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郑传超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陕西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长安大学
郑传超,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机结构力学及强度专业。1987年和199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及方向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公路交通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有:路面结构分析及设计理论与方法,路面结构和材料的断裂与损伤,路面车辆相互作用等方向。为研究生,本科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共讲授十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十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主持与承担的项目 先后参与和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交通部部重点科技项目“跨越构造物路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和省市横向协作课题等十余项。 目前承担的项目有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牧区道路技术标准及路基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等三项。 获奖情况 199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南澳大学交通系统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并获2001年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沙漠公路修筑技术研究),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跨越构造物路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干旱缺水地区路基压实的研究),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路面长期性能研究),以及河南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公路桥(涵)过渡段病害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等各一项。 论文及代表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得1993年和1999年陕西省公路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以及1999年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其中有7篇分别被SCI,EI和ISTP收录;合编研究生教材《道路结构力学计算》(上册)和主审研究生教材《道路复合材料》各一部。现为《粉煤灰综合利用》杂志第四届编委会委员。

郑南翔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陕西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长安大学
郑南翔,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出生地甘肃省平凉市,籍贯河南省温县。 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道路系教授,1982年7月于原西安公路学院公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88年在原西安公路学院获公路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历任原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分团委书记、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系副主任、长安大学道路新技术研究所所长、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长大公路工程检测中心主任等职。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 1.路面材料:基层材料;沥青、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路面环保型及可循环材料; 2.路面结构:耐久性路面结构;路基工程; 3.公路养护技术、养护材料及方法。 参与项目   曾经主持的项目: 共主持科研项目36项  黄土地区特殊路基合理横断面型式研究   西部项目—湿陷性黄土地区沥青面层混合料抗裂技术研究   西部项目—湿陷性黄土地区水泥砂砾基层材料裂缝防治技术研究 ,等;   现主持的部分项目: 西部项目—六盘山地区高等级公路合理路面结构及路用材料性能研究; 交通部联合攻关项目—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经济型高性能沥青路面结构及施工技术研究; 西部项目—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研究(一期); 西部项目—长大纵坡公路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稳定性和抗滑性能研究; 西部项目—重庆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垫层及半刚性基层研究; 深圳市科委项目—深圳市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混合料利用技术研究; 甘肃省交通厅项目—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在甘肃公路养护中的应用研究;等。 学术成果   截止目前,郑南翔教授主编参编论著三部,多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 奖励荣誉   1991年8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0年7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项,三等奖三项;   地市政府科学进步奖三项;   专利两项。

