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魏世强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重庆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987年7月:在西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从事科研土壤、肥料教学工作,1988年9月~1994年9月先后被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4年10月~1995年12月在瑞典查尔摩斯技术大学化学系从事环境化学合作课题研究,任客座研究;1996年1月~1999年6月:瑞典农业大学化学系环境化学方向博士生,客座研究员。1999年6月获博士学位回国工作。现任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试验室”主任,重庆市资源环境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从事环境科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等方面科研及教学工作。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土壤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专家小组副组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以及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励7项。其中,主研《紫色土稻麦配方施肥模式研究》,获198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成果推广应用课题《紫色土稻麦配方施肥模式研究推广应用》,获一九九二年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同年国家级星火奖四等奖。主研《含氯肥料科学施肥和机理的研究》,获1997年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培养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名。

吴海锁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江苏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员级高工,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源环境学科组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九届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完成“十一五”国家水专项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乡镇污水及重点行业污染负荷削减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代表性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文章4篇。专利7项,著作3部。 科技奖励 · 2011年,江苏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10年,江苏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9年,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三等奖; · 2008年,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二等奖; · 2007年,江苏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 · 2007 年12 月,长江江苏段水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建设研究;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05 年,胺修饰的复合功能吸附树脂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治理中的应用,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荣誉称号  · 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 200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2007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 2006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2005年,环境保护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熊明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文水资源 洪水调度

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吴劲松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管理

单位: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吴劲松同志现任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交流至市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处任副处长(任命日期:2015年8月7日)。

徐振辞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文水资源 农田水利 水工 水文学及水资源 水利

单位: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徐振辞,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职 务:院长   所在行业:学术/科研-其他   居住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毕业院校:河北农业大学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51-01-01   个人简介:   正高级工程师;1976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田水利工程系,1981年毕业于意大利巴厘地中海国际农业学院,获硕士学位。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水资源方面的研究。   工作经历:   现任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河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河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吴先昌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福建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厦门绿创科技有限公司
印染废水,膜处理,回用

