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周国民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天津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土木建筑工程

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周建中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个人简介: 周建中,男,1959年生,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校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布伦瑞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IEEE高级会员,1997年德国信息工程学会会员,1994年当选为湖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1995受聘为年国家机电部部仪器仪表专业学科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996年受聘为中国计算机学会外围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年受聘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年受聘为全国水利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2年受聘为全国电气学科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2年当选为湖北省振动学会秘书长;2003年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2004年当选为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受聘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控制设备专委会委员;2004年受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005年当选为国际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中国分会信息系统与信息理论专委会副理事长;2005年受聘为湖北省水利学会水利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5年受聘为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6年受聘为国家核心学术刊物《水电能源科学》副主编;2007年受聘为国际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中国分会理事;2007年受聘为湖北省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2008年受聘为教育部水利学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9年受聘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计算与数字智能城市专委会委员;2009年受聘为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等教育分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9年受聘为冶金工业过程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9年受聘为全球水伙伴(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2009年受聘为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10年受聘为湖北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2010年受聘为《当代水科学前沿丛书》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受聘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010年受聘为《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委员;2010年受聘为江苏省水利动力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1年受聘为中国水利学会水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年受聘为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1年受聘为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受聘为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第二届理事会理事;2012年受聘为湖北省建设粒料制备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家;2013年受聘为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91年获武汉市劳动模范、95年获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01年获湖北省高教系统优秀党员、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02年获“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03年获“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荣誉称号,并获华为奖教金1项、04年入选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一层次)”。多次被评为单位年度先进工作者。00年至05年连续六年获校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02年获校“三育人”奖。 曾多次赴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访问讲学,从事国际合作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担过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FG)、英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PSRC)、欧共体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ESPRIT)、国家“六五”至“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引导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大、重点、面上)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华中电网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及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在信息系统、异质集群网络、空间信息建模与分析、基于WebGIS的水电能源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水电能源复杂系统分析、诊断、控制与仿真技术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包括指导欧洲来华留学博士生),指导的学生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人获“教育部优秀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4人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人获“华中科技大学三好学生标兵”、1人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十佳”、5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称号。2012年度指导的3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获首届国家奖学金。