶出率分别为66.65%、59.13%,Cu的溶出率分别为13.31%、23.55%。对浓缩污泥直接进行压滤脱水,泥饼含水率高达75%;加PAM调理后再脱水,泥饼含水率达68%;而经生物沥浸后再脱水,泥饼含水率可降至58%。可见,在相同脱水条件下,生物沥浸法对污泥的调理作用要优于PAM。 关键词: 浓缩污泥;脱水污泥;生物沥浸;脱水性能;聚丙烯酰胺;重金属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177060、2127707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12AA063501);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30931);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3KJB610006) 1、Wang Shimei, guanyu Zheng, Lixiang Zhou*.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R30 improves tannery sludge bioleaching through elevating dissolved CO2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levels in bioleach solution as well as scavenging toxic DOM to Acidithiobacillus species. Water Research. 2010, doi:10.1016/j.watres.2010.06.055 2、Zhan Xinhua, Ma Hengliang, Zhou Lixiang * et al. Accumulation of phenanthrene by roots of intact wheat (Triticum acstivnm L.) seedlings: passive or active uptake?BMC Plant Biology. 2010, 10:52 3、Guanyu Zheng, Lixiang Zhou*, Shimei Wang. An acid-tolerant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 role in improving tannery sludge bioleaching conducted in successive multi-batch reaction system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43(11): 4151–4156 4、Huixin Xiong, Yuehua Liao, Lixiang Zhou*. Influence of chloride and sulfate on formation of akaganéite and schwertmannite through ferrous biooxidation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cel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42(23):8681-8686 5、Yuehua Liao, Lixiang Zhou* et al. Occurrence of biogenic schwertmannite in sludge bioleaching environments and its adverse effect on solubilization of sludge–borne metals.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9,24:1739-1746 6、Yuehua Liao, Lixiang Zhou* et al. Biosynthesis of schwertmannite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cell suspensions under different pH condition.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2009,29:211-215 7、.Huixin Xiong, Yuehua Liao, Lixiang Zhou*,et al. Biosynthesis of Nanocrystal Akaganéite from FeCl2 Solution Oxidized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Cel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42 (11):4165–4169. 8、Wang Jiangang,Xinhua Zhan, Lixiang Zhou, Yusuo Lin. Biological indicators capable of assessing thermal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hydrocarbon mixture contaminated soil. Chemosphere, 2010, DOI: 10.1016/j.chemosphere.2010.06.009 9、Zhan Xinhua, Wenzhu Wu, Lixiang Zhou*. Interactive effec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phenanthrene on soil enzymatic activ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10, 22(4)607-614 10、Feng He, and Lixiang Zhou*. Treatment for woolscouring effluent through bioacidification by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010,40:391-401 11、Li Z.L., Zhou L.X*. Cadmium transport mediated by soil colloid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 ?eld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2010,22(1):106-115 12、Pei Xiaohong, Xinhua Zhan, Lixiang Zhou*. Effect of biosurfactant on the sorption of phenanthrene onto original and H2O2-treated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21(10):1378-1385 13、Zhou S.G., L.X.Zhou*, D.Fang. Enhancing Metal Removal by Coaddition of Fe2+ and S0 as Substrates of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for Sewage Sludge Bioleaching. Practice Periodical of Hazardous, Toxic, and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2008, 12(3):159-164. 14、Fang D. , C.J. Jin, L.X.Zhou. 2007.Removal of Cr from tannery sludge by indigenous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42:2065-2069 15、Wong J.W., K.L.Li, L.X.Zhou, and A. Selvam.2007.The sorption of Cd and Zn by different soils in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rom sludge. Geoderm, 137(3-4):310-317 16、Fang D. and L.-X.Zhou*,2007. Enhanced Cr bioleaching efficiency from tannery sludge with coinoculation of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TS6 and Brettanomyces B65 in an air-lift reactor.Chemoshpere,69:303-310 17、Zhou Shun-gui, Zhou Li-xiang*, Wang Shi-mei, and Fang Di. 2006.Removal of Cr from tannery sludge by bioleaching metho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8(5):885-890 18、Fang D.,and L.X.Zhou*. 2006. Effect of sludg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on oxidation of ferrous iron and sulfur by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Water, 19、Zhou L.X.*, D.Fang, S.M.Wang, J.W.C.Wong, and D.Z.Wang. 2005. Bioleaching of Cr from tannery sludge: the effects of initial acid addition and recycling of acidified bioleached sludge. Environ. Technol. 26:277-284 20、Zhou L.X.*, S.G. Zhou, and X.H. Zhan. 2004. Sorption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sludge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polymers in soil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oil Cu behavior. J. Environ. Qual. 33(1) :154-162   科研项目:主持的部分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水华蓝藻肥料化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湖泊大规模水华蓝藻去除与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示范(2009ZX07101-011)水专项课题之专题 起止时间:2010.1-2010.12 项目名称:微生物成因矿物对酸性矿山废水中有毒金属清除的作用、机制及其调控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738) 起止时间:2010.1-2013.12 项目名称:生物沥浸法促进污泥高效脱水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及工程示范 项目来源:国家863计划专题 (2009AA06Z317) 起止时间:2010.6-2012.6 项目名称:城市污泥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生物沥浸处理处置新技术 项目来源:国家863计划专题 (2006AA06Z314) 起止时间:2006.11-2009.10 项目名称:极端酸性环境下硫杆菌促进形成的施氏矿物Schwertmannite及其在地下水除砷上的意义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677028) 起止时间:2007.1-2009.12 项目名称:水旱轮作区土壤中有毒金属活化及其向土壤深层运移的机制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571073) 起止时间:2006.1-2008.12 项目名称:生活垃圾及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与示范工程 项目来源: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课题” 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之第二专题(2002AA601012—02) 起止时间:2003.11-2005.11 项目名称:污泥中重金属的微生物淋滤去除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7016) 起止时间:2002-2004 项目名称:农业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对多环芳烃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537) 起止时间:2002-2004 项目名称:土壤重金属环境行为与细菌代谢产物相互关系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777022) 起止时间:1998-2000 荣誉及获奖: 科技成果获奖(第一完成人): 1、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年) 2、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9年) 3、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4年) 4、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7年)   荣誉奖: 1、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0年) 2、江苏省首届333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2007年) 3、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2004年) 4、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005年)   其他学术活动: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会议评审)、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和南京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等。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0937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