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章北平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章北平,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教授。汉族,男,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个人简介: 1983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市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重庆大学博士。 1983-1988年武汉工业大学助教, 1983-1992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讲师, 1993-1996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环境治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7-1999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教授、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 2000-2006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水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市政工程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2006-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水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1995年莫斯科建筑大学访问学者, 1997-1998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科高访学者, 200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科研究学者。 2004年瑞典、丹麦、法国等北欧与西欧12国学术访问, 2006年英国、土耳其、埃及、新加坡等亚非欧6国学术考察。1 1993年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 1994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 1997年国家跨世纪""111""人才中第一层次人才, 2000年政府津贴专家。国际水质协会会员。 从事给水排水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教学与科研23年。 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与市级科研项目26项,22项通过国家及地方的科技鉴定与验收,多项达到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6项科研成果获奖:1项国际技术发明金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3项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与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与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80多篇,多篇被SCI、EI、CA收录;合著英文版著作1部,主持中文版译著1部,审校专著1部。 研究方向及项目: 研究工作基础 [1] 城市污水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与示范(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课题、编号:2003 AA601110); [2] 处理造纸黑液的高效工程菌构建(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课题、编号:2001AA214161); [3] 兼性/好氧生化废水循环利用工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课题、编号:2002BA806B04-01B); [4] 造纸黒液高效生物处理资源化及设备开发(湖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1AA312B04); [5] 隐吸双喷厌氧接触生化反应技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编号: 国家建设部鉴定(国际先进)) [6] 激波传质厌氧接触生化工艺及设备(武汉市“九五”重点攻关项目,编号:武汉市科委鉴定(国际先进)) [7] 面源污染的控制与净化技术(国家“九五”重大攻关项目,编号:国家建设部鉴定(国际先进)) [8] 湖泊外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国家“九五”重大攻关项目,编号: 国家建设部鉴定(国内领先)) [1] [9] 青岛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 [10] 秦皇岛城市污水回用于粉煤喷淋(建设部“七五”攻关项目) [11] 异重流混合型射流曝气试验研究(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 [12] 微动力污水生化处理装置研究(湖北省“八五”攻关项目) [13] 沿海组团小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系统优化与规划研究(浙江省温岭市); [14] 沿海组团小城镇给水处理系统优化与规划研究(浙江省温岭市); [15] 温岭市给排水环卫系统优化技术与规划研究(浙江省温岭市); [16] 温岭市锦园小区景观水质保持技术(浙江省温岭市); [17] 抚州市西湖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江西省抚州市)。 在研项目: [1] 污水生物/生态工程处理技术集成与设备成套化AA601060); [2] 污水处理设备成套化及产业化 [3] 景观水治理与小区污水回用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4] 温岭市城乡给排水一体化规划研究

赵继红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保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赵继红,女,生于1968年7月,教授,毕业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博士研究生,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化学会理事,郑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应用环境微生物研究。承担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微生物区系及其作用研究”及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2004年度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赵建夫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同济大学
赵建夫,同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是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家,先后担任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长助理等职。 199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994年入选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同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后称号,1997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 教育经历 1979年9月 进入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分析化学专业学习;   1983年9月 进入山东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6年9月 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1989年12月 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0年2月至1992年2月 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   1992年3月至1996年12月 在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并任常务副主任。   1997年1月至1999年11月 在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任常务副院长。   1992年5月被聘为副研究员, 1994年12月被聘为研究员, 1998年10月被聘为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现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环境学院院长。 主要兼职   担任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秘密技术审查专家、国家“三峡科技行动计划”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使者”、教育部全国本科院校高等技术教育协会秘书长、上海市科技发展预见专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环境工程领域水污染控制方向的理论与工程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 科研项目 自1989年以来,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项目、霍英东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教育部与上海市科研基金项目及企业界委托的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十六项,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九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四项,在国内外环境工程专业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四十多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多名。