指导的研究生班集体获省教育厅、团省委授予的湖北省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毕业的研究生在相关研究机构和行业已成为社会中坚和国之栋梁。 研究方向: 水电能源及其复杂系统分析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发电生产过程控制、诊断与仿真;高性能网络与信息系统。 主持、参与承担的主要科学研究与科研开发项目 1、重大工程应用项目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电力市场环境下梯级水电联合调度的优化技术研究”;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多预报模型的串并联耦合校正及精度评定”;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发电计划编制与厂内经济运行一体化研究”;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梯级不同运行水位对各电站发电影响分析”;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大型水库运行管理规范”;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长江三峡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分析、仿真、诊断研究(TG-ASDCS)”;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面向水资源配置的长江上游水库群优化调度”;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三峡及以上骨干水库蓄放水关系研究”;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梯级水电站负荷优化分配模型软件开发”;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力发电机组故障诊断及专家辅助决策系统”;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长江上游巨型水电站群联合调度模型论证与分析”;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水轮机空化空蚀状态监测系统研发”;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防汛决策支持管理等系统”; 国家电网华中电力电网技术有限公司“负荷预测及报价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开发”; 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二滩水电站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研究”;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基于GIS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堵河流域梯级水电联合优化调度系统研究”;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石坝溃坝过程和致灾后果三维可视化计算机软件研制”; 南水北调东线管理办公室“基于电网峰谷特性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量优化调度”;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8000系统高级应用软件研究开发”; 万安水电厂“水电站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 三峡工程指挥部“三峡地下电站施工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开发”;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混凝土施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湖北省超高压局“中国引进第一座50万伏超高压变电站凤凰山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升级改造”; 东北电管局“中国第一座50万伏超高压变电站王石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发”; 河南省电力公司“电网调度员智能化培训仿真系统”; 湖南省电力公司“凤滩水库优化调度研究与开发”; 华英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微机继电保护仿真测试仪”; 中国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科学研究院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湖北省清江水电公司“数字清江工程应用项目研究开发”; 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曲靖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盐锅峡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 福建省水利厅“福建建瓯潮洋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开发产品“水轮机调速系统仿真测试仪”; 开发产品“励磁控制系统仿真测试仪”; 开发产品“水轮机效率试验仪”; 开发产品“水轮机振动摆度测试仪”; 开发产品“水环境监测远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开发产品“四合一传印机(电话、传真、扫描、打印)”。 2、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的长期生态学效应”(30490230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上游水库群复杂多维广义耦合系统调度理论与方法(51239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市场条件下流域梯级水电能源联合优化运行和管理的先进理论与方法(505391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力发电机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诊断方法(510790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电能源及其在电力市场竞争中的混沌演化与双赢策略研究(50579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知识管理的虚拟研究模式及其网络管理信息系统(5067909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坝堤溃决风险分析理论与评估方法(2007CB714107)”;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流域水沙及环境变化特征信息监测反馈(2003CB415205)”;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前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时空影响基础研究(2004CCA025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2008BAB29B0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防洪技术研究(2006BAB05B0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复杂水火电多维广义耦合系统运行优化与风险决策(2010014211001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电力市场环境下水电能源优化运行的先进理论与方法(20050487062)”;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面向生态调度的长江中上游复杂水库群多维调控策略研究(200701008)”;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大东湖水网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1001080)”;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湘江干流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200901010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生态调度的多维广义耦合复杂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研究(2008CDA088)”;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于数字流域的资源预定与服务质量控制策略研究(2003714)”; 