郑健龙 职称:院士 注册证书(0

湖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郑健龙,男,1954年5月生,湖南邵阳邵东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人物简介 郑健龙,湖南邵东县人,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交通部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沥青路面专家协会高级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道路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湖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编委,“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09)年度人物”,“交通青年科技英才”,曾获交通部首批“交通教育贡献奖”、湖南省“光召科技奖”、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十大“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 主要学习与工作简历: 1982年1月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本部)固体力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6月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3-1994年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研究员, 2001年毕业于长安大学,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工学博士学位。 1995年起,先后担任长沙交通学院路桥系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代院长和院长职务, 2003年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荣誉及奖励: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0 ) “科学中国人( 2009 )年度人物” 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 ( 2009 ) 交通部首批“交通教育贡献奖” 交通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人(排名第一)( 2008 ) 2009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人(排名第一)( 200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 2010 ) 湖南省第七届“光召科技奖”获得者 ( 排名第一 ) ( 2011 ) 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十大“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 2010 )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2) 2014年3月郑健龙同志不再担任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 郑健龙校长长期从事道路工程与工程力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道路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其科研成果丰硕,发明了膨胀土边坡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技术,开发了膨胀土直接填筑路基的物理处治技术,攻克了膨胀土地区筑路的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在我国10省区、26条高速公路得到成功应用,使我国公路膨胀土工程技术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建立了沥青路面破坏状态设计法,创新了新建及改扩建沥青路面的设计指标与标准,首次提出了与设计标准相协调的沥青路面竣工验收标准与方法,成果纳入行业技术规范,并一直沿用至今,指导了我国90%以上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开发了省级路网路况数据采集、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与预测的新方法,实现了路面养护管理与维修决策的智能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创新并发展了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理论及路面抗裂技术,指导了国内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养护维修。 先后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1部,参编交通部行业规范2部,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持完成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术贡献 长期从事特殊土路基稳定与加固、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沥青混合料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公路膨胀土工程》等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国家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6项,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同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 (1)主持完成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提出了膨胀土的平衡含水率理论、开发了膨胀土路堑边坡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技术和路堤物理处治技术,发展了公路膨胀土工程理论与技术。 (2)首次提出了沥青路面路表弯沉衰变的演化模型和沥青路面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法,提出了以设计弯沉为指标的沥青路面设计标准与方法以及沥青路面大中修补强设计新方法, 完善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均被纳入行业规范。 (3)在国内外率先开展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损伤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以损伤力学中的真实应力确定疲劳试验中应力水平的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疲劳方程,创建了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理论与分析方法,为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修订奠定了基础。 此外,郑健龙教授在路基变性控制技术、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沥青路面的抗裂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改性技术、路面养护管理技术、复合材料板壳的非线性理论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攻克“公路癌症”膨胀土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所普通地方性院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湖南,还是第一次。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长沙理工大学校长郑健龙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15年来,郑健龙教授领着全国25家单位的380多名科技人员,针对在公路修建中遇到膨胀土“逢堑必滑,有堤必塌”这一“工程中的癌症”,联合艰辛攻关,终于“治愈”这一国内外专家长期以来久治未愈的“顽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11.75亿元。 “癌症”肆虐,每年损失超过150亿美元 “膨胀土是一种富含膨胀性黏土矿物,在环境干湿交替作用下发生体积明显胀缩和强度急剧衰减的特殊土。”郑健龙教授解释称,膨胀土遇水膨胀,天晴干裂,是修建公路的最大克星。全世界有46个国家、我国有26个省区大量存在着这种特殊土,修公路遇到这种土,多会发生边坡滑坍、路基沉陷、道路损毁、构造物垮塌等现象,而且破坏具有多次重复性。此外,对铁路、房屋建筑、水利设施等浅表层轻型结构也有极大危害。中加合作研究表明,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以往多采用化学改良、弃土换填和刚性支护的办法,不仅造价高、工期长,施工困难,而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怎么办?早在1992年,在原长沙交通学院任教的郑健龙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1993年他申请到比利时的一个博士后基金,到比利时道路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开始系统性地思考和研究这个课题。那些年里,膨胀土几乎成为郑健龙天天想着念着的字眼。 放弃“刚性治理”选择“以柔治胀” 治理公路膨胀土,主要难题其实就是一个:如何让这种看似普通的泥土在任何天气情况下,既不膨胀也不开裂,从而不坍塌或下沉。为此,郑健龙和同事杨和平教授,领着学生在实验室、在工地现场做了无数次的测试、试验,创造性地提出边坡治理“以柔治胀”的新理念。 什么意思?就是放弃“刚性治理”加固围挡的办法,而是给膨胀土“消能”“排水”“穿衣”,再用阔叶植被稳定表土层。1995年,他和同事尝试着在云南的楚大高速公路上采用这项技术,小获成功。 2002年,交通部西部建设重大科技项目之一——“膨胀土地区公路建筑成套技术研究”面向全国招标,对公路膨胀土已进行了10年研究的郑健龙联合相关单位,一举成功中标。 此后几年里,郑健龙联合多家施工单位,对公路膨胀土的性质及其治理方式再度进行深入研究。为了研究膨胀土与土工合成材料相互作用机理,郑健龙与课题组成员演示了几十次,又和设备生产厂家反复讨论10余次,终于研制成国内最大、性能最好的数控拉拔试验系统;为了真实评价膨胀土填料的路用性能,课题组修改设备方案10多次,成功发明出改进CBR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为了证明膨胀土直接用作路堤填料的可行性,他不仅进行了大量室内试验,而且亲自带领课题组成员,不论寒暑、昼夜,无数次在施工现场收集数据,经年跟踪考察。 新技术贵在应用。修路都是项目经理责任制,有严格的经费预算和时间规定,之前花大量金钱和时间都难以攻克的“癌症”,究竟是怎么治的?记者在实验室看到,除了在内部做排水通道和外部种植阔叶植被外,最重要的是郑健龙给膨胀土穿上了一件可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伸缩的“衣服”——特制的塑料格栅。每50公分厚的膨胀土,穿上这样一件特制的衣服,就像一个时瘦时胖的人穿上有弹性的毛衣一样。这样一来,无论天气如何,膨胀土都不会因“时胖时瘦”的幅度太大而造成坍塌。 对公路回填,也就是膨胀土的填埋,郑健龙和他的同事们则采取的是另一种办法:“包裹”,即用其他的土包裹膨胀土,给膨胀土穿上“保温防渗”的外衣,“刀枪不入”。 科学探索孜孜以求,集体攻关终获成功 记者获悉,该项新技术先后在10个省区23条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中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5亿元,节约建设用地16202.5亩,减少油耗3640.6万升,降低废气排放1.66万吨,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重点推广技术。课题组也因此衍生出12项国家专利、4部行业规范、3部专著、213篇论文,从而构建了集理论、方法及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于一体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使我国公路建设从惧怕膨胀土、绕避膨胀土转变为充分掌握和利用膨胀土,从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发展为百姓安居乐业、节能环保,为促进公路交通事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任何大项目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采访中,已从事30多年公路建设科研的郑健龙反复强调这一点,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杨和平教授,长年驻扎在施工第一线。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为了保证试验段的施工质量,杨教授和刘龙武副教授领着两个学生,在广西南友路施工工地一住就是一年,中途仅仅是为了研究生答辩和学校事务就回长沙几次。杨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吃住,一起早出晚归。他在现场指导施工人员进行膨胀土路堤加筋时,看到民工土工格栅铺设方法不对,自己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回到学校,又一头扎进实验室研究各项试验数据。正因为有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杨教授先后发表项目研究论文7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近20篇。 负责实体工程修筑与数值模拟计算的韦秉旭副教授在广西南友路工地期间,一年时间瘦了20斤。还有“80后”的张锐博士,读硕士时选择的就是这个课题,此后读博士5年,一直围绕这个课题进行实验,就在记者采访时,他还领着研究生们为慕名找到课题组的“北京西南六环”项目组做实验,看着他和研究生们一铲一铲地铲土,记者感叹:这哪里是博士啊,分明是一群民工! “2020年以前,我国将新增数万公里高速公路,百万公里普通公路。膨胀土的治理,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这,也许就是郑健龙的动力所在。 获奖荣誉 2000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8年,中国公路交通科技特等奖获得者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2009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入选者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获得者 2010年,交通部“十一五”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获得者 2011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年,湖南省第七届光召科技奖获得者 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媒体关注 《中国教育报》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攻克公路工程的“癌症” 《湖南工人报》郑健龙:攻克公路癌症 《科学中国人》郑健龙:畅行天下不是梦 《湖南日报》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郑健龙和他的研究团队 《潇湘晨报》 郑健龙“以柔克刚”驾驭膨胀土

