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周建斌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江苏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学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周建斌(1965--),男,博士 ,副教授,硕士导师,曾任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系副主任。主要从事活性炭及竹炭、生物质热解、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多门,主要有《木材热解工艺学》、《林产化学工艺学》、《植物纤维水解工艺学》、《生物质能源工程与技术》、《生物资源与炭材料》、《林产化学与工业实验》等。 科研工作 (1)活性炭及竹炭的生产与应用;(2)活性炭及竹炭的改性产品的研究与开发;(3)木醋液、竹醋液、秸秆醋液的高效利用与开发;(4)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现有项目 1、国家“948”项目“环境净化用高吸附性能活性炭生产技术引进”;2005-4-67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纳米竹炭吸附、分解、杀菌协同作用机理的研究”,2004-2006,课题编号:2004CB720601; 3、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项目,“纳米改性竹炭光催化吸附、分解、杀菌剂及应用技术研究”2004-2005,2004BA506B0401; 4、 国家林业局示范项目“应用竹炭对城市污水处理示范”,林科发(2003)212; 5、 江苏省攻关项目“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的研究”BE2004307; 6、 国际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项目“净化用竹炭标准制定”,2004-200; 7、 浙江喜临门集团科研项目“纳米改性竹炭在席梦思床垫上的应用研究”2005-2006; 已结题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竹单板贴面及竹炭研究”,2001-2003; 2、 INBAR项目“竹炭技术、性能、用途和经济性” INBAR FILE:01-771,2001-2002; 3、 福建省林业厅”竹炭生产技术及产品应用开发研究”,2001-2004;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活性炭成型物的胶接机理(39670593),1997-1999。 发表有关活性炭生产和竹炭生产及应用方面的论文10余篇,主编“木材热解与活性炭生产”、“生物质能源工程与技术”和“生物资源与炭材料”及参编“林产精细化学品工艺学”等多部教材。 专利申请 1、专利名称:纳米改性炭光催化吸附、杀菌材料 专利申请号为2003101127548 2、专利名称:用农作物秸秆制取秸秆炭和秸秆醋液的方法 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14451.7 可供技术转让的项目有 (1)物理法活性炭和化学法活性炭生产技术;(2)竹炭生产技术;(3)生物活性炭技术;(4)生物竹炭技术;(5)纳米改性炭光催化吸附、分解及抑菌、杀菌技术;(6)活性炭与竹炭成型技术;(7)活性炭与竹炭定向改性技术(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如防辐射炭、气体环境净化用炭、水处理用炭等);(8)活性炭 、竹炭及竹醋液日用化工产品技术(如洗发香波、沐浴露等);(9)竹醋液的提取与深加工技术。

杨广云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文

单位:黑龙江省水文局
杨广云,1990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系,现任黑龙江省水文局副局长。参与规划设计完成的工程30余项,其中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完成十几项。他带领水情科全体人员不断推进我省水文现代化进程,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于秀琴 职称:中级 注册证书(0

北京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文地质学

单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于秀琴曾任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原地热处处长,现为北京市矿业协会理事会秘书长。