3、获得的软件知识产权和授权专利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梯级水库群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V2.0)(2009SR03301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发电调度系统(V2.0)(2009SR033017;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峡梯级电站联合优化运行高级应用软件(V1.0)(2009SR032747);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大型水电站自动发电控制(AGC)和自动电压控制(AVC)高级应用系统(V3.0)(2010SR00641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大型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高级应用系统(V3.0)(2010SR00641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峡水库短期径流预报应用系统(V1.0)(2009SR03274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流域梯级生态调度优化决策支持系统(2011SR00272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流域水文特性分析及降雨径流预报系统(V2.0)(2009SR03301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梯级电站上网竞价辅助决策系统(V2.0)(2009SR032745);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梯级水电站径流预测系统(2010SR029607);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2010SR029608);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效益评价系统(2010SR056168); 发明专利,水力发电机组效率监测装置、系统与方法(201110044499.2) 近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咨询建议及行业标准制定,与本项目相关的主要编撰成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年~2015年)》、中国工程院咨询建议《关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及河口水安全保障的建议》、《开发大气水资源持续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专项研究建议》(呈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大型水库运行管理规范》。 研究成果: 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9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9年国家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目、1995年获国家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2年获国家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1989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996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2012年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12项。 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0多篇次。

周进川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重庆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姓名:周进川 出生年月:1946-5-1 学位:职称:研究员 所属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个人简介: 周进川,男,生于1946年5月,大学本科,研究员,现在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 研究领域:路面结构与道路材料; 学术专长:主要从事沥青路面材料、结构、使用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科研项目及成果: 承担的交通部“高性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前期)”、“Superpave技术研究”、“路用沥青改性技术的研究”,四川省“采用改性沥青铺筑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应用技术研究”,江苏省“沥青路面结构环道试验研究”项目已通过鉴定、验收。目前正在开展重庆市“重庆高温多雨山区沥青路面关键技术研究”、“长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效果评估”、“渝沙路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材料研究”和云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柔性基层结构研究”等项目研究。

周良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桥梁;桥梁

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个人简况: 1983.7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工程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现任副院长、总工程师。 荣获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上海实施发明成果优秀总工程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重大工程立功竞赛杰出人物、建设功臣、上海市桥梁专业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市政公路行业领军人才、城建集团科技精英等称号。 社会兼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结构协会理事;交通部招投标评审专家;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市政工程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促进委员会专家;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桥梁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公路学会理事。 