郑守仁 职称:院士 注册证书(0

湖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工

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
郑守仁,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川水工专业。历任长江委施工处副处长、葛洲坝工程设计处副总工、处长,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江委副总工,现任长江委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简介: 郑守仁男,安徽颍上人,汉族,1940年1月生,196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大学本科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郑守仁同志1963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河川系(水工建筑专业)。先后在陆水、丹江口、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三峡等工程建设中从事工程设计和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水利工地一线,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团结群众,忘我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勇闯技术难关,不断开拓进取,获得了丰硕成果,深受职工们敬佩。 1974年至1987年在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设计中,他总结陆水、丹江口工程的截流经验,结合葛洲坝施工现场情况,提出钢架石笼护底方案,充分利用工地的废弃钢材,节约了资金。他在承担大江土石纵向围堰、二期上游纵向围堰、下游围堰等设计中,大量搜集资料,进行模拟实验,经分析论证后提出最佳方案,为国家节省投资近百万元。 1987年至1993年在隔河岩工地,他组织设计人员紧跟施工进度,为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共提出100多份设计通知。工程中经过优化设计节省投资达1300多万元。 1958年9月至1963年9月,在原华东水利学院水工建筑专业学习。1963年9月,毕业分配到长办施工设计处工作,先后任乌江勘测设计大队导流专业组组长、施工设计处导流组副组长、施工设计处副处长、施工设计处处长;1986年6月,任长办副总工程师兼隔河岩设计代表处长;1991年5月任长江委副总工程师,1994年1月兼任长江委三峡工程代表局局长;1994年2月任长江委总工程师、中共长江委党组成员兼三峡工程代表局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8月任长江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人物事迹: 2009年大年初二上午,长江委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在三峡工程代表局枢纽设代处、机电设代处有关领导及技术人员陪同下,到三峡地下电站28#机锥管砼浇筑部位、高程150.0m升压站等施工现场,向春节期间仍在现场忙碌的施工、监理人员致以新年祝福。司机眼中的总工 “除了工作,我不知道他有什么爱好” 2006年5月17日下午2点30分左右,开完全省科技大会的郑守仁院士又匆匆赶往三峡工地。54岁的王游胜为郑守仁开车已9年。他说:“除了工作,我不知道郑总还有什么爱好,没有看到他打过一回牌。他根本没有时间休息、疗养,也没有节假日,至今连庐山、小三峡都没去过。除了曾路过东湖外,没有专门游过一次东湖。长委曾多次安排他休假,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王游胜说,最近一个月,郑守仁在车上坐了7000多公里。期间,他陪水利部领导到洞庭湖考察,5月12日代表长江水利委员会到北京,参加国务院三峡建委召开的专题会。13日上午在武汉开会,下午即赶回三峡。14日至16日,参加三峡建委专家组对三峡水库一个工程项目的验收会。 妻子眼中的丈夫 “只要他平安回来,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本部在武汉。郑守仁和夫人高黛安双双在长委工作了40多年,直到2002年才在武汉安了一个家,但房子装修4年来,夫妇俩从没有在新居里住过一次。两间14平方米并没相连的房子,一间卧室,一间客厅,没有时髦的摆设,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就是郑守仁、高黛安夫妇在三峡工地住了十多年的家。5月15日,记者走进拥挤的小屋,面露惊讶,高黛安却笑道:“以前在贵州乌江渡修电站时,我们住在一间5平方米的粮仓里,也没嫌小。” 1964年,大学毕业的高黛安和郑守仁分配到长委工作。忆及两人从相恋到甜蜜结合的过程,高黛安开心地笑了。她说郑守仁是个“热水瓶”。高黛安一直从事导流专业设计工作,如今是高级工程师。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比翼双飞在施工现场。 1971年的一天,郑守仁在乌江渡一个隧洞勘探现场,一位领导要郑守仁出洞汇报工作,他走出隧洞没几分钟,隧洞里突然涌进大水,洞里施工人员几乎全部遇难。“在工地上有许多危险,我这一辈子,对他只有两个字:等待。只要他平安回来,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高黛安说。 女儿眼中的爸爸 “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当代治水人郑守仁为了兴建水利工程,独生女儿长到38年他却只见过6次面。其中从1973年至1983年十年间,他和女儿没见过一次面。采访中提及此事,郑守仁愧疚地说,“我也非常想念女儿,只是工作太忙了”。1968年,在乌江渡工地,郑守仁女儿出生了。夫妻俩因工作太忙,女儿仅几个月大时就被送到苏州的外婆家。 1984年,16岁的女儿高考完后,兴冲冲地从苏州来到当时的葛洲坝工程工地,她想亲眼瞧瞧父亲设计的工程。这是她第二次见到父亲。可是,郑守仁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一直到女儿临走的时候,他也没能抽出时间带女儿到现场看看。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了工地,含着委屈的眼泪留下了一句话:“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女儿出嫁时,郑守仁也没能到现场送去一声父亲最温馨的祝福。2002年暑假,8岁的外孙女跟着妈妈来到三峡见外公,这是祖孙俩迄今唯一一次见面。 这一次,郑守仁破天荒地带着外孙女进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商场。