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谢开天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农林工程

从事专业: 农业机械专业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
1985-1986年任黑龙江省农业机械运用研究所技术员;1986-1991年任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91-1998年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工程师;1998-2000年任研究所工程师;2000年至今年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马铃薯质等分拣成套设备”的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获国家专利;副主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大型轮式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系列”的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参加《黑龙江省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的编写;参加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亚麻生产配套机具”的研究;副主持“SGTN-280综合整地机设计”,通过新产品鉴定,已投入批量生产;副主持“1LG-156A悬挂灌木-铧犁”的设计,通过新产品鉴定。

杨海真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同济大学
杨海真,工学博士、教授。 曾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副院长。现任水污染控制、环境概论、环境评价与规划、专业德语等课程的主讲教师,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 主要工作 长期进行城市污水处理、环境模拟与评价的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 八五攻关“高速吸附活性污泥法”获1997年度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九五攻关“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 获200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污水高效、低能耗除磷技术研究”获2000年度上海市市政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上海市石洞口污水厂污泥综合利用研究”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强化人工湿地处理研究”。 研究的MSBR成果推广 “松江东部地区污水处理厂”;“无锡新区污水处理厂”;“浦东新区黎明垃圾填埋场渗沥水处理工程”。完成各种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30余项。 发表论文 主要有:“”AB法机理研究、“连续流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SBR Technology of Phosphorrus and Nutrient Removal of Sewage”、“Effect of Acid and Surfactant Treatment on Activated Sludge Dewatering and Settling”等。参编教材“环境评价”和“水污染控制工程”。

谢守勇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重庆 农林工程

从事专业:农业设施

单位:西南大学
1992年7月至今西南农业大学任教;1999年9月~2002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读硕士,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方面:承担科研项目达十余项,其中“智能温室控制系统”项目获北京市科学进步奖三等奖;发表论文15篇其中《温室移动机器人导航与避障控制等的研究》EI收录,被评为中国农机学会优秀论文。

杨洪林 职称:中级 注册证书(0

河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生态农业模式推广

单位:安阳市农业局农村能源站
1989年8月到市农林畜牧局(现为市农业局)参加工作。2002年12月起任安阳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2003年5月起调任安阳市农村能源站副站长。2001年8月起任安阳市农村能源环保学会副秘书长。2003年9月起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为中国沼气学会会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安阳市农村能源环保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一直从事农村能源环保工作,有26篇论文在国家、省(中南地区)学术会议上获奖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项成果获安阳市科技进步奖、软科学奖。针对山区生态农业开发中存在的技术含量低、模式单一、综合效益差的问题,首先提出太行山区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核心,以林木生产和高效农业开发为主,大力发展公路交通,注重种、养、加、沼相结合的山区生态农业模式,并撰写了《太行山区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与实践》一文,被推荐参加了由农业部、科技部等八部委主办的2000年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受到了与会专家的称赞。参加了近年来所有安阳市农村能源环保领域重大科技攻关、推广项目,多次填补国内空白,达到省里先进水平。其中,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安阳市污水灌区环境质量状况及对策研究”项目,结束了安阳市污水灌区环境质量长期不清的历史,填补了市农业环境监测的一项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技术负责人的“‘三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应用”项目,共推广模式545处(其中温棚式“三位一体”模式30处,庭院式“三位一体”模式515处),累计增加经济效益255万元,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获安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实施的安阳县2003年度沼气国债项目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委托河南省农业厅组织的验收。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推广工作。2000年深入滑县白道口镇民寨村大力推广“豆制品加工--养猪--沼气”模式,2004年在安阳县吕村镇孙奇村指导沼气国债项目的实施,圆满完成任务。

徐建平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贵州 农林工程

从事专业: 农业工程专业

单位:贵州大学农学院
1982-1996年在原贵州农学院农业工程系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1996-1997年获泰国丁家骏基金会农业奖学金项目资助,赴泰卡色萨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农业工程及机械CAD技术的研究;1997-2002年在原贵州大学机械与自动化系任总支书记兼教学;2002-200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汽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从事汽车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贵州大学农学院任党委书记(兼教学)。贵州农业工程学会会员。主持并主要设计贵州“山地”牌农用汽车,曾获贵州95星火科技奖;获贵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为表彰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中作出重要贡献者一等奖”。