工程业绩: 从事桥梁工程设计二十余年,作为设计负责人先后参加了上海市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内环线高架桥等工程,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柳州红光大桥,苏州绕城高速公路尹山斜拉桥,上海延安路高架,外环线,沪闵路高架,中环线高架,闵浦二桥,松浦三桥,哈尔滨松花江三桥等工程,其中卢浦大桥获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上海城市外环线(浦东段)工程获国家优秀设计铜奖;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获第九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上海市沪闵高架道路二期工程获第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柳州市红光大桥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苏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上海市中环线-虹梅路立交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三等奖;并获部、市优秀设计奖20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4项、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结合工程实际分别完成了“大型节段梁拼装法和钢箱梁滑移法在城市高架桥的应用技术”等科研工作多项,并发表了“城市高架桥设计施工技术及工程实例”等专著和论文二十多篇。主编国家标准《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参编和审查多项行业标准。

周万福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宁夏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路桥

单位:宁夏公路建设管理局
周万福宁夏公路建设管理局建设一处副处长,工程桥梁正高职高级工程师。

周卫峰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天津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周卫峰天津市模范集体滨海分院院长,先后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周新刚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山东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工

单位:烟台大学
男,1963年生,清华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烟台大学教学名师。[1] 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混凝土结构防火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鉴定改造加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参加编制国家《火灾后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标准》、《结构混凝土性能技术规范》等规范、标准编制工作。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发电学会岩石混凝土断裂损伤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司法鉴定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CE)杂志“Structuresand Buildings”,“Construction Materials ”的审稿人,《国外建材科技》编委,《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曾获山东省建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 承担的主要项目: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跨海集群工程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寿命保障关键技术。 2、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基于可靠度的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120年设计使用寿命耐久性设计技术研究; 3、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系列结构胶的研制与应用成套技术; 学课成就及主要成果: 1、 国家建设标准“火灾后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标准”的编制; 2、 国家建设标准“结构混凝土性能技术标准”的编制; 3、 国家建设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无机后锚固规程”的编制; 4、 完成“基于可靠度的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120年设计使用寿命耐久性设计技术研究” 5、 完成“高性能系列结构胶的研制与应用成套技术”课题的研究; 6、 完成“有装饰层混凝土结构火灾后性能”课题的研究; 7、 完成“混凝土结构消除氯盐的原理及工程应用”课题研究。

朱伯芳 职称:院士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工结构;水电结构;水利水电工程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朱伯芳,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历任安徽省佛子岭、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工程技术科技术员,水利部治淮委员会设计院水工室组长、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所高级工程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参加了佛子岭、梅山水库连拱坝及响洪甸水库拱坝的设计工作。在混凝土温度应力、徐变理论、有限元方法、新坝型、坝工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新安江、刘家峡、李家峡等水利工程中得到应用。水工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研究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出版多部著作。 人物简介: 朱伯芳,著名水工结构和固体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拱坝优化及混凝土坝仿真的创建者和奠基人。提出非均质弹性徐变体两个基本定理及有限元徐变应力隐式解法。 提出了库水温度、温度荷载及重力坝、拱坝、船坞、水闸、浇筑块等一系列水工结构温度徐变应力计算方法,建立了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结束“无坝不裂”历史的策略和技术,并已在部分工程实现。提出了拱坝优化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用优化方法设计的拱坝已建成170余座,可节约10%~30%。提出了混凝土坝仿真的一整套计算方法。提出的各种计算方法和设计准则获广泛应用,纳入我国重力坝、拱坝等设计规范的即有14种。 人物资料: 1928年10月17日 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 1948年-1951年 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51年-1956年 参加治淮工程,先后参加了安徽佛子岭、梅山、响洪甸三水库的设计,任技术员、工程师、坝工组长。1957年-1969年 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任工程师、组长,从事混凝土高坝研究,在中国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混凝土徐变理论等新的研究领域。 