赵建国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赵乐军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天津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赵乐军 现任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科技部部长、院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 擅长领域:污水处理厂设计、再生水工程规划、设计、污泥处置工程 简历: 1994.4~1997.4,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给排水所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97.4~1997.12,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学习日语。 1998.1~1998.12,日本海外技术者研修中心学习污水处理新技术。 1999.1~2001.11,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给排水一所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2001.12~2006.3,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给排水一所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技术管理工作,任高级工程师。 2006.3~2006.12,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院给排水分院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技术管理工作,任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 获奖情况: 1、“2001~2006,天津咸阳路污水处理厂工程”,获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2、2001~2004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再生水资源利用规划”,该规划获天津市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 3、2004~2006年,郑州市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可研,获天津市工程咨询协会二等奖。 4、2003~2006,张家口市南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申请报告,获河北省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 5、“不同添加剂改善脱水污泥填埋特性的试验研究”,2005年,获天津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 6、“咸阳路再生水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天津市优秀咨询成果表扬奖,项目负责人。 7、现任职后获得荣誉称号情况:(1)被团天津市委授予“天津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被评为市政局级先进个人。(3)被评为市政院第三届优秀青知标兵。近五年共获先进称号近10个。 主持的科研及工程项目: 1.从2001年开始编制《天津市中心城区再生水资源利用规划》,于2004年得到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批复,总投资约30亿元,担任该规划编制项目负责人。 2、2001~2005年参加三峡地区工程难度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之一—重庆巫山污水处理厂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审核人。该污水处理厂座落于长江的冲沟之中,最深处填方为72m,并且两岸分别有70m和50m的边坡支护工程,号称工程难度最大的污水厂,目前该工程已经竣工完成,是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重要工程实例。在本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审核人。 3、2001~2003年参加天津市二批世行再生水利用项目,包括东郊、北仓、双林再生水厂工程,含厂外管网工程总投资近4亿元。在本项目中担任三个子项目的总负责人,技术审核人。 4、2001~2006年,参加天津咸阳路污水处理厂工程。该工程近期规模45万吨/日,远期规模63万吨/日,包括2座厂外泵站及21公里厂外管道,概算投资12亿元,利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它采用了多项国内首次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是国内大型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范例。获国优工程银奖和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在本项目中担任两个项目负责人之一。 5、2002年~至今,参加天津咸阳路再生水厂工程的设计工作。该工程日供水规模5万吨,包括厂外工程总投资约2亿元,采用先进的膜处理工艺,在设计中针对冬、夏季不同的进水水质采用不同的处理流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采用膜处理工艺的再生水厂。在本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审核人。 6、2004年~至今,参加郑州市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工作,总投资约6.87亿元,在充分吸收我院多年设计大型污水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郑州市特殊的污水水质,考虑到运行管理方便,采用了国内以前未采用过的UCT工艺,结合污水处理厂的地势及限高的具体要求,合理布置总平面,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体现了大院的设计风范。在本项目中担任审核人。该工程可研获优秀咨询成果二等奖。 7、“天津市再生水资源利用方案的研究”,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局级科研课题,已于2005年通过验收,担任项目负责人。 8、“城市污泥后处置途径的研究”,2005~2006,建设部科研课题,已经通过部分验收,项目负责人。 9、“天津市津河水质保持模型的研究”,2001~2005年,天津市科委课题,已经通过验收,主要参加人。 10、“天津市生态系统水环境的研究”,2001~2006年,建设部 11、通过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的考试。 学术论文著作: 1、“天津市再生水资源利用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核心期刊《给水排水》,2002年第七期,第一作者。 2、“Discussion of Several Issu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Reclaimed Water Resources In Tianjin Municipality ”,21世纪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国际学术会议,2002年,第一作者。 3、“污泥填埋技术应用进展”,核心期刊《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第四期,第一作者。 4、“掺添加剂改善脱水污泥填埋特性的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第二期,第一作者。 5、“不同添加剂改善脱水污泥填埋特性的正交试验研究”,《给水排水》,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 6、《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国家水质标准,主要参编人,已经实施。 7、《天津市城市排水工程设计技术规定》,天津市标准,主要参编人,已经实施。 8、“固化污泥的工程性质及微观结构特征”,岩土力学,2006年第5期,第三作者。 9、“水回用的健康效应”,天津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2005年12月,第三作者。 10、“以生石灰/土、以生石灰/粉煤灰为添加剂改善脱水污泥填埋特性的试验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第三期。 11、“神户市的排水系统简介”,《天津市政设计》,2001年,第一作者。 12、“日本的净化槽制度简介”《天津市政设计》,2001年,第一作者。