回来后,外孙女高兴地对外婆说,“外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一下子为我买了100多元钱的东西?”高黛安说:“外公是难得见你一回啊……”在郑守仁窄窄的家里,记者看到电视机和墙上贴着外孙女和女儿的照片,还有外孙女送给他们的小工艺品。高黛安说,郑守仁特意将照片贴在电视机上,为的是每次看新闻联播时,第一眼能看到女儿和外孙女。 同事眼中的领导 “病房中,提到三峡他泪流满面” 1994年起,郑守仁以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的身份,挑起了三峡工程设计总负责人的担子。这么大的工程,技术上有些微的疏漏,后果都难以设想。在三峡导流明渠截流验收的时候,他因肝功能不正常,每天都在医院要打几个小时的点滴,以降低转氨酶指数。医生说,因为考虑的问题太多,他每天晚上要吃两三粒安眠药才能入睡。由于长期服用安眠药,再加上劳累,才导致转氨酶指数偏高。 长江委建设与管理局总工程师林文亮昨日告诉记者,2004年11月,郑守仁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他把20万港元的奖金全部捐了出来,其中10万港元用于资助长江委的困难职工。此前,郑守仁曾22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所有的奖金,他全捐了出来。林文亮说:“在现代社会,这些事可能有很多人不相信,但是却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他身上。” 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副主任孙军胜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去年8月,郑守仁因患癌症做手术,孙军胜和出版中心的同事到医院看望郑守仁。谈及三峡大坝将要全线完工时,郑守仁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顺着脸颊往下流。 孙军胜说:“我们从未见过他流眼泪,当时我们惊呆了。我赶紧拿出纸巾,轻轻为他擦去眼泪。他太牵挂三峡工程了。” 在昨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郑守仁告诉记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周恩来总理当年对葛洲坝建设者的谆谆教诲。搞水利很辛苦,但关系着千百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危。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深感责任重大。” 郑守仁说:“三峡工程搞了几十年,有人搞了一辈子。我们这一代人亲手把三峡大坝做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幸运。” 5月20日,三峡工程大坝将全面封顶。郑守仁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和同事们一起,使三峡库区顺利蓄水到175米,解决三峡工程中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让三峡工程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 人物贡献: 郑守仁同志1994年至今主持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1997年的大江截流,郑守仁集中群体智慧,以试验成果为依据,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预平抛垫底方案,大江截流一举成功。2002年的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是水电截流史上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其规模虽不及大江截流,但其流量大,落差高,龙口合拢能量世界第一,而且其江底为人工开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截流抛投材料难以站稳,施工条件复杂,综合难度世所罕见。在郑守仁的带领下,长江委设计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为完善截流方案作了精心的技术准备,反复比较,最终决定采用“江底加糙”、上下游围堰同时进占等重大技术措施,确保了截流顺利实施。 虽然郑守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技术精湛,但每遇重大技术问题,他都会组织讨论,集思广益,然后慎重作出决策。在他的组织、主持下,全委关于三峡工程的设计技术问题讨论会共400多次,现场设计技术讨论会共近2000次,形成的会议纪要达近500万字,由他亲笔撰写的现场设计工作简报近400期,多达200多万字。 郑守仁同志先后荣获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国家优秀设计奖;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工程设计和隔河岩新型重力拱坝工程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983年评为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1984年评为全国水利电力系统特等劳动模范; 1985年获得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评为全国水利系统特等劳动模范; 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清江隔河岩工程组织工程建设“特殊贡献者”称号;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2003年被国务院评为三峡工程建设先进个人;200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郑守仁主持过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对葛洲坝大江截流、二期高土石围堰设计技术上均有创新。 葛洲坝大江截流工程获优秀设计金奖,葛洲坝二、三江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均是主要获奖者之一。 在三峡工程一期土石横向围堰设计中,解决围堰基础10~18m厚的新淤沙层稳定、液化、防冲问题,较初设节省6000万元,优化混凝土纵向围堰上纵弯段的弧形布置,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后缩短50m,节约混凝土23万m3。 