许士国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环境水资源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许士国,男,工学博士,教授,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教研室主任,中国水利学会会员,水力学专委会委员,城市水利专委会委员,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环境水资源研究会会员,国际水利工程研究协会会员,水利工程职业教育专委会委员,国际水文科学研究会会员。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3部。 人生履历 1978年10月考入原大连工学院水利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习,自1982年攻读硕士学位始至1991年,从事水文、水资源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模糊数学及其在径流预报、水库调度中的应用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1992年至1999年留学日本,主要从事水资源、水环境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1999年8月回国工作,创立了水环境研究所,主要从事雨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和修复、现代河道治理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学习经历 1978.10~1982.8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 1982.09~1984.12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硕士生,获得硕士学位 1987.3~1989.12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在职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5.10~1978.9 山东省临沂矿务局大芦湖煤矿工人 1984.12-1989.12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助教 1989.12-1991.10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讲师 1991.10-1992. 2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副教授 1992.2~1993.3 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高级访问学者 1993.3~1995.3 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部环境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5.4~1999.7 日本八千代工程咨询公司,高级工程师 1999.8~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教授 2000.4~2000.12 亚洲开发银行松花江洪水项目,环境专家 2002.11~2003.2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访问教授 2002.6~ 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139020),“松嫩平原洪水资源利用与湿地生态环境管理的研究” ⑵973项目,研究专题,“黄河年径流量长期变化的混沌动力学分析” ⑶863项目重大研究专题子项目,“大连城市水环境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 ⑷教育部,骨干教师研究基金,“雨水渗透储留技术与改善城市水环境状态的研究” ⑸大连市水务局,“现代生态环境景观型河道治理的模式研究” 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河流功能区划与河道治理模式的研究” 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79012),“河流洪水资源优化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 (8)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松花江河冰冻结和消融过程中硝基苯污染物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   (9)白城市水利局,白城市洪水资源利用预案研究,项目负责人   (10)“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雨洪资源利用的风险与效益评估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   (11)“973”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2006CB403400)专题名称:海河流域基于水循环的生态系统水效用评价理论与方法,专题负责人   (12)辽河典型河段洪水风险图编制研究,辽宁省水利厅河务局,项目负责人 研究方向 ⑴ 雨洪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⑵ 环境水资源系统分析 ⑶ 湿地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管理 ⑷ 河流及流域环境保护与建设 著作论文 代表性论著如下: [1] 许士国主编,《环境水利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 [2] 许士国,高永敏,刘盈斐编著,《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水边环境》,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2 [3] 许士国部分参编,《中国山河全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6 [1] 许士国,李文义,周庆瑜,河流水资源结构分析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第6期,P877-882 [2] Shiguo XU,Natural features and useabl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floodwater resources,Proceedings of XXⅪ IAHR Congress,pp4525-4533,September 11-16,2005,Seoul Korea [3] 许士国,党连文,牟志录,嫩江98年特大洪水的环境影响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 Xu Shiguo,Dang Lianwen,Li Heyue,Feasibility analysi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by using floodwater,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lood Defence with a special theme in the Prospect of Living with Flood in the 21st Century (ISFD'2002),Beijing,2002 [5] 井村秀文,许士国,关于环境保护的中日比较与合作对策,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Vol.20,No.4,pp.8-12,1999 [6] Shiguo Xu,Ryuzo Higashijima,Tamotsu Shingu,Improvement plan of Y river going through downtown of F city,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storm drainage,Vol.1,pp218-225,1999,Australia [7] Shiguo Xu,Kenji Jinno,Akira Kawamura,Ronny Berndtsson,Examination of Possibility,fuzziness and chaos in sunspot time series,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ICSC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pp.37-43,1999,USA [8] 许士国、东岛隆三、神宫 保: 多层ファージイ総合评価モデルの水环境适用について、第53回土木学会年次学术讲演会讲演概要集第7部、PP.304-305,1998,日本 [9] Kenji Jinno,Shiguo Xu,Ronny Berndtsson,Akira Kawamura,and Minoru Matsumoto,Prediction of sunspots using reconstructed chaotic system equation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Vol.100,pp.14773-14781,1995,USA [10] 陈守煜,许士国,宋孚舜,徐保成,张姝,“817”特大洪水松树水库洪水过程的研究,大连工学院学报,1983,No.2 科研成果 ⑴水文分析与水库调度自动化软件系统的研究:以东北地区为背景,研究了丰满、大伙房、清河等多个水库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方案,及其调度自动化软件系统。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大伙房水库提高效益的非工程措施”获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⑵模糊数学理论及其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研究: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水文分期、单位线选择、水电站调度的模糊数学方法。参加完成的“模糊水文与水资源系统优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⑶混沌分析及其应用:在长期水文气象时间序列的混沌分析研究中,提出了利用观测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实现推移实时修正预报的方法,并应用到240余年的太阳黑子和气温时间序列中,得到满意结果。研究论文在美国地理学会志“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杂志和会议上发表。 ⑷自然、生态、景观化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在日本工作期间参加完成了大量的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研究了在恢复创造生态环境和水循环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水环境治理与管理的一系列问题。研究论文在水环境国际会议"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rban Storm Drainage"等有关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 ⑸环境水资源分析:水的战略性资源地位越来越突出。研究融合水量、水质、生态等因素的环境水资源系统分析思想,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问题。作为环境专家参加的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松花江防洪、湿地、及生态多样性管理”,在中国开辟了同时考虑防洪、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脆弱团体需求的综合防洪工程规划的先例。 ⑹申报4项技术发明专利,其中两项已授权,两项已通过审查并公开。