赵军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1985年参加工作起就投身环保科研,曾任锦州市环保科研所所长、锦州市环保局副局长等,2004年3月调入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任分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副院长、院长,兼任院属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作为辽宁环境科研领域学科带头人、环境治理工程管理与技术专家,为全省环境科研和环保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11月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06年12月主持完成“矿区区域煤电一体化采出水循环利用与废水`零排放`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7月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2003年12月获第四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02年4月主持完成”锦州九泰药业公司制药废水处理工程”获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1999年12月主持完成“水解—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新技术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8月完成的“中国2020年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研究”获部级三等奖; 1996年12月获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环保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2007年连续4年被评为省环保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全省环保科研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赵军同志领军的科研团队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几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20多项,2006年完成的矿区区域煤电一体化采出水循环利用与废水“零排放”研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努力将最前沿的环保科研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技术,在全国率先将膜技术应用于冶金和石化行业废水再生回用。他主持开发的沼气发电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对发展农村环保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影响。 在主管院环评工作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积极拓展环境咨询业务、深化环评体制改革,完成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400多项,包括“五点一线”建设中的多个重大项目。其中为鞍钢鲅鱼圈500万吨钢项目所作环评报告,作为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向沿海搬迁扩建的第一个环评报告,一次通过国家评估,奠定了省环科院在环评方面的龙头地位。赵军领风气之先,带领省环科院在国内率先实践规划环评这一新生事物,并真正发挥作用,对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多条建议已经被省委、省政府采纳,为“五点一线”建设的科学合理布局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企业家,赵军在环保产业这一新兴市场纵横捭阖。他敏锐把握科研与实践结合问题,以环保科研成果的迅速产业化,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在北方环保工程公司由每年合同金额300万元的小公司迅速壮大为目前合同金额超过3亿元的大型环保产业集团的同时,企业所承担的一大批环保工程成为全省环保领域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

张友寿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成型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张友寿,男,汉族,博士,1963年12月出生,湖北大悟人,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材料成形专业教学与科研。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获学士学位, 199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8年,赴美国做访问学者, 1986年在湖北工业大学参加工作至今 主讲课程 本科课程:铸造工艺学,铸造合金,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造型材料,工程材料等 研究生课程:粘结材料等 研究方向及课题 研究方向:铸造新材料 课题:新型环保型磷酸盐无机树脂铸造粘结剂研究与产品开发,新型铸造涂料的产业开发,无机树脂固化剂研究 论文 1.Mechanism of strength loss of no-bake phosphate bonded sand molds/core,[1]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2009.1 2.磷酸盐无机粘结剂自硬砂硬化强度及砂型存放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铸造技术,2010.2 3.含镁改性剂对铝硼磷酸盐无机树脂铸造粘结剂及其热硬砂性能的影响研究,铸造技术,2007.12 著作: 《工程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周延春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科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 材料

单位: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主要学术成就: 1986-1991,利用SiO2和石墨为原料合成了SiC、Si3N4晶须以及SiC/Si3N4晶须。用透射电镜确定了晶须的生长方向、分叉机理、堆垛层错,SiC/Si3N4复合晶须中内层SiC与外层Si3N4的晶体学取向关系。在对晶须热化学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晶须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条件。 1992-1995,利用水热合成和电化学方法分别制备出CeO2超细粉末并使烧结温度分别降低500oC和300oC。他还发展了电化学沉积法制备Cu2O和CeO2薄膜的技术。 1996-2000,针对航空、航天和核技术发展的需要开展了高损伤容限层状可加工陶瓷研究,在综合金属和陶瓷共同性能的耐高温、可加工、不脆的新型陶瓷方面获得了重要突破,成果处国际领先地位。发明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位热压/固液相反应”和“温度涨落合成法”等制备系列三元层状陶瓷、固溶体及复合材料的专利技术;建立了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和显微结构等多层次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揭示三元层状可加工陶瓷不脆和可加工的本质,提出了陶瓷材料可加工和不脆的判据;确定了层错、位错等缺陷构型及杂质形成机理并为新的合成方法提供了依据;在对氧化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表面预氧化等提高抗氧化性和表面硬度的方法;在电子结构层次上设计了性能优异的Ti-Si-Al-C、Ti-V-Al-C等新型固溶体;发现了若干新的化合物如Nb4AlC3,V4AlC3,β-Ta4AlC3, (Nb,Ti)5AlC4等,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 2000-,开展新型高温、超高温陶瓷的研究。发现了主要包括Nb4AlC3、V4AlC3、β-Ta4AlC3、(V,Cr)4AlC3、(V,Cr)3AlC2、(V,Cr)5Al2C3、Hf3Al4C6、Hf2Al4C5、HfAl4C4和Hf3AlN等新化合物;建立了高损伤容限、可加工陶瓷的多层次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出了高损伤容限、可加工陶瓷的设计准则,并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发现或证实了Y2SiO7、Y2SiO5、Y4Si2O7N2、Al3BC3、Hf3AlN等一系列新型抗损伤、可加工陶瓷。发展了基于固液相反应合成的材料制备方法,用此方法制备了Y2SiO7、Y2SiO5、Y4Si2O7N2;Ti3SiC2、Ti3AlC2、Cr2AlC、Ti2SnC、Nb2AlC、Nb4AlC3、V4AlC3、β-Ta4AlC3、(V,Cr)4AlC3、(V,Cr)3AlC2、(V,Cr)5Al2C3、Al3BC3、Zr2Al3C4、Zr3Al3C5、Zr3[Al(Si)]4C6、Zr2[Al(Si)]4C5、Hf3Al4C6、Hf2Al4C5、HfAl4C4和Hf3AlN等一系列新型高温陶瓷材料。 以上工作在Annl. Rev. Mater. Sci., Appl. Phys. Lett., Chem. Mater., Phy. Rew. B, Acta Mater, J. Am.Ceram. Soc.等有影响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80多篇,被他人正面引用2500多频次。