徐皓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农林工程

从事专业:渔业机械设计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渔机所
1984年7月起在上海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1987年12月起在渔机所饲料机械室工作;1992年6月起任渔机所饲料机械室、工程师;1996年3月起任渔机所饲料源开发研究室副主任、工程师;1996年12月起任渔机所饲料源开发研究室主任、工程师;1997年12月起任渔机所所长助理、工程师;1998年3月起任渔机所所长助理、高级工程师;1998年10月起任渔机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2000年6月起任渔机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2003年1月起任渔机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2004年2月至今任渔机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2005年11月起任渔机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为中国农机学会理事、上海水产学会理事、上海渔业经济研究会理事。作为渔机所饲料装备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曾主持和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和工程项目的设计;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在承担的“SLY.B-Ⅲ型啤酒糟蛋白饲料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项目中,解决了项目中关键结构的技术问题,使该套设备研制成功,既节省宝贵的粮食资源,又为企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成功地解决了啤酒糟渣的环境污染问题,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伟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江苏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河海大学
朱伟,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甘肃平凉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五”"863"首席科学家。于199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河海大学教授,现任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为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淤泥污泥资源化及水生态修复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城市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研究主要涉及河湖污染控制、水质改善以及生态修复领域,在污水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河湖底泥清淤及淤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技术以及蓝藻爆发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组名言:系统地、深入地、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快乐地做研究,从问题的原点出发思考问题。 教育工作经历 1978年-1982年,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专业,学士; 1982年-1989年,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兰州有色金属建筑研究所,工程师; 1992年-1994年,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硕士; 1994年-1997年,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博士; 1997年-1999年,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讲师; 1999年-2002年,河海大学,土木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 2002年-2010年,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2010年-2012年,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3年-至今,河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兼重点工程办公室主任。 研究领域 主要围绕河流、湖泊的水环境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到河湖污染控制、水质改善以及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在城市河流评价与诊断、生态护坡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河湖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工作。同时课题组也开展盾构隧道施工中的土质改良、泥膜控制等技术的研究工作。近些年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第四子课题《填埋场渗沥液污染地下环境及防污屏障》,参加了《五里湖底泥疏浚与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深圳市河道底泥福永填埋场工程试验研究》,江苏省重点基金《防治淤堵、补充碳源的人工湿地技术》、《废弃生物质(污水厂污泥)超临界水气化产氢能源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土中水的转化特征定量研究疏浚淤泥的固化机理》、《污染淤泥固化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溶出规律》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1) 河、湖水环境治理理论与技术 在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问题上,结合我国城市水体存在的具体问题构建了相关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因地制宜、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环境诊断体系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在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苏州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2个“863”课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水生态修复中的生态操纵技术、硬质护坡护岸的生态型改建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已在镇江、苏州、甪直等地得到示范应用并取得了初步效果,在河、湖水环境治理理论与技术方面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技术以及蓝藻爆发机理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2) 疏浚淤泥的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 针对我国湖泊、河流环境治理中产生的大量淤泥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国内率先研究固化处理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淤泥与废弃EPS颗粒混合制取高价值轻质土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多项专利和独特的技术体系。已在无锡长广溪堆场淤泥处理、管社山底泥清淤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得到了南水北调东线清淤工程、多项水库清淤工程的重视。 (3) 污水厂污泥的处理理论与技术 针对我国污水厂污泥大量发生但没有适合国情的处理方法和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污水厂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于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通过研究改变其物理性质和重金属形态变化等特点,开发出基于骨架构建的污泥固化/稳定化技术,在苏州甪直污水厂得到成功应用。结合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开展得污泥预处理填埋工程,深圳福永淤泥处理场工程,正在开展进一步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4) 盾构隧道施工技术与设计理论 另外,结合我国大规模开展地铁隧道建设的背景,对于盾构隧道技术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开发了独自的设计软件和气泡材料,提出了盾构压力舱的喷涌模型和闭塞模型,在盾构压力舱土质改良、泥膜形成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解决了很多工程实际问题。其中自主开发的气泡剂已得到工程界的广泛接受,初步取得较好的效益。 学术兼职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环境土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城市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环境分科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太湖富营养化对此技术委员会委员; 无锡市蠡湖富营养化对策技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 日本土木学会会员; 日本地盘工学会会员; 江苏省地下结构与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力学学会会员。 行政职务 发展规划处处长兼重点工程办公室主任; 固体废弃物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代表; 九三学社河海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 科研与教育成果 个人成果 近年来在所从事的5个研究方向上不断开展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承担了国家"863"、“97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项目、国家水利公益项目、江苏省重点基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等6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在所属领域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45篇,出版译著2本,参加编写教材2部,申请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入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计划、江苏省优秀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归侨先进个人。