吴志超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同济大学
职 务:教授 博士/硕士导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4年9月-1988年7月:同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8年9月-1991年4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3年9月-1997年12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年4月至今: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从事教研工作 教育情况: 大学本科专业课程 “废水物理化学方法处理”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科研项目 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水专项课题二“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功能提升及污泥处理”的子课题-“主动诱导膜-生物反应器及分散区域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2. 剩余活性污泥平板膜浓缩再生水回用一体式工艺开发; 3. 平板膜-生物反应器中水回用处理示范工程研究; 4. 基于数学模型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达标优化运行研究; 5.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工程化应用研究; 6. 城镇分散型污水高效、低能耗生物反应器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7. 分散型生活污水污泥一体化处理与再生水回用装备研发; 8. 竹园二厂硝化问题剖析及强化硝化技术研究; 9. 白龙港水质净化厂生物除磷工艺优势菌种的培养与研究; 10. 白龙港水质净化厂高效科学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11. 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研究(上海市科委),编号:08231200200; 12. 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工程化应用中关键问题的研究(上海市科委),编号:062312023; 13. 沸石强化生物脱氮工艺技术与设备工程化研究(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课题),编号:02DZ12099; 14. 高通量一体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及其废水处理特性(国家863计划),编号:2002AA601220; 15. 沸石强化生物脱氮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国家863计划),编号:2003AA601020; 16.初期雨水污染控制评价关键指标建立及应用研究(上海市科委),编号:04dz12025. 代表学术论文: 近年来在国内外环境专业刊物发表(含合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35篇。 1. Zhang Xinying; Wang Zhiwei; Wu Zhichao, et al. Membrane fouling in an anaerobic 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AnDMBR)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embrane foulants and bulk sludge,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1, 46(8): 1538-1544. 2. Wu Zhichao; Zhu Xuefeng; Wang Zhiwei.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embrane foulant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flat-sheet membrane for simultaneous thickening and digestion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13): 6863-6869. 3. Zhang Xinying; Wang Zhiwei; Wu Zhichao, et al. Formation of dynamic membrane in an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165(1): 175-183. 4. Wu Zhichao; Wang Qiaoying; Wang Zhiwei, et al. Membrane fouling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filtration modes in a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0, 45(10): 1699-1706. 5. Wang Pan; Wang Zhiwei; Wu Zhichao, et al. Effect of hypochlorite cleaning on the phys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embrane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162(3): 1050-1056. 6. Tang Shujuan; Wang Zhiwei; Wu Zhichao, et al. Rol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 (DOM) in membrane fouling of membrane bioreactors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8 (1-3): 377-384. 7. Wang Zhiwei; Wu Zhichao; Tang Shujuan.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propert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membrane fouling in a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WATER RESEARCH, 2009, 43(9): 2504-2512. 8. Wang Zhiwei; Wu Zhichao; Tang Shujuan.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a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b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ATER RESEARCH, 2009, 43(6): 1533-1540. 9. Wu Zhichao; Wang Xinhua; Wang Zhiwei,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ustainable flux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flat-sheet membrane for simultaneous thickening and digestion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2(2-3): 1397-1403. 10. Wang Xinhua; Wu Zhichao; Wang Zhiwei, et al. Floc destruction and its impact on dewatering propertie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flat-sheet membrane for simultaneous thickening and digestion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6): 1937-1942. 11. Wang Zhiwei; Wu Zhichao; Yin Xing, et al. Membrane fouling in a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under sub-critical flux operation: Membrane foulant and gel layer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8, 325(1): 238-244. 12. Wu Zhichao; An Ying; Wang Zhiwei, et al. Study on zeolite enhanced contact-adsorption regeneration-stabilization process for nitrogen remov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56(1-3): 317-326. 13.Wang Zhiwei; Wu Zhichao; Hua Juan, et al. Application of flat-sheet membrane to thickening and digestion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WA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54 (1-3): 535-542. 获奖及专利 科技奖励: 1. 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微污染原水生物法-超滤-消毒工艺处理的应用研究” 2.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新技术与工程应用” 3.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污水资源化新技术与工程应用” 专利: 1. 吴志超等, 在线一体式恶臭收集处理方法,公开号:CN102029279A; 2. 王志伟;吴志超等,碳源预分离强化污水脱氮处理新工艺,公开号: CN101823815A; 3. 吴志超等,在线清洗厌氧微网反应器, 公开号:CN101811802A; 4. 吴志超等,在线清洗卷式膜-生物反应器, 公开号: CN101811773A; 5. 吴志超等,在线清洗折转式膜-生物反应器, 公开号: CN101811771A; 6. 吴志超等,一种异位诱捕膜污染物的控制膜污染方法,公开号:CN101607758; 7. 吴志超等,厌氧动态膜生物污水处理工艺,公开号: CN101333038; 8. 吴志超等,多功能沸石复合水处理材料, CN2791018; 9. 吴志超等,多点进水沸石生物联合吸附再生污水处理工艺,公开号: CN101054249; 10. 吴志超等,沸石强化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工艺,公开号: CN101054233; 11. 吴志超等,平板膜污泥同步浓缩消化处理工艺,公开号: CN101054231; 12. 吴志超等,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自然通风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公开号: CN101037270; 13.吴志超等,一种减轻平板膜-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方法,公开号:CN1724410;