他长期驻守以上工程施工现场,不断研究施工中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他为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一期工程施工、大江截流及二期围堰设计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荣誉: 1984年、1989年两次被评为水利电力部、水利部特等劳模;1986年获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4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象; 1993年被湖北省清江公司授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称号; 1994年被中国三峡总公司授予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 突出贡献奖: 郑守仁(右)昨获50万大奖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就将全线建成了。在昨日召开的湖北省科学技术大会上,“把三峡工程当成自己家的工程来干”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获得最高荣誉,省委书记俞正声为其颁发2005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及50万元奖金。 43年打造多个重大水利工程 1963年,23岁的郑守仁从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毕业,来到了湖北,来到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他的脚步从三峡的实验坝——陆水水利枢纽工程,辗转到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一直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如今,青丝已成白发,强硬的身躯已被重病缠绕,但他却仍把家安在工地上。 近十多年来,作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在三峡工程上,无论酷暑寒冬,还是刮风下雨,在坎坷不平的施工道路上,在纵横交错的钢筋丛林中,同事们都能看到他质朴的身影:永远是穿套鞋、着工作服、戴安全帽,全神贯注地往前走着。而作为院士的他,发表的六篇论文在国际上广泛引用,经他优化设计的工程方案为国家节约3亿多元。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科技博物馆”、世界级难题“题库”。 1997年大江截流,难度之大,世所未有。几番殚精竭虑,郑守仁集中群体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的方案,大江截流有惊无险!2002年的导流明渠截流,是水电截流史上一次更为严峻的挑战。其流量大,落差高,龙口合龙能量世界第一。在郑守仁的带领下,最终截流一举成功! 43年以工地为家 为国家做了那么多重大工程,可郑守仁没有为自己居住这样的“小工程”考虑过。直到前年,郑守仁在武汉才有一套房子。可就是这套房子,郑守仁从来没有住过。因为,这么多年来,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坝区的工地上。“郑守仁是把三峡工程当成自己家里的工程来做的”,这是在三峡工地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跟了郑守仁30多年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人员龚国文说,“他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时时刻刻都在惦记三峡。”在郑守仁的“日历”里,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而且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他自己记不清有多少个新年除夕是在工地“对付”的,他只记得有一年除夕,同在三峡工地,同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妻子与他隔江相望,未能团圆。 2001年,郑守仁获“全国优秀劳动工作者”称号,在北京领奖。晚上,其他人观礼去了,他却连夜坐火车往回赶。离工地越近,他心里越舒坦。 郑守仁因重病住进同济医院,急需手术。就在术前检查期间,他还抽出周六、周日回到工地看看。周一上午就要手术了,周日晚上7点他还在宜昌来武汉的路上,主刀医生急得四处寻人。手术后半月,他就吵着出院回工地,同事们到病房里劝慰他,他却泪眼婆娑地望着窗外,望着三峡工地的方向…… 43年捐款近50万元 1993年隔河岩水利枢纽提前半年发电,国家重奖有功之臣,郑守仁获奖金5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他分文未取。他将3万元资助七八十名工地职工子女求学,将1万元支援宜昌市五峰山区,将1万元寄回母校。 1995年,郑守仁荣获首批“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获奖金5000元,他同样一分未留,恳请长江工会转赠5位水文勘测系统外的退休职工。近十年来,郑守仁陆续得到一些稿费、讲课费以及院士津贴等,他要么捐给集体的公益事业,要么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志。有一位职工在葛洲坝做工程时去世,妻子在农村也因病去世,十多年来,郑守仁一直资助这名职工留下的孩子,从初中、高中直到大学。 2004年,郑守仁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万元,这不是个小数目。他捐出其中的10万元,作为长江委技术人员专著的出版基金,另外10万元则作为资助长江委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的专项资金。据粗略估计,43年来郑守仁捐款达到四五十万元。可郑守仁自己的穿着打扮像农民,简陋的家里没有家具不说,近年在武汉新分的房子也是空的。有人问:“郑院士,你准备怎么安排这50万奖金呀?”郑守仁淡然一笑:荣誉属于大家,钱也是属于大家的。 43年忘了小家 长期以来,郑守仁对独生女儿一直藏着一份深深的歉疚。女儿是在乌江渡工地出生的,由于没有时间照顾,刚满3个月,就被送到外婆家。在女儿16岁之前,郑守仁只见过女儿两次面。有一年,女儿趁暑假专程到工地上看望爸爸,郑守仁也承诺要带女儿好好看看。可是因为工作太忙,这个承诺一直未能兑现。女儿住了一个星期后,含着委屈的眼泪留下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爸爸忘了这个家!就连女儿出嫁这样的大喜日子,忙于三峡工程开工的他也没能到场,送去一个父亲应有的祝福。 郑守仁患重病,工作人员好说歹说才把女儿劝来武汉。可到了病房,女儿除了进门一声爸爸、出门一声爸爸,和父亲再也没有太多的话。可对郑守仁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天伦之乐呀,43年时光里,他和女儿相聚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两个月!