获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海洋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 (1)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工程《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 2003-2006 (2)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负责《疏浚底泥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子子课题研究,2002-2005 (3)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负责《东西五里湖交换条件及其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计算研究》的子子课题研究,2002-200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土中水的转化特征定量研究疏浚泥的固化机理》,2004-2006 (5) 江苏省重点基金——《净化低碳源面源污染、防止淤堵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2004-2005 (6) 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甪直古镇中心区水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研究》,2004-2005 (7)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2007-2009 (8) 国家火炬计《复合型淤泥固化材料》,2003-2005 (9) 江苏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2005-2007 (10) 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2002-2005 (11) 太湖流域管理局项目——《太湖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研究》,2003-2004 (12)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甪直古镇中心区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工程》,2004-2005 (13) 水利部公益项目——《小堆场快速复耕的疏浚淤泥处理新技术》,2007-2009 (14)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资源化利用(固化)的中试示范研究》,2007-2010 (15) 深圳市水污染物治理项目——《深圳市河道底泥福永填埋场工程试验研究》,2007-2009 (16) “863”探索导向类项目——《大面积吹填淤泥W-S-S工法》,2007-2009 (17) 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负责第四子课题《填埋场渗沥液污染地下环境及防污屏障》,2012-2016(在研) (18) 江苏省重点基金——《废弃生物质(污水厂污泥)超临界水气化产氢能源利用》,2011-2015(在研)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淤泥固化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溶出规律》,2010-2012 (20)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规模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负责第三子任务《疏浚泥固化技术深度研究及应用示范》,2011-2014在研) 获奖情况 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获奖项目:城市淤泥集中式场地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排名第一; 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获奖项目:湖泊环保疏浚关键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 2012年,第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等,获奖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浆及成膜关键技术,排名第二; 2012年,第四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获奖项目:淤泥污泥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009年 《基于水分转化原理的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 《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优秀社员; 2005年 全国归侨优秀个人; 2004年10月,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同部省级; 2003年1月,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校级; 1998年10月,水分特征曲线的路径的研究,日本土木学会优秀发表论文奖,排名一; 1998年3月,非饱和土坡的稳定性评价研究,日本大学青年教师研究奖励,排名一; 1988年10月,饱和黄土硅化加固研究与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一; 1991年3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1990年5月,饱和黄土硅化加固,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1990年5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杨基先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杨基先 1964年12月生, 博士,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水及给水处理中的应用,环境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人工固定化工程菌的筛选、驯化,实际工程中的微生物生理生态学及运行效果等方向的研究。参加国家“973” “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际重大合作基金项目等1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哈尔滨市科委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黑龙江新闻出版局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40余篇 。 简历 1983.9~1987.7 东北师范大学 生物学 学士 1997.9~2000.6 哈尔滨建筑大学 环境工程 硕士 2003.9~2008.3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境科学 博士 1987~ 1993年 哈尔滨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 1993~2000年 哈尔滨建筑大学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00~ 哈尔滨工业大学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获奖: 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教材改革与建设 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国家精品课程 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化学类课程建设研究 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5、健康直饮水集成技术成套设备科技示范工程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复合型生物絮凝剂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高效工程菌的构建及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研究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著作: 1、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第3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2 2、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2 3、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3 4、环境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3 发表论文: 1、Effect of Aridification on the Replacement of Zonic Species,Stipa baicalensis Roshev.,by Azonic Species, Leymus chinensis Tzvel., in the Steppe of China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2009.5 2、of a Bacterial Strain with High De-emulsification Efficiency*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2009.3 3、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影响因素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8 4、一株芽孢杆菌破乳特性试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9.8 5、生物破乳菌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微生物学通报 2009.4 6、一株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反硝化能力 环境科学学报 2008.7 7、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饮用水的研究 中国给水排水 2008.7 8、Study on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Bioflocculant-producing Bacterium F6 iCBBE 2009.6 在研项目: 1、硫酸盐还原菌的磁性荧光量子点定量检测及磁性分离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编号2008ZX 3、菌丝球的形成机理及其净化效能研究(JC200601) 4、好氧反硝化菌脱氮机制及工艺调控策略研究(507780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讲课程 本科: 1、污染控制微生物学 2、生物化学 3、生态学 硕士: 1、高等生物化学 2、环境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3、现代生物学 发表于 2013-12-4