夏四清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同济大学
夏四清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3月出生。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学术简介: 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 针对当前水环境问题是我国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战略问题,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和水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研究适合国情的污水处理及回用等相关技术尤为重要。针对低碳/氮、碳/磷比城市污水常规生物处理工艺不能达标的问题,夏四清教授:1)开发了化学生物絮凝耦合工艺,研发了根据进、出水总磷浓度的前馈、反馈复合环路自动加药控制系统,实现了化学混凝和生物处理技术的耦合,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如PCR、DGGE、克隆、FISH等技术阐明了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从分子水平剖析了系统中的微生物活性及化学生物相互耦合的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均在2.0以上的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和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上,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2)针对污水资源化问题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各耦合单元的去除规律,剖析了多段膜与生物处理的耦合机理,有效解决了膜污染问题;以此为基础研发的集装式耦合成套技术实现污水多种形式的资源化利用,受到国内外同行好评。3)研制出了电导型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生物传感器,实现了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快速监测,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影响因子为5.06和3.186的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和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 2004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06篇,其中英文42篇;SCI收录32篇,其中影响因子2.0以上14篇、3.0以上7篇、5.0以上1篇。发表论文被CSCD 收录65篇、SCI收录32篇、EI 收录43篇、ISTP收录8篇。发表SCI论文近5年被引用合计66次,其中他引36次,单篇引用最高12次,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单篇引用最高8次。近5年来被引用的中文论文有83篇,引用次数合计680次,其中他引554次。单篇引用最高45次,他引44次;第一作者单篇引用最高36次,他引32次。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合计为746次,他引合计为590次。 申请国家专利18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1项。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教育博士点基金计划”等人才项目获得者。 近年来获奖情况: 1. 2006 ,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组合技术与设备研究,一等奖,排名第1; 2. 2008,国家技术发明奖, 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及应用,二等奖,排名第2; 3. 2008,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集成及示范, 一等奖,排名第3; 4. 2004,国家科技进步奖,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工艺研究与应用,二等奖,排名第8; 5. 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二等奖,排名第5; 6. 2005,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环境痕量物质的分析检测与反应表征方法研究,三等奖, 排名第4。 近年代表性论文: 1. A novel nitrite biosensor based on conductometric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cytochrome c nitrite reductase composite membrane. 2009, 02,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SCI & EI, IF 5.061) 2. A novel biosorbent for dye remova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 of Proteus mirabilis TJ-1, 2009, 04,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 & EI, IF 2.337). 3. Performance of a pilot-scale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in treating bathing wastewater,2008, 10,Bioresource Technology (SCI & EI, IF 3.103) 4.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bioflocculant by Proteus mirabilis TJ-1,2008, 09,Bioresource Technology (SCI & EI, IF 3.103). 5. Nitrogen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dynamics response to carbon nitrogen ratio in a compact suspended carrier biofilm reactor,2008, 03,Ecological Engineering (SCI & EI, IF 2.175) 6.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compounds by an aerobic/anoxic membrane biofilm reactor. 2008, 09,Water Research, (SCI & EI, IF 3.427). 7. Study of 4-t-octylphenol degrad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granular sludge,2008, 0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SCI & EI). 8. Development of a conductometric phosphate biosensor based on tri-layer maltose phosphorylase composite films,2008, 05,Analytica Chimica Acta, (SCI & EI, IF 3.186). 9. Study on membrane fouling of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in treating bathing wastewater ,2008, 10,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 & EI) 10. An efficient DPB utilization process: The modified A2N process,2008, 02,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SCI & EI, IF 1.872). 11. The effect of Fe0/Fe2+/Fe3+ on nitrobenzene degradation in the anaerobic sludge. 2007, 05,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 & EI, IF 2.337). 12. Operation of three parallel AN/AO processes to enrich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ing bacteria for low strength wastewater treatment,2006, 03,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 & EI), 13. Nutrients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in a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2006, 04,Process Biochemistry, (SCI & EI, IF 2.008) 14. Conductometric nitrate biosensor based on methyl viologen/Nafion (R)/nitrate reductase interdigitated electrodes,2006, 04,Talanta, (SCI & ISTP, IF 2.810). 15. DGGE analysis of 16S rDNA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in chemical-biological flocculation and chemical coagulation systems,2005, 11,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 & EI, IF 2.586) 16. Biodiversity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chem-bioflocculation treatment process, 2005, 03,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SCI & EI, IF 2.173) 17.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locculation process to treat municipal sewage and analysis of biological, function,2005, 01,Journal of Environ.Sciences-China (SCI & EI) 科研项目: 2009-2012 复合膜材料及膜组器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国家 863 计划重点课题。   2002-2005 化学-生物絮凝组合技术与设备 国家“863”计划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重大专项课题。   2009-2011 水网地区小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2010-2012 氢基质自养微生物去除水中氧化性污染物的机理和方法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2011-2013 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生物调控机制及原理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跟踪项目。   2008-2009 先进材料膜生物反应器用于污水处理的性能和经济指标研究,上海2010年世博会专项基金   2006-2008 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持,完成。   2004-2007 化学生物絮凝污水处理新工艺的微生物”小生态”作用机理研究,曙光计划项目 科技获奖:   1. 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及应用,排名第2   2. 2006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组合技术与设备研究,排名第1   3. 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工艺研究与应用,排名第8   4. 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集成及示范,排名第3   5. 200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研究,排名第5   6. 200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环境痕量物质的分析检测与反应表征方法研究,排名第4    个人荣誉:   1. 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 2010年上海市曙光跟踪计划支持   3. 2009年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   4. 2009年获第十一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5. 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6. 2003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

夏明芳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江苏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其他