郑治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贵州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工

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郑治,曾获得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岩石与混凝土断裂专业委员会“突出贡献奖”。 郑治自1987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和强度学术会议以来,积极推进断裂力学的工程应用研究。在我国他较早将断裂力学应用于混凝土裂缝评定,并致力于混凝土双k断裂准则的研究。本世纪初代表我院参编的《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DL/T 5332—2005),就是以双k断裂准则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制定的,于2005年11月正式颁布,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国际上)混凝土断裂试验行业标准,为断裂力学的工程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在工程设计及混凝土试验过程中,郑治强调考虑断裂参数与防裂措施,为断裂力学的工程实践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永来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港口工程;市政规划

单位:同济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1. 地下结构、港工和水工抗震; 2. 地下结构、港工和水工等耐久性; 3. 地震或波浪作用下海床及地下管线稳定; 4. 软基处理; 5. 地下空间、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防灾减灾等; 6. 海洋岩土工程。 教育情况: 博士后(1997-1999)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 博士学位(1995-1997)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水工结构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1989-199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固体地球物理专业 工作经历: 2008.6—现在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系副主任,水利港口综合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10—2008.5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系副主任,水利港口综合实验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1999.12—2006.9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2005.7-2005.10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7.12—1999.11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92.8—1995.1安徽省地震局,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程抗震研究等工作,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学术兼职: 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委员会 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 常务理事 中国岩石动力学与工程学会 委员上海土木工程学会 会员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中国小组成员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 会员 上海市民防协会 会员 获奖情况: 1.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7 2.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3.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 4. 同济大学奖教金二等奖2001、2005 5. 2004、2005、2008年获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奖 6.深埋钢筋混凝土双管近间距竖曲线顶管工程施工监测研究,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二等奖2000 7.混凝土材料动力特性研究(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利水电规划总院一等奖1997 8.中华电力教育基金会“电力新星”优秀奖1996 9.PVDF在Hopkinson杆上应力测量中的应用,91-9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科学研究: 纵向、横向科研项目: 自1995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纵向课题10余项,主持和参加横向课题近30项,累计科研项目经费数百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人防课题4项,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要负责7项,协助主持4项。 纵向课题主要包括: 1.“振动荷载下混凝土材料动力特性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998—1999; 2.“软土地铁区间隧道接缝的开裂机理与防治对策”,项目负责人,国家人防办,2001.1—2003.12 3.“深基坑稳定性的各向异性渗流耦合分析与动态监控”,参加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2001; 4.“上海市地铁区间隧道和车站的地震灾害与防治对策研究”,协助主持并参加,上海市建设技术发展基金会,1998—1999; 5.“中央商务功能区(CBD)地下综合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子题负责人,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4-2006。 6.“上海市地铁车站抗震设计方法研究”,协助主持并参加,上海市建设技术发展基金会,1999.10—2002.9; 7.“混凝土材料动力特性研究”(208-01-03-17(5)),重要参加者,8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1995-1997; 8.“苏鲁交界重点监视区中强震前中短过渡的地震学指标研究”,项目负责人,安徽省科委,1994。 9.上海市地铁抗震设计指南研究,2003-2004。 10.“动荷载作用下粘钢加固构件与接头的机理、性能和应用研究,”,重要参加者,国家人防办,2005.1—2006.12。 11.“爆炸动荷载下软土地铁区间隧道的管片结构与接头构造的承载能力与对策”,重要参加者,国家人防办,2004.1—2005.12。 12.“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穿黄工程北岸竖井内弯管结构三维抗震计算分析”,项目负责人,2004,长江水利委员会。 13.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课程与实验室建设,同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主要参加者,2007-2009。 14. 核爆条件下越江隧道破坏效应的研究,上海市民防办公室,2007-2009; 15. 北部湾钦州海洋管理基地码头工程工可研究,项目负责人,2008-2009。 16. 强震作用下砂土液化引发地下结构动力灾变过程的精细化研究(批准号(90815008)),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09-2011,项目主要参加者。 17. 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开挖和支护数值模拟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人防办,2008—2011. 主持和参加各类横向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 1.“闸北电厂码头鉴定与加固方案研究”(2006-2007,上海电力公司); 2.“水下近距离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监测研究”(2001-2002,上海市隧道公司)(主持); 3.上海合流污水2期3.1标顶管工作井现场监测研究(95-96,上海市政府重大工程); 4.软基路堤施工稳定性监测分析研究(2000-2001,安徽省交通厅); 5.闸北电厂乙站排水沟加固详勘及方案可行性研究(2004-2005,上海电力公司); 6.玉环电厂粉煤灰填筑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2004-2005,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 漕泾电厂取排水隧道地震液化及防治对策研究,(2007-2008,上海电力公司) 8.钦州海洋管理基地码头工程可行性研究,(2006~2007,国家海洋局)。 … … 等 教学研究项目: 1. 同济大学优质课程“港口工程学”,2003.12~2005.12,项目负责人。 2. 同济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模拟试验系统建设”,2002.9~2004.12,项目具体负责人。 3.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同济大学精品课程工程水文学,2005-2007,主要参加者。 4. 同济大学优质课程“工程水文学”,2002.12~2004.12,主要参加者。 5.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实践教学”,2002.7~2004.12,项目协助负责人。 6. 同济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新增硕士点学科建设” 2003.11- 2005. 12,项目协助负责人。 7.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港口航道新专业建设”,2000~2004,项目协助负责人。 8.同济大学实验精品课程“港工结构检测”,2009.2~2010.12,项目负责人。 近年来代表性论文及论著情况: (1)代表性论文: [1] 比尺对梁式构件动态弹性模量影响试验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 Vol.28 No.3, 2000.3(排名第一);(EI检索) [2] 软土隧道渗漏对隧道及地面沉降影响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5.2。 [3] 基因方法及其在结构振动模态参数识别中应用,同济大学学报,Vol.27.sup,1999.12,(排名第一); [4] 软土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导致的管片接头环缝开裂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23)。(EI检索) [5] 线形地下结构震害,同济大学学报,Vol.27.sup ,1999.12 ,(排名第一); [6] 水底隧道沉船荷载的研究,地下空间,Vol 22 No.3,2002.9,(排名第一); [7] 软土中地铁区间隧道抗震设计研究, 地下空间, Vol .23 No.2, 2003.2, (排名第一); [8] 软土路堤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 2005.10.。(EI检索)。 [9] 近距离双线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的监测与分析,地下空间,Vol 23 No.9 ,2003.9 (排名第二(研究生为第一作者)); [10] 软土地铁隧道沉降研究,地下空间,2005.2 (排名第一); [11] 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中模型箱设计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Vol.26 No.1,2004.1,(排名第三); (EI检索) [12] 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与地震响应的计算方法,同济大学学报,Vol.31.No.10,2003.10,(排名第四); (EI检索) [13]城市中央商务区生态地下空间规模预测,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10,(排名第一) [14]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及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8(排名第三); (EI检索) [15]地铁车站接头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及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岩土工程学报,2007.12 ,(排名第三); (EI检索) [16] 软土路堤填土施工期的稳定性反演分析,岩土力学,Vol.23 No.2,2002.4,(排名第一); [17] 地下结构震害与抗震对策,工程抗震,Vol.81 No.4,1999.12,(排名第一); [18] Sediment Load of Asian River flowing into the Ocean and their Regional Variation,MARINE SCIECE BULLETZN,Vol.4 No.1,2002.5,(排名第二); [19]防波堤结构型式及其应用探讨,中 国 水 运,2007.6,(排名第二) [20]中央商务功能区(CBD)地下综合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建设科技,2007.5,(排名第二) [21]油田应力场有限元模拟及裂缝发育区预测,大庆石油学院学报,Vol.27.sup. 2003.6, (排名第一); [22] 挤压式盾构施工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 勘察科学技术, Tol.4 No.1, 2003.10, (排名第二(研究生为第一作者)); [23] 朝阳沟油田双30-2区扶工层裂缝发育区预测研究,上海地质,CN31-1475/P Tol 88 No.4,2003.12,(排名第一); [24]拆迁对铁路线路方案的影响,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ISSN 1006-3226 Vol.19.sup,2006.5。排名第二(研究生为第一作者) [25]高桩码头加固方法分析,结构工程师,ISSN 1005-0159 Vol. 23,No.1 2007.1(排名第一); [26]现代城市中的过渡空间,中外建筑,ISSN 1008-0422 ol.67,No.5 2006.9,(排名第四) [27]地铁区间隧道抗震设计的等代地震荷载研究,世界隧道,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2000.10(排名第二); [28] 软土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模拟试验,现代隧道技术,ISSN 1009-6582 Vol.40 No.1,2003.1,(排名第三); [29] 建设我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实验室刍议,同济教育研究,Tol.59 No.4,2000.10,(排名第二); [30] 我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教学新探,同济教育研究,Tol.65 No.2,2002.6,(排名第三); [31] Constitutive model for simulating effects of strain rate on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i of rocks ,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Shenyang), ISSN 1-58949-025-8, 2002.10, (排名第一); (ISTP收录) [32] A model for simulating effects of strain rate on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i of rock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Mas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Proceeding of the 22nd Annual Semimar (Hong Kong) , 8 May 2002. (排名第一); [33] Influence of Variation of Water-Sediment Process on the Coastal Lin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er.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 TION CONFERENCE ON ESTUA RIES AND COASTS。"Intern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Erosion and Sedimenttation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Estuary, ISBN 7-900662-67-7/G.79, 2003,266-274, (排名第二); [34]Study on Influence of the Seepage of Metro Tunnels in Soft Soil on the Settlement of Metro Tunnels and Ground,LAND SUBSIDENCE Proceeding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Shanghai);2005.10, (排名第一) [35]Influence of Variation of Water-Sediment Process on the Coastal Line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er.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 TION CONFERENCE ON ESTUA RIES AND COASTS。"Intern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Erosion and Sedimenttation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Estuary, 2003., (排名第二) [36] Application Study on Submerged Breakwaters Used for Coastal Prot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 TION CONFERENCE ON ESTUA RIES AND COASTS。"Intern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Erosion and Sedimenttation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Estuary, ISBN 7-900662-67-7/G.79, 2003, 397-401,, (排名第三); [37] 依据现场量测信息的路堤稳定性反演分析,环境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2,(排名第一); [38] 地铁区间隧道抗震设计的等代地震荷载研究;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排名第一); [39]软土盾构隧道渗漏对隧道及地面沉降影响研究,第二届中日盾构隧道技术交流会,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排名第一); [40]软土地铁车站结构抗震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的研究,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排名第四); [41] 软基路堤填土施工期的稳定性反演分析,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排名第一); (2)教材、著作 [1]地下结构抗震,2005.6同济大学出版社,(郑永来、杨林德、李文艺、周健、黄茂松等)。 [2]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考试复习教程,2004.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编(第一)); [3]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基础考试复习题集,2004.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编(第二)); [4]注册土木工程师(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基础考试复习教程,2004.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编(第三)); [5]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下)(教材),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2,(参编)。; 国际学术交流: 1.2010.1,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 2.2007.7,韩国,KAIST大学, 3.2007.5 美国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拿大温哥华市政局访问; 4.2005.7-2005.10 ,香港大学; 5.2004.5,新加坡,国际地下结构与隧道国际会议。