1969年-1978年 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大队任工程师、课题组长,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积极推广有限单元法;从1976年开始,开辟了拱坝优化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1978年--至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兼任水利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4年被授与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简介: 朱伯芳1928年10月17日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马岗下朱村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朱际春老先生系前清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其父朱祖明先生,毕业于北平大学电机系,一生从事技术和教学工作。朱伯芳从小学到中学,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生活与求学之路,颠沛流离,历尽坎坷。敌寇入侵,国运危殆,激励着他勤奋学习,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解放前江西余江极少工业,当地比较现代化的设施只有一条浙赣铁路。朱伯芳中学时代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做一名铁路工程师, 1948年从南昌一中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交通大学土木系。进入交大后,因为经济拮据,只好半工半读,一边读书,一边做家庭教师。大学生活开阔了眼界,他立志都市规划建设,大学三年级选择了市政工程专业。然而,一场天灾改变了他的命运。1950年淮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国家成立了治淮委员会,并决定华东、中南两个大区所有大学土木、水利系的四年级学生,中断学习参加治淮工程。朱伯芳被分配到了安徽,参加佛子岭水库连拱坝的设计。国家原定这批学生一年后回校继续完成学业,但一年期满后,大坝的设计工作尚未完成,由于工作需要,他提前毕业,留在了治淮委员会。从此,他彻底放弃了都市建设的梦想,结束了求学生涯,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水利事业。 在淮河,朱伯芳参加了中国第一批建造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三个混凝土坝的设计。为中国从无到有掌握现代混凝土坝设计技术作出了贡献,并有所创新。 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方针,中央各部门均成立科研院所。水利部在北京成立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朱伯芳于1957年调至该院从事混凝土高坝的研究工作后,在中国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混凝土徐变两个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完整的计算分析和理论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广泛应用。“文革”期间,水科院被撤消,朱伯芳被下放至河南三门峡工地,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仍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有限元及温度应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年他回到重建的水科院后,积极从事拱坝优化、有限元仿真及温度应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大量高水平成果。 朱伯芳获得的主要奖励有:1956年,安徽省先进工作者;1982年,以“水工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奖者);1984年,获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以“拱坝优化方法、程序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者);2000年,以“混凝土高坝全过程仿真分析及温度应力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者)。 朱伯芳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当选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水利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小湾拱坝等多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和设计院的顾问。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土木与结构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现任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及运用、水力发电、基建优化等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 “十年动乱”期间,朱伯芳被下放至河南省三门峡市郊的水利工地。逆境中他并没有沉沦,从1972年开始,他联合宋敬廷,把当时国外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引进到国内。朱伯芳的主要贡献有: (1)与宋敬廷合作,编制中国第一个不稳定温度场程序,第一个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程序(1972年),第一个弹性厚壳程序等5个有限元程序,并应用于大量工程计算;(2)徐变应力的隐式解法;(3)中国第一个混凝土坝仿真计算(1972年,三门峡底孔坝段);(4)提出了混凝土高坝仿真的一整套高效率、高精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并层算法、分区异步长算法、并层坝块接缝单元、水管冷却等效热传导方程等;(5)撰写出版《有限单元法原理及应用》一书,为设计、科研、工程、教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限元方法的推广和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普及,随之而来的是混凝土坝仿真分析研究的实用性及可行性增强,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水平日益提高,从而为21世纪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中国的高混凝土坝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仿真分析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已经用这套方法,对国内数十座大中型水电站进行了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仿真分析,所得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和施工。 2000年,他以“混凝土高坝全过程仿真分析及温度应力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成就: 1949年以前,中国只有一座日本人建造的丰满混凝土重力坝,没有自行设计的混凝土高坝,中国在混凝土坝的设计和施工方面是一片空白。1951年至1956年,朱伯芳参加了中国第一批三座混凝土高坝——佛子岭连拱坝、梅山连拱坝、响洪甸拱坝的设计,并担任响洪甸坝工组长。佛子岭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混凝土高坝,梅山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响洪甸是中国第一座混凝土拱坝。在汪胡桢、曹楚生的领导下,朱伯芳与裘允执、周允明、薛兆炜等一起,通过这三座大坝的建设,掌握了现代混凝土高坝的一整套设计技术,并有所创新。 早在1952年,朱伯芳就针对当时国外坝工建设中,全坝均采用统一混凝土标号的做法,提出了根据不同应力水平,在坝体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混凝土标号的理念,运用于工程中后,节省了大量资金。此种做法如今已成为大坝设计中的常规理念;1953年,朱伯芳提出变厚度支墩坝应力的弹性力学解法;1955年,朱伯芳提出了有热源水管冷却解法及浇筑层水化热温升理论解,该成果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即已享誉国内外。