吴忠标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浙江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浙江大学
吴忠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6月浙江大学化工系有机化工专业毕业,1994年3月获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大学大气污染控制方向学术带头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环境与资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副主任,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人物简介 主要兼职有:国家“十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锅炉炉窑脱硫除尘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曾先后到韩国能源技术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化工系、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中心、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交流访问讲学。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尤其是在燃煤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 研究成果 近年来主持承担或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863重点项目1项(国拨1000余万元)、863主题项目1项(国拨2000余万元)、企业委托重大项目1项(总经费1000万元)。 已在Green Chemist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Technology,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Langmuir,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Nanotechn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化工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等中央级出版社主编出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等著作教材10部,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大第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浙江省科技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开发成功的烟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已获得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至今已培养和在站博士后4人,已培养和在读博士生26人、硕士生32人。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 2010年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浙江赛区一等奖、首届大学生技术创业大赛冠军,个人获浙江省第七届“挑战杯”赛博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武雪芳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武雪芳,研究员、硕士导师,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 个人简况: 1965年出生,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现任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准转化理论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与相关课题研究,主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数十项国家重大环境标准的制修订,主持《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规划》、参加《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核算项目》项目,负责工业锅炉产排污系数课题的研究、参加《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等国家环保规划的编写,以及《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方法学研究》、《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环境标准体系》等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等重要污染物的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培养研究生10余名,指导多名博士后的科学研究工作。 积极参与标准及相关科研领域的学术交流,担任多家学术团体重要职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等,为促进我国环境标准领域的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率中国代表团赴联合国参加国际机动车法规协调(WP29)工作,提高我国作为机动车大国参与全球机动车环保法规制定的力度。 近期代表论著: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2)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 (3)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 (4) 《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168-2010) (5)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有色工业污染物排放系列标准(GB25465-2010~GB 25468-2010), (6) 《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44-2008) (7)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451-2011) 文章及著作: (1) 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2011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金属和塑料表面处理污染综合防治最佳可行技术,2012年,化学工业出版社 (3) 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比较,2010年,第23卷第3期,253-260,环境科学研究 (4)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我国居民呼吸速率暴露参数研究,2009年,第22卷第10期,1171-1175,环境科学研究 (5) 环境质量标准制订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2011年,第24卷第9期,1074-1080,环境科学研究 (6) 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研究,2011年,第24卷第35期,467-474,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7) 美国水环境质量基准体系,2011年,第24卷第4期,467-474,环境科学研究 (8) 小型燃煤锅炉NOx形成与释放规律模拟研究,2011年,第1卷第5期,365-375,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9) 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标准对比研究与建议,2010年,第36卷第10期,27-32,给水排水 (10)小型燃油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2009年,第22卷第8期,918-923,环境科学研究 (11)燃用天然气锅炉NOx的排放特征与管理控制,2009年,第31卷第11期,88-92,环境污染与防治 (12)小型燃油锅炉NOx的排放特征与管理控制,2010年,第4卷第1期,159-164,环境工程学报 (13)中小型烟煤层燃炉NOx排放因子的研究,2009年,第22卷第11期,1263-1268,环境科学研究 (14)小型燃油锅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管理控制,2009年,第31卷第9期,91-94,环境污染与防治 (15)燃油锅炉颗粒物排放因子的研究,2009年,第27卷增刊,237-241,环境工程 (16)燃油锅炉燃烧过程SO2的生成与排放特征,2009年,第3卷第11期,2037-2042,环境工程学报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491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