申请了36项中国发明专利,获得30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主要学历: 1980,9~1985,7: 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5,9~1988,7: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8,9~1991.1: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2,5~1994,5:美国密苏里大学陶瓷工程系 博士后 1996,6~1996,9: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 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任职: Fellow,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Academician, World Academy of Ceramics Chairma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Engineering Ceramic Division,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09-2010) Advisory Committee of the World Academy of Ceramics (2010-2014) Nominating Committee of the World Academy of Ceramics (2010-2014) Member of Ross Coffin Purdy Award Committee (2011-201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Associate 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Associate Editor Journal of Material Research, Principle Editor International Material Review,Editorial board member Ceramic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 Journal of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1991,3~1991,6:俄罗斯科学院强度物理研究所 访问学者 1991~1992: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92~1993:美国密苏里大学陶瓷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3~1994:美国密苏里大学材料研究中心,博士后 1994~1995: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室,副研究员 1995~1998: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室课题组长,研究员,科技处副处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0~2010: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高性能陶瓷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2010,10~至今: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研究员 陶瓷基复合材料首席技术专家

谢新民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资源 水文水资源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基本情况 姓 名:谢新民 性别:男 出生:1963年2月 党派:中共党员 单 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学 历: 1986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9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2年6月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2年7月至1994年5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5月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职 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职 务:中国水科院水资源配置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专 业:水文学及水资源、水文地质 研究方向:水资源规划与数字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水资源配置理论 与方法 兼 职: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水利学会会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 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库第一批认定的评审专家 北京科技咨询专家团成员 中央财政环境保护专项项目评审专家 二、工作经历 自1994年5月报到和正式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际合作项目“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海水入侵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研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滚动专题“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临界指标体系与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研究”、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华北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报试点研究”、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水资源优化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地表—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分布参数管理模型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及二元演化模型研究”、水利部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辽宁省中部地区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与示范”、河南省试点项目“河南省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与“河南省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广东省试点项目“珠海市水务现代化建设规划”、青海省一号工程规划项目“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重大科技专项“松辽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和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与总量控制研究”等二十多项。其中主要工作经历和承担的项目包括: (1)1995年6月至1996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电力行业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基于知识的水电站水库群模糊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该项目研究成果已通过验收。 (2)1995年3月至1997年5月作为水资源专家,参加完成UNDP项目“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及课题“黄河口治理与水资源”;并作为水资源专题负责人,承担完成了专题“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的最优管理”。该专题主要内容包括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评价与规划、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供水成本和水价分析等。项目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已通过中国政府、联合国组织和专家组三方会议的验收。 (3)1996年3月至1996年12月作为研究骨干,承担完成了“海南省海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利用当代先进的系统分析理论和快速诊断技术等,分析和研究海南省海口市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以及将来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等。项目成果已通过中国水科院组织的鉴定,鉴定水平为国际先进。 (4)1996年1月至1998年5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水利部重点项目“华北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报试点研究”。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华北地区水文水资源特点与供用水特征,分析和探讨华北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报的理论与方法,并选择河北省保定市进行试点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进一步积累与丰富实际经验。邯郸市通过初步应用和推广该项成果,已收到了预期效果,打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河北省水利厅主管部门打算在全省内推广和应用该项成果,开展“河北省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报”工作;水利部正在为该项成果尽快地在华北地区应用和推广而积极创造条件。