如前苏联1959年编制的三门峡重力坝设计书中即有以下记载:“本坝冷却水管的计算,采用了中国朱伯芳方法”。 温度应力是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的一个关键问题。朱伯芳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早在1955即在国内首先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的研究领域,并凭借他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和深厚的理论功底,阐明了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完整的计算分析和理论体系,提出了混凝土浇筑块、基础梁、船坞、水闸、重力坝、拱坝、孔口、库水温度、寒潮、水管冷却等一系列温度应力研究成果和计算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其中11项成果已经纳入国家重力坝、拱坝、船坞、水工荷载、水工混凝土结构等设计规范。 以他本人成果为核心的《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一书(75万字),是大体积混凝土方面的重要著作,在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得国内外高度重视和广泛好评,1991年,日本建设省已将全书译成日文。1982年,他以“水工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后,他又继续在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方面积极研究,发表技术论文30余篇,对通仓浇筑常态混凝土重力坝、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碾压混凝土拱坝的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于1999年出版了专著《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115万字)。 国内外混凝土坝“无坝不裂”是长期困扰水工界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朱伯芳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他先后提出了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优化材料抗裂性能、适当提高抗裂安全系数、严格控制基础温差和内外温差等指导思想,特别着重批判了广为流行的混凝土龄期28d后无需表面保护的片面观点,强调多数情况下应进行全年保温。在他指导下进行温控设计的江口拱坝和三江河拱坝,由于温控措施得当,竣工数年未出现裂缝。三峡二期工程开始前,他建议加强表面保护,采用上游面5cm、下游面3cm泡沫塑料长期保温,当时未被工程采纳,施工后产生了较多的裂缝。三峡三期工程采纳了他的意见,施工三年来,未出现一条裂缝。全世界 “无坝不裂” 的历史可望结束。 朱伯芳对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冷却水管计算方法:有热源,非金属水管,等效热传导方程;(2)浇筑块温度应力:应力影响线,应力与块长的关系,相邻坝块高差;(3)重力坝温度应力:劈头裂缝,无应力条件,坝体加高新方法;(4)库水温度及拱坝温度荷载;(5)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荷载与接缝设计方法,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特点和同时考虑降温、自重和水压的算法;(6)船坞和水闸的温度应力;(7)基础梁温度应力;(8)寒潮应力;(9)氧化镁混凝土筑坝的基本理论;(10)结束“无坝不裂”历史的指导思想和工程措施及在江口拱坝、三江河拱坝和三峡工程中的实现。 实际工程中的结构绝大多数为非均质结构,其徐变影响问题,过去一直没有解决。朱伯芳首先给出比例变形条件,然后提出并证明了非均质弹性徐变体的两个基本定理,解决了非均质结构的徐变影响问题:当结构符合比例变形条件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徐变不影响应力,只影响变位。在温度的作用下,徐变不影响变位,只影响应力,而且可用松弛系数法计算;如果结构不符合比例变形条件,则徐变对应力和变位都有影响,而且不能采用松弛系数法计算。他提出的混凝土弹性徐变体有限元的隐式解法、子结构法和简谐徐变应力分析的等效模量法,使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获得广泛应用。他还提出了混凝土弹性模量、徐变度、应力松弛系数等计算公式,均为中国新编水工混凝土结构规范所采用。 此外,1960年,朱伯芳提出计算岩基内地下结构山岩压力的新的思路和方法,即考虑岩体蠕变和地应力计算山岩压力的方法,比国外同类计算方法早提出4年,可惜该论文在1960年三峡科研会议上交流后,收入水科院论文集,而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论文被拖至1965年才正式出版,正式发表时间反而比国外的成果晚了一年。目前该方法已成为工程设计界广泛接受的计算方法。 在对大坝混凝土应力分析的过程中,施工过程对坝体应力有重要影响。混凝土大坝是分层施工的,高坝的施工分层可达数百层之多,各层的材料性质不同,并随时间不断变化。这种特点,使得仿真分析计算十分困难。对此,朱伯芳提出了并层算法和分区异步长算法,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 朱伯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使中国在混凝土徐变温度应力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带头: 两院院士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国外留学归来,或在国内取得博士、硕士学位,而朱伯芳只读了三年大学,严格说来大学都未毕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之所以能够作出一些成绩,主要靠三条:(1)重视工程实践;(2)勤奋;(3)勇于进取。 朱伯芳思维敏捷,才智过人,工作勤奋。他1951年从交大提前毕业参加治淮,大学3年中,数学只学过内容很浅的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力学只学过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连水工结构和弹性力学都没有学过。参加工作后,一直忙于工作,从未得到过进修机会,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白天好好工作,晚上好好学习”的信条,在繁重的设计和科研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地系统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与科技文献。刚参加工作初期,身处大别山腹地,非常闭赛,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想买书都买不到。朱伯芳就利用同事出差、探亲到大城市的机会,开出长长的书单,托他们代为买书。工夫不负苦心人,勤奋学习的结果,使得他在迅速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急剧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早在1953年,他就用弹性力学求出了变厚度支墩坝应力的理论解,在1955年,用拉普拉斯变换、贝塞尔函数和积分方程给出了有热源水管冷却和浇筑层水化热温升的理论解。这些在50年后的今天仍不断被人们引用的高水平的成果,表明他当时不但掌握了现代坝工设计技术,还具备了精湛的理论水平。 文革10年下放三门峡工地,既没有科研设备,科研任务也很少,全家人住在土坯砌筑的简易工棚中,连炊饭用煤都要自己拉板车到几十里外的三门峡市去购买。生活上的艰苦和工作上的无事可干,使得不少善良的人们逐渐消沉下去。然而朱伯芳不顾客观条件的艰难,选择了自强不息的道路。10年里,在大山深处最简陋的土坯房中,夜以继日地研究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有限元和拱坝优化,主编了5个有限元程序,出版了两本专著,发表了20多篇论文,为一系列水利工程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他的一系列著作,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被大量应用。