徐嘉梁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江苏 农林工程

从事专业:农机工程专业

单位:苏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1982年1月毕业,1999年担任副所长,现任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苏州市农机学会理事。先后完成新农机研制课题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7篇,2篇论文获苏州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1994年“地下鼠道护壁技术”获江苏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开沟机研制”课题2000年7月通过技术鉴定,同年小批试制20台样机,在昆山、苏州、无锡、扬州等地推广,使用良好,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8BJ-350型机动泵站研制”2000年4月通过鉴定,同年生产210台,2001年生产推广67台,在昆山市遭遇洪涝灾害时累计出动机动泵200余台次,减灾1.2亿余元,获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带式播种技术研究”2003年11月通过了省科技厅鉴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杨劼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内蒙古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生态学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知识产权局)
杨劼,女,蒙古族,196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厅长(副局长)、兼任自治区科协副主席。人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分委会委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景观生态学会理事、内蒙古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植物生态学报》编委等职。长期从事生态学的教学工作和草原生态学方向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等许多奖项。 经历 杨劼教授1983年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生态学专业,1986年开始师从于我国著名生态学家李博院士,1995年获得生态学理学博士学位,成为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蒙古族女博士。1990年留内蒙古大学任教至今,一直从事生态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2010.10-至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厅长(副局长)。 科研成就 长期从事生态学的教学工作和草原生态学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生物学基地和生物技术两个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曾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日合作项目,1项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目前主持“973”项目课题之一,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首届青年女科学家奖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被评为2004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及“全国先进女职工”。 科研工作集中在草地生态学领域,目前开展植物水分生态研究、“3S”技术在草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杨劼教授已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了国家“六五”至“九五”攻关课题6项。目前,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之一,1项自治区重大项目,1项自治区学科带头人项目,2项内蒙古教育厅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先后发表科研论文近40篇。 在对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多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多层次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决定干旱区、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水分边际效能理论,其主要核心部分以及解决的实际问题有: 1.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动态方面的弹性限度及抗干扰能力取决于系统的水分边际效能及水分流通率。 2.水分边际效能理论反映和揭示了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以及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对于相同水分环境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的机理。 3.水分边际效能理论很好地解决了如何确定鄂尔多斯高原沙地不同生境中不同植被的合理覆盖度问题。 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杨劼教授为本科生主讲《普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同时,她还讲授《草地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学科前沿讲座》等研究生课程。杨劼教授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3名(其中已毕业8人),博士研究生10人(其中已毕业5人)。 荣誉奖项 杨劼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6年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青年科技奖”,同年又获得自治区“优秀青年标兵”称号,199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称号,2000年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先进女职工”。2002年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中国首届青年女科学家奖。当选2004年“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学术创新 在学术创新方面,杨劼教授非常注重对植物生态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变革。早在十几年前,她就敏锐地觉察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使生态学研究在手段上面临更多的选择,并与北京大学遥感所的专家共同探讨将遥感技术用于生态学研究的理论依据,系统地掌握了“3S”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且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在不同的植被类型及生态系统中验证、使用、完善这些方法。目前,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植物生态学研究,在植被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并在“遥感在草地资源遥感调查中的应用”等国家“六五”至“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有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随着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降落在火星表面探寻水的痕迹时,人们对于水与生命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劼教授在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着力最多的是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水分边际效能分析。虽然生态学理论的核心是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相关联的适应性原理,但是长期以来定性的描述多,定量的理论少,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在对众多生态因子的研究与观察过程中,她注意到水分因子在生命过程及生态系统中突出的重要地位,并独具创意地将水的功效划分为成分功效和介质功效, 并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水分边际效能的角度动态地分析水分在生物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该项研究将生态学界长期以来所采用的以生物体及生态系统水势、含水量等静态指标为对象的研究路线,拓展到对系统水分功效进行动态评价的综合性方法上来,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并在国家“973”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中得到了验证和充实。依据其研究结果,杨劼教授对人工植被建立、人工草场管护、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中,内蒙古政府坚决地在鄂尔多斯高原、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地采取的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围封禁牧方法,已呈现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166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