该项目成果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鉴定,鉴定水平为总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5)1996年8月至1999年3月作为专题负责人,承担完成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96-912-06-01)“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利用水资源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新技术,对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一整套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的理论体系。该专题成果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鉴定和验收,鉴定水平国际先进。 (6)1996年7月至1998年9月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加完成“河北省邯郸市水资源规划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该项目为地级范围的水资源规划管理项目,包括众多子模型,如宏观经济模型、多目标分析模型、水资源枯季实时预报模型等,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庞大而复杂,各模型均具有其各自的先进性与实用性,该系统的市场前景广阔,其成果不仅对邯郸市的水资源规划管理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其它地区有参考和应用价值。该项目成果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鉴定,鉴定水平为国际先进。 (7)1999年5月至2000年12月作为专题负责人之一,承担完成了“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滚动)专题96—912—01—03S “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临界指标体系与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研究“。该专题成果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鉴定,鉴定水平为国际先进,获2002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8)1999年8月至2001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河南省试点项目“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该项目通过分析和评价安阳市的水资源现状与变化趋势,以及工农业生产布局和供用水结构、节水现状及潜力等,研究和确定安阳市未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为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保障安阳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该项目成果,于2001年7月底由河南省水利厅与安阳市科委联合组织的鉴定和验收,鉴定水平为国际先进;该项成果,获2003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9)2001年4月至2004年7月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加完成水利部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辽宁省中部地区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与示范”;并作为专题负责人,承担完成“辽宁省中部地区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该专题重点分析和研究水资源的实时评价、预报、管理和调度等核心技术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内涵,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和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该项目成果,已于2004年月6日通过水利部国科司组织的成果验收的鉴定,鉴定水平为国际先进。 (10)2001年6月至2002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河南省试点项目“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该项成果,于2002年12月底通过河南省科技厅与水利厅组织的鉴定和验收,鉴定水平为总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该项成果,获2004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1)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作为研究骨干,参加完成广东省试点项目“珠海市水务现代化建设规划”;并作为专题负责人,承担完成“珠海市优化配置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综合规划”。该项目成果于2003年6月通过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组织的鉴定和验收,鉴定水平总体为国际先进,其中原水-净水耦合配置数学模型研究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2)2001年9月至2003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承担完成青海省一号工程规划项目“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综合规划”。该项目成果,已于2003年4月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的审查,9月23日水利部以〔2003〕416号文件批复了《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报告》,这标志着该工程取得了历史的突破性进展。 (13)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加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黄河水资源演变规律及二元演化模型”,目前已发表研究论文3篇、出版学术专著《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一部。该项成果,已于2004年9月22日通过由项目首席科学家领衔的13人专家组(包括8名院士)验收,验收结论为“优秀”。 (14)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作为研究骨干,参加完成海南省项目“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完成“海南省供水预测分析“课题的工作。现已完成《海南省供水预测分析》分报告编制和《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主报告》部分内容的编制工作,预计2004年底提交正式成果。 (15)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承担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重大科技专项“松辽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现已完成技术细则编制、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模型研制等工作,预计2005年6月完成。 (16)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加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题“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现已完成技术大纲编制、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等工作,预计2004年完成。 (17)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水利部科技创新青年专项“流域初始水权分配与总量控制研究”,预计2005年12月完成。 (18)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加完成国家重点自然基金项目(批准号:50239090)“宁蒙河套灌区水平衡机制及耗水量研究”,预计2006年12月完成。 (19)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加完成“流域及区域通用化水资源供需分析及配置模型分析系统研制”,预计2005年2月完成。 (20)2004年7月~2005年12月作为专题负责人,承担“松辽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政府预留水量研究”,现已完成实地考察、国内外资料检索、理论研究和资料收集等工作,预计可望提前完成预定研究任务,提交最终成果。 三、主要业绩 在水资源评价和综合规划、水库群优化调度、地下水资源数值模拟与多目标管理、海水入侵综合治理与优化调控、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初试水权分配、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水利部和有关省市所采用。其中有一项成果被水利部列为“九五”期间第一批重点推广成果。 (一)主要研究与规划报告 主笔和参加编写的研究与规划报告等累计30余部,其中主要包括: (1)《地表--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分布参数管理模型研究》,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1995 (2)《综合防治海水入侵技术方案多目标决策研究》,“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研究报告,1995 (3)《综合防治海水入侵不同类型工程技术方案研究》,“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子专题研究报告,1995 (4)《水资源实时预报系统枯季水量预报子系统研究》,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报告,1995 (5)《水电站水库群模糊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1996 (6)《基于知识的水电站水库群模糊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电力行业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研究报告,1996 (7)《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CPR/91/144)项目总报告,1997 (8)《黄河口治理与水资源》,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CPR/91/144)课题研究报告,1997 (9)《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的最优管理》,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CPR/91/144)专题研究报告,1997 (10)《海南省海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海南省项目研究报告,1997 (11)《吉林省白城市洮儿河冲积平原一期农业综合开发水源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可行性研究报告》,吉林省白城市项目,1997 (12)《中国农业水危机及其对策》,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系列书籍,1997 (13)《华北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报试点研究》,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报告,1998 (14)《河北省邯郸市水资源规划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邯郸市科研项目,1998 (15)《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研究报告,1999 (16)《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子专题研究报告,1999 (17)《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临界指标体系与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研究》,“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滚动专题研究报告,2000 (18)《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指标临界指标体系研究》,“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滚动子专题研究报告,2000 (19)《河南省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河南省试点项目研究报告,2001 (20)《河南省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河南省试点项目研究报告,2002 (21)《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报告》(报批稿),青海省一号工程规划项目“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报告,2003 (22)《湟水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评价》,青海省一号工程规划项目“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规划”专题报告,2003 (23)《珠海市水务现代化建设规划》,广东省试点项目研究成果,2003 (24)《珠海市优化配置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综合规划》,广东省试点项目专题研究报告,2003 (25)《辽宁省中部地区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与示范》,水利部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报告,2003 (26)《辽宁省中部地区太子河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水利部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专题研究报告,2003 (27)《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要点》,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要点报告,2004 (28)《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总报告,2004 (29)《海南省供水预测分析》,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分报告,2004 (二)主要奖项 先后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中国水科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四部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各种奖项30余项。其中主要包括: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荷兰政府联合资助项目“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1995—1997年)”,其中“黄河口治理与水资源”课题成果,获1999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85-806-06)“综合防治海水入侵优化方案研究”,获1997年度山东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3)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华北地区枯季水资源实时预报试点研究(1996—1998年)”,获2000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4)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成果“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综合治理优化决策模型研究”,获19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理论与应用”,获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6)“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96-912-06-01)“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获国家四部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 (7)“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96-912-01-03 )“西北地区内陆盆地地下水可利用量及其分布研究”及其滚动专题(96-912-01-03S)“西北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临界指标体系与深层承压水合理利用研究”,获2002年度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8)获2002年度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9)河南省试点项目“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2003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0)河南省试点项目“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2004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主要论文著作 在主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和出版学术专著5部。 (一)学术论文 1.(俄)谢新民(译).水文地质系统概念.《世界地质》,1987,6(3):77~79 2.(俄)谢新民(译).利用铀同位素研究含水层的相互关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译丛》,1988,(1):29~34 3.谢新民.地下水系统经济管理模型及二次规划算法.《工程勘察》,1991,(2):32~37 4.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经济管理模型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18(4):6~10 5.谢新民.工程经济分析在地下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21(2):205~212 6.谢新民.新疆喀什市地下水系统管理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学报》,1991,19(5):1~8 7.