钟登华 职称:院士 注册证书(0

天津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工

单位:天津大学
钟登华,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水利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水利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施工专委会系统工程应用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统筹管理分会理事。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简介: 钟登华,男,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63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县梅林镇桃源村,中共党员。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85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基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94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9年12月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1988年至今在天津大学工作,现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工程系统分析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11月9日,教育部任命钟登华为天津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承担并完成1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或技术开发任务。围绕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针对工程进度问题,系统地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仿真与实时控制分析理论及技术,建立了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仿真的随机数学模型,提出了混凝土坝施工进度动态调整与实时控制分析方法。针对工程地质问题,探索并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精细建模与分析理论及技术,建立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统一建模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维统一模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分析方法。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建立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与数字大坝系统理论及技术。研究成果先后在我国30多项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与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省工程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人物生平: 1992年于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5年于德国曼海姆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1998年3-6月和2000年10-12月于德国基尔大学作访问教授。 2002年1-3月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各类科技奖励10余项。1996年获第四届天津青年科技奖;1999年参加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果汇报会;2002年获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域贡献: 主持项目 钟登华教授是天津大学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二十多年来,长期致力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了10 多项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与技术开发任务。围绕重大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探索并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仿真与实时控制分析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精细建模与分析技术,提出并实施了面向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与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30 多项水利水电工程(如黄河拉西瓦、澜沧江糯扎渡、红水河龙滩、雅砻江锦屏一级和金沙江向家坝等)中得到了应用。 获得奖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省部级一等奖1 项,省部级二等奖4 项;出版专著5 部,发表论文116 篇(SCI/EI 收录56篇),被他引653 次。在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经历: 1981年于江西省赣县中学考入江西工业大学土建系学习。 1985年考入天津大学水资源与港湾工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2年于天津大学获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1994年于奥地得国家经济研究所高访。 1995年于德国曼海姆大学做访问教授。 1998年于德国基尔大学做访问教授。 1992年于天津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4年于天津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7年于天津大学评为博士生导师。 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兼职: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水利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 水利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际杂志《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编委等职务。 荣誉: 现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名。 主持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工程委托科研项目等60余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获各类科技奖励1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青年奖。 发表的论文: [1]钟登华 刘杰 李明超 王刚.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布置优化研究[J].水利学报,2007,38(1) [2]钟登华 李明超 刘杰.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统一建模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E辑,2007,37(3) [3]钟登华 张发瑜 李明超 付金强.面向对象的堆石坝施工系统仿真与优化研究[J].水力发电,2007,33(3) [4]宋洋 钟登华 段文泉.基于VR的水电站调度三维图形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3) [5]钟登华 秦朝霞 李明超 胡兴娥.三维地质模型支持下的滑坡体稳定性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7,15(1) [6]练继亮 钟登华.DamVSIS可视化仿真系统在混凝土坝施工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B06) [7]钟登华 黄伟 张发瑜.基于系统仿真的施工导流不确定性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12) [8]宋洋 钟登华.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多资源均衡优化[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9) [9]刘东海 冯守中 钟登华 刘奎建.工程施工进度的实时仿真预测与控制[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3) [10]钟登华 黄伟 安娜.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施工截流风险率估计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2006,37(10) [11]宋洋 钟登华.基于可视化仿真的水电工程施工进度分析与控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8) [12]高兴夫 钟登华 胡程顺.考虑动态投资影响下的资源均衡优化[J].浙江建筑,2006,23(11) [13]李景茹 钟登华 刘东海 胡程顺.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与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6,18(1) [14]陈耀明 钟登华 付金强.基于遗传算法的工程项目投资综合优化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6,8(7) [15]钟登华 张成 宋洋.基于可视化仿真的水电工程动态信息管理与控制方法[J].中国工程科学,2006,8(2) [16]钟登华 付金强 张静.混凝土斜拉桥施工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5,38(9) [17]王振强 钟登华.基于模拟技术的大型水电项目财务风险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5) [18]钟登华 南春辉 宋洋.水电工程施工进度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5,38(4) [19]钟登华 王刚 李明超 王义锋.三维地质模型信息可视化与工程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5,38(1) [20]刘东海 崔广涛 钟登华 彭文怀.泄洪雾化的粒子系统模拟及三维可视化[J].水利学报,2005,36(10)

周昌栋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桥梁

单位:宜昌市交通局
周昌栋,男,2000年湖北省劳动模范。 1996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被国务院确认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4月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自1991年以来连续三届被授予“宜昌市优秀专家”称号;2000年被中国科协、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评为全国科技界“讲理想、比贡献”先进个人;2001年9月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4月被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省人事厅授予“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多年来,在交通工程建设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我省知名的设计、施工、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专家。 周昌栋同志在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建设中,先后组织完成了大桥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审查等工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0万元以上。周昌栋同志先后在全国性专业理论刊物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技术论文和科技译文40多篇,出版了公路技术专著四部220多万字,主编的《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建设论文集》、《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等专著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向全国公开发行。

周杜鑫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地下工程

单位: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周杜鑫 男 上海建工集团卢浦大桥主桥工程项经部副总经理,上海市机械施工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1990年任南浦大桥西主引桥项目经理; 1993年任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新闸路区间隧道工程项目经理; 1994年任证券大厦钢结构工程项目经理; 1996年任金茂大厦钢结构工程总负责人。 为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专家库专家。

周国民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建筑工程;建筑科研;土建

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周国民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3555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