如今朱伯芳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仍孜孜不倦,坚持学习,思维仍十分锐利清晰,始终引领本专业方向。以至于他周围的许多年轻人,都感叹跟上他的思维节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难能可贵的是,与纯粹的理论家和单纯的实践家不同,朱伯芳集两者为一身,将水工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和实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中国杰出的水利工程和固体力学专家。他的个人经历,涉及设计、施工、科研各个领域。从朱伯芳身上,看到了科学家兼工程师的许多优良品质。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了摸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他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混凝土坝工地;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他广泛涉猎周围学科,跟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他紧密联系实际,勇于开拓,不断为中国水利工程的设计、科研和施工提供一系列开拓性的成果。 朱伯芳个性刚毅,脾气耿直,性情直爽。由于这种性格,他身处逆境不气馁,在十年动乱人生境遇最困难的时期,仍自强不息,积极研究有限元方法、拱坝优化及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关键问题,奠定了日后事业的辉煌;也还是由于这种性格,他能抓住关键、独立思考、坚持原则、不随大流,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朱伯芳热情关怀年轻人的培养与成长,循循善诱,不遗余力。他担任20多年研究生导师,培养出一批博士、硕士,如今都是各自岗位的骨干力量。他开创的混凝土温度应力、混凝土徐变和拱坝优化三个研究领域,造就了许多专业人才。他关心周围同事的成长,严格要求身边的每一个人。朱伯芳经常告诫他的学生们,要“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对工作抓得很紧,分秒必争,全身心投入。他的工作效率极高,虽年逾古稀,仍主持着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每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5-6篇论文。所有文章的中英文都是他亲自撰写,其中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大都是他亲手推导。 朱伯芳常对年轻人说:“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勤于工作,勤于学习是必要的,但光有这两条还不够,还要勤于思考。”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工作和学习都很勤奋,读了不少书,看了不少文献,搞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但好的科研成果不多,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考不够。”他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对于自己的研究课题,他常常提出比较高的目标,然后反复琢磨;对于一个问题,他经常是把各种影响因素找出来,梳理排序,并在研究工作中从不同角度反复思考、探究。他非常重视对中间成果的检查分析,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朱伯芳把他的毕生精力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硕果累累,从而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 人物事迹: 朱伯芳院士指出,汶川地震证明,全世界的地震也证明了一个问题:各种土木水利工程建筑中,混凝土坝表现出的抗震能力是最强的, 这次汶川地震给国家造成的损害是很大的,死亡人数大致7万,还有很多失踪的人。这些人是怎么死的?应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房子倒塌压死的,震中区差不多整个城市都毁灭了,所以这次汶川地震中大量的房子倒了,大量的桥倒了,大量的公路破坏了,很多公路被破坏了恢复不了,因为很陡,因为地震的时候整个都滑掉了,所以修是很难修的。也就是说,这次建筑物破坏是很严重的,大约死了七、八万人,主要是房子倒塌压死的。 可是四川是一个水利大省,修建了很多水坝,但是没有垮一个大坝。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这次地震中,水坝的表现是好的,特别是混凝土坝,混凝土坝有一些损害,但是很轻微。今天要讲的问题,为什么房子倒了,墙倒了,路坏了,但是大坝表现的非常好,这是一个偶然的原因,还是必然的原因?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原因,不是一个偶然的原因。 全世界的混凝土坝在地震之后的表现,从全世界来看,每次地震之后,房子、桥的破坏是很严重的,但是水坝的破坏是总轻的。全世界的混凝土坝只有一个在地震之后破坏比较重,这个坝就是台湾的石冈坝,台湾在1999年9月21日产生了一个7.3级大地震,这是台湾一百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震中就在日月潭附近。知道,台湾的坝是很多的,在石冈重力坝上,它并不高,有20米左右,石冈坝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石冈坝一共有20几个坝段,台湾这次地震引起地震的活动断层活动了105公里,本来是一个断层,但是快到石冈坝附近的时候,一下子分成八个子断层,其中一个子断层就穿过了石冈坝。因此,石冈坝在这个地方附近,它的变形是水平位移1米,垂直位移一边是10米,一边是2.5米,断层两边的位移差就是7.8米,所以地震之后这边比另外一边高7.8米。这样这三个坝段就彻底坏了,但是其他的坝段并没有坏。后来怎么办?地震之后,就在前面做一个围堰把其他三个坝挡起来,其他的坝照样用。当这个活动层穿过坝体的时候,这个坝是要坏的。断层穿过去之后,任何何建筑是不可能站住的。刚才讲,地震之后把前面做个围堰,把这三个坝挡住了,其他的坝还照样用。即使这样一个断层穿过坝,也就只破坏了三个坝段,其他的坝并没有坏。这是说明了混凝土坝的抗震性能是非常强的。 现在看看其他坝的破坏情况。比如拱坝,地震之后附近的公路全部倒了,坝唯一渗压力增加了,渗透水增加了一点,但是过了几个月又恢复正常了。还有很多其他的坝, 就不详细说了。国外的拱坝,经过两次大的地震,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地质情况不好,做了一个重力敦,重力敦也没有动,后面的山体动了20公分,但是加固之后还可以用。 总的情况,除了石冈坝,全世界的混凝土坝,其他的所有混凝土坝没有一个垮塌的,破坏无非是产生一点裂缝。那么现在 就说明这个问题,这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因为不是一次这样的情况,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现象,经过大地震之后,房子倒了很多,桥倒了很多,路破坏了很多,但是混凝土坝没有问题,这是什么原因? 现在就说明这个原因。 这是一个高层建筑。搞设计的时候有两个荷载,一个是垂直荷载,一个是水平荷载,任何建筑都是这样的。混凝土坝也是一个垂直荷载,一个是水平荷载。但是不同的建筑是不一样的,高层建筑在平常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垂直荷载,它的水平荷载是很小的,一般是风荷载,而风荷载是很小的。假如 是一个设计者,没有考虑地震,就只考虑风荷载,建筑的安全系数一般是在1.8-2.0左右,地震荷载就远远超过1.8-2.8,所以它就受不了,所以它就垮了。另外,假如平时只设计的是轻度地震,那么是0.1G,假如来了一个9度地震,那么就是0.4G,就加大了4倍。你这个房子设计的时候是考虑轻度地震,实际上来了9度地震,那是受不了的。 而大坝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做坝就是为了挡水,挡水就有很大的水平荷载。当然地震也有垂直荷载,但是地震的垂直荷载是次要的,地震的破坏主要是水平荷载。即使这个大坝在设计的时候不考虑地震,它的水平荷载也是主要荷载,这个水平荷载很大,地震来了之后有水平荷载,这个水平荷载又增加了,但是这个水平荷载跟原来的水平荷载的比,增加的比例就不是很大,等一下用数字来讲。 比如100米的烟囱,风荷载是35吨,8度地的水平荷载是325吨,是平时风荷载的9倍,的安全系数大约是1.8-2.0。