谢新民.苏联工业区输水管道系统规划优化研究.《河海科技进展》,1991,11(2):58~67 8.谢新民.喀什市地下水系统确定--随机耦合模拟模型.《河海大学学报》,1992,20(1):77~84 9.谢新民.混联水电站水库群系统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水电能源科学》,1992,10(2):86~93 10.谢新民.水资源大系统分布参数谱系管理模型及其算法.《河海大学学报》,1992,20(4):123~128 11.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交互式方法.《河海大学学报》,1993,21(1):1~8 12.谢新民.济南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模糊带权方法.《自然资源学报》,1993,8(1):63~72 13.谢新民.地下水系统随机经济管理模型.《辽宁省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2.12:475~478 14.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河海科技进展》,1993,13(1):46~51 15.谢新民,赵全升.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模糊决策分析.《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1993.5:736~742 16.谢新民,周之豪.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与改进目标协调法.《中国博士后首届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6:523~527 17.谢新民,周之豪.水电站水库群与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多目标管理模型.《水电能源科学》,1993,11(2):96~104 18.谢新民.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模糊带权二次规划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20(4):17~21 19.谢新民,周之豪.水电站水库群与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经济管理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学报》,1993,21(5):62~69 20.谢新民.喀什市地下水系统随机经济管理模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3,33(6):711~717 21.谢新民.喀什市地下水系统经济学管理模型及其二级分解--协调算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14(1):45~53 22.谢新民,周之豪.水电站水库群经济优化调度数学模型与方法研究.《水电能源科学》,1994,12(1):21~28 23.谢新民,陈守煜,王本德,周之豪,陈崇仁,陈守伦.地表--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与模糊决策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34(2):240~248 24.谢新民.水电站水库群与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多目标管理模型及计算方法.《水利学报》,1995,(4):13~24 25.谢新民,周之豪.地下水资源系统模糊管理模型及计算方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4,21(6):27~32 26.谢新民,陈守煜,王本德,周之豪.水电站水库模糊经济优化调度模型与模糊优化方法.《现代水科学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37~142 27.谢新民.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城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1994,(2):28~31 28.谢新民,陈守煜,王本德,周之豪,陈崇仁.水电站水库群模糊优化调度模型与目标协调--模糊规划法.《水科学进展》,1995,5(3):189~197 29.谢新民,赵全升,王春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综合治理优化决策模型研究.《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834~838 30.谢新民,王春义,赵全升,赵德三. 莱州湾王河流域海水入侵综合治理分层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995,3(2):170~175 31.谢新民,周之豪.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模糊管理模型研究.《水利学报》,1995,(8):33~38 32.谢新民.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展望.《城市水资源》,1996,(3):14~24 33.谢新民,杨小柳.水电站水库群与地下水资源系统联合运行多目标管理模型和线性加权选择法.《走向二十一世纪环境地学问题研究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291~297 34.谢新民,尹明万等.基于知识的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水利部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5.谢新民等. 基于知识的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水利科技的世纪曙光》,1997 36.谢新民等.莱洲湾王河流域海水入侵综合防治优化方案研究,《城市水资源》,1997年第3期 37.谢新民.基于知识的水电站水库群模糊优化补偿调节模型研究,《水利学报》,1998,(3):74~81 38.Xie xinmin,Tang kewang. Study of an optimal program for sea water intrusion control in the wanghe river watershed,Laizhou Gulf,China”《未固结含水层开发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39.谢新民、蒋云钟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河川径流实时预报研究,《水利水电技术》,1999,30(9):1~4 40.谢新民、于福亮等.基于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水价调整方案研究.《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23(2):13~16 41.谢新民、秦大庸等.宁夏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案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0,4(1):16~26、35 42.董哲仁、陈明忠、闫继军、谢新民.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水利现代化的技术方向,《中国水利》,2000,(7):27~28、38 43.谢新民、尹明万等.我国华北地区蒸发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分析.《水利规划设计》,2001,(4):24~27、33 44.谢新民、尹明万等. 面向二十一世纪安阳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形势及对策.《水问题论坛》,2001年增刊:60~64 45.谢新民、颜勇.浅析西北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23(1):8~10 46.谢新民、郭洪宇、唐克旺等.华北平原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的二元耦合模型研究.《水利学报》,2002,(12):95~100 47.谢新民、蒋云钟等.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水科学进展》,2002,14(3):256~259 48.谢新民、裴源生等.二十一世纪初期宁夏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水利规划设计》,2002,(2):19~25、39 49.岳春芳、谢新民等. 人类大规模活动对青海省湟水干流产汇流的影响分析. 《水问题论坛》,2003,38(1):35~38 50.尹明万、谢新民、王浩等.安阳市水资源配置系统方案研究,《中国水利》,2003,488(7):14~16 51.尹明万,谢新民等. 引大济湟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初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1(3):240~246 52.尹明万、谢新民、王浩等.基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模型.《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2):5~8 53.尤祥瑜,谢新民,孙仕军,王浩.我国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4,(2):131~140 54.谢

魏恩棋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天津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标准样品,分析,农药残留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103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