岳利军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文水资源 水文 水资源 水文水资源管理

单位: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夏东升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夏东升,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72年出生,河南新乡人,汉族,中国致公党员。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学术骨干,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个人生平 1991年9月进入河南师范大学学习有关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的各个方面;毕业论文:串联氧化体系氧化苯取代物。1995年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研究生,学习有机分子设计、官能团与分子结构之间关系等课程,研究方向有机试剂的合成及在分析上的应用。合成了十一种系列取代基硫脲,并研究了其中两种化合物作为显色剂的性能。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毛细管电色谱的研制及性能评价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市各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6项目。 一直从事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项目上“高效过滤微滤氧化耦合技术与装置”、国家“863”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新型无极紫外光源的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研究”,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微波无极紫外多重降解方法及机理研究”、武汉市晨光计划“磁致无极紫外光源及其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研究”和攻关项目“微波无极紫外杀菌消毒技术研究”。作为子项目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863“重大项目“新型高效物化组合技术与设备”和“微波等离子组合水处理工艺强化技术与应用研究”和国家支撑计划“纺织印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与工程示范”。现阶段主要从事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及低成本生化水处理技术方向的研究,特别是主持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各个关键部分的建立、优化及工业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纺织印染高温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双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研究等工程技术开发工作。该技术现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建立了工程示范,实现了工业化,成功应用于高温印染废水处理,预期可应用高温废水的处理及高热能源的回收及利用,极具经济效益前景。 个人成就 1998年6月,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理学博士学。 2001年7月,在武汉科技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2003年被评为副教授 2005年被选为硕士生导师 2006年获“环境与城建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 2008年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二名) 2009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2009年被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2010年4月任武汉纺织大学环境与城建学院院长。 发表文章 1. Dong-Sheng Xia, Wu Chen, Xin-Long Tang and Qing-Fu Zeng*,,Di-l-chlorido-bis{chlorido[2-(2-furyl methyliminomethyl) pyridine-j2N,N00]-nickel(II)},Acta Cryst. (2008). E64, m836 2. D.-S. Xia, W. Chen, L.-L. Jiang and Q.-F. Zeng, Bis [2-(butyliminomethyl) -4-chlorophenolato]iron(II) , Acta Cryst. (2008). E64, m837 3. Xia dongsheng, Shi yintao, Zeng qingfu,. Treatment of Dye Reactive Brilliant Red X-3B with Combination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UV Oxidiation Based on Microwave Electrodeless Lamp. The 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4. Shi yintao, Xia dongsheng, Zeng qingfu,Comparative study on oxidation of two structurally different commercial reactive dyestuffs by microwave photochemistry. The 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向仁军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向仁军,男,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湘潭大学兼职教授。 向仁军同志承担过50余项国际、国内科研课题,主持中外合作科研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2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环保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科技成果10余项,发表SCI、EI等论文30余篇。   他主持研发的“含砷物料资源处理化新技术”,解决了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中普遍存在的砷污染严重、资源回收利用率低的难题,建立了年处理阳极泥3000吨/年的生产线,年创经济效益约6000万元,并荣获2009年度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青年环保科技专家,向仁军同志多次获得嘉奖,先后被评为省环保局“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省环保厅、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张春青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山东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资源管理

单位:莱西市农水科教站
张春青,男,1969年3月出生,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任市水资源管理站站长。 该同志多年来立足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领域,不断研发应用新技术,专业技术水平较高。针对我市一些镇村、企事业单位寻求理想水源困难、因盲目打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的现状,提出并主持实施完成了“地下水综合找水技术研究及莱西地区应用”项目,该项目将地下水补排规律和赋存规律应用到地质找水中,将地质找水与电测找水相结合,形成综合物探找水技术应用到找水中,提高找水的准确性,并提出了不同区域、不同地层、不同蓄水构造条件下,合理确定井位、井深的方法以及合理的开采方式和成井工艺。2004年7月经青岛市科技局鉴定,认为应用该项目找井,成井率达到97%(盲目打井成功率约为47%),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处于先进水平。5年来,共定井550眼,年均减少盲目打井损失50.3万元。该项目2006年5月获莱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以来,个人先后获得 “山东省水利系统中青年科技骨干”、“青岛市水利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赵庆良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给排水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庆良,第六届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委委员会-城乡建设环保专家组成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排水委员会第五届委员,黑龙江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水与废水处理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大学兼职教授。 个人简历: 1982-1986年: 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给水与排水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1989年: 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9-1993年: 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3-1997年: 哈尔滨建筑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1995-1997年: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 1989-1992年: 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助教 1992-1997年: 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讲师 1997-2001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1-200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2002-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 第六届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委委员会-城乡建设环保专家组成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排水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黑龙江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水与废水处理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辽宁大学兼职教授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Glob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orial Board Member 学科及研究方向 学科: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 环境工程,主要包括:1.废水稳定塘/附着生长稳定塘处理城市废水2.污泥高温/中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3.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废水;4.特种废水处理;5.垃圾渗滤液处理。 论著成果: [1]刘雨、赵庆良、郑兴灿,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Li X. Z. and Zhao Q.L. Recovery of ammonium-nitrogen from landfill leachate as a multi-nutrient fertilizer. Ecological Eng. 2003 (accepted). [3]Li X.Z. and Zhao Q.L. MAP precipitation from landfill leachate and seawater bittern waste. Environ. Technol. 2002, 23(9): 989-1000 [4]X.Z. Li, Q.L. Zhao.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Treatment Affected by High Strength of Ammonia-Nitrogen in Leachate and Chemical Precipitation of Ammonium-Nitrogen as Pretreatment. Chemosphere, 2001, 44: 37-43 [5]X.Z. Li, Q.L. Zhao, X.D. Hao. Ammonia Removal from Landfill Leachate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Waste Management, 1999, 19: 309~415 [6]X.Z. Li, Q.L. Zhao. Inhibition of Microbial Activity of Activated Sludge by Ammonia in Leachate. 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1999, 25(8): 961~968 [7]Qingliang Zhao and G. Kugel. Thermophilic/mesophilic Digestion of Sewage Sludge and Organic Waste.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1996, A31(9): 2211-2231 [8]Qingliang Zhao and Baozhen Wang. Evaluation on Attached-growth Pond System treating Domestic Wastewater. Water Research, 1996, 30(1): 242-45 [9]Qingliang Zhao and Zijie Zhang. Temperature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Oxidation Pond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1, 24(25): 85-95 [10]Guolin Li and Qingliang Zhao.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sh/cinder and Dust/off Ga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1, 24(5): 215-220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405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