远远超过设计时能承受住的荷载,所以来了8级地震非倒不可。那么,水坝就不一样的,150米的水坝,它平时的水平荷载是10800吨,8度地震的荷载是8860吨,是1.8倍,可是坝的安全性是3.35抗剪,4.40扛压,抗拉是1.82。而你是1.6,那么也没有问题。 这就是水坝跟房屋建筑、桥梁建筑的根本差别,因为水坝在平常设计的时候,它要承受巨大的水平荷载,而且安全系数比较大,就相当于大数承受3到4倍的水荷载,而地震来了8度地震是0.8,9度地震是1.6倍的水荷载。所以来了8度地震,即使这个坝没有考虑地震,也没有问题。 混凝土坝安全系数是抗压4.0,抗剪是3.0-3.5,抗拉是1.5-2.0,所以来了8度地震也没有问题。即使有些地方可能超过一些,比如抗拉超过了一些,可能会在表面产生裂缝。但是因为抗剪、抗拉的安全度比较高,因此,坝塌不了。 重力坝150米高,抗滑的安全系数,静安全系数是3.85,8度地震是2.13,9度地震是1.48,所以没有问题。压应力静应力是2.17,8度地震是4.7,9度地震是7.4,所以没有问题。拉应力可能大一点,裂缝是有可能,但是裂缝没有关系,大坝来了地震后没有裂缝是不可能的。所以拱坝的抗震性比重力坝还要好。 208米的拱坝,压应力静荷载是7.5兆帕,8度地震是9.8个兆帕,9度地震是12兆帕,这个标的是30个兆帕的抗震强度,你现在来9度地震12个兆帕,那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混凝土坝耐强烈地震而不垮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平常以水平荷载为主:二是安全系数比较大。因为水坝出了问题,造成的灾害比较大,所以从传统来看,安全系数都比较高。处于这两条原因,混凝土坝的安全系数更高。不管是汶川地震、国外的地震,所有的土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坝表现出的抗震能力是最强的,根本的原因是刚才说的这两条:一是平常承受住了巨大的水荷载;二是安全系数比较大。当然,并不是说以后不需要抗震。主要说明一个问题,各种土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坝是抗震最好的,汶川地震证明了,全世界的地震也证明了,台湾的石冈地震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混凝土坝的安全是没有问题的。 主要论著: 1、朱伯芳,有内部热源的大块混凝土用埋设水管冷却的降温计算,水利学报,1957,4:87-106。 2、朱伯芳,王同生,丁宝瑛,重力坝和混凝土浇筑块的温度应力,水利学报,1964,1:30-34。 3、朱伯芳,在混合边界条件下非均质粘弹性体的应力与位移,力学学报,1964,2:162-167。 4、朱伯芳,粘弹性介质内地下建筑物所受的山岩压力,水电科学院论文集第五集,1965:83-96。 5、朱伯芳,王同生,丁宝瑛,郭之章,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水利电力出版社,1976. 6、朱伯芳,基础梁的温度应力,力学,1979,3:200-205。 7、朱伯芳,软基上船坞与水闸的温度应力,水利学报,1980,6:23-33。 8、朱伯芳,黎展眉,双曲拱坝的优化,水利学报,1981,2:11-21。 9、朱伯芳,混凝土结构徐变应力分析的隐式解

朱海堂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土木工程

单位:郑州大学
朱海堂,男,教授,河南省虞城县人,1964年4月出生。工学博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至1987年郑州工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本科。 1987年至1989年郑州工学院水利系任教。 1989年至1992年郑州工学院在职硕士。 1993年至1997年郑州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讲师。 1998年至2001年郑州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1年至2004年郑州大学在职博士。 2004年至今郑州大学教授。 2005年至2006年日本茨城大学访问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纤维混凝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FRP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3. 中国水利学会岩石混凝土断裂分委员会委员。 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纤维混凝土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1)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结构设计理论与工程应用; (2)纤维复合材料(FRP)及其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工程应用; (3)在役混凝土结构的增强加固理论与关键技术; (4)特种性能混凝土及其工程应用。

朱合华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隧道及地下工程;地下工程;结构工程;地下建筑;建筑技术

单位:同济大学
朱合华,1962年10月生,安徽人。1979年入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学习,分别于1983年、1986年获采矿工程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86年入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继续学习,于1989年获结构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博士学位。1993-1995在日本大阪土质试验所、京都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和2000年两次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访问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德岛大学、长崎大学,2002,2004分别在比利时列日大学、法国路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短期学术交流。现任同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土木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为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主要负责人之一。 曾任同济大学土木学院院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同济大学学报》、《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和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编委,《岩土工程师》和《岩土工程界》编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隧道及地下工程、数字地下空间及地下空间防灾。 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重大横向攻关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被他人引用50余次,撰写学术专著3本、教材2本。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公开1项),公开实用新型专利1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1994-2004年间先后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2002年入选“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计划”, 2003年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年为安徽省首届讲席教授。由日本政府提供资助、曾作为第3届世界“水论坛”大会的特邀代表,作有关“低平地发达城市可持续地下水环境保护问题”的分组学术报告。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3027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