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张国新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工结构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张国新,男,1960年4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所所长。水工结构专家。 人物经历 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1990-1995年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1995年应聘到日本工作,从事数值方法及与土木水利有关的研究,开始了对流形元法(MANIFOLD METHOD)和不连续变形解析法(DDA)的研究。 2001年回国到中国水科院结构材料所工作,2002年初任所长至今。兼任中国大坝委员会副秘书长、水利学会水工专委会副主任等职。主持参与完成了国家攻关、科技部、水利部、国电公司等的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数十项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 复杂水工结构的高性能计算,混凝土坝施工期温度与应力的仿真分析,水工新结构、复杂材料温度与应力的模拟方法,现代数值方法等。自主开发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期温度场应力场仿真模拟系统SAPTIS、拱坝等效应力仿真分析程序ADESAS已在国际国内数十个工程应用。在数值流行法方面的研究得到同行高度评价。 所获荣誉 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省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中国科协突出贡献奖一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项,水力发电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张季超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广东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地基基础;基础工程

单位:广州大学
男,汉族,河南郑州市人,九三学社社员。现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广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建筑工程系主任,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的硕士点负责人,混凝土结构课程(广州市精品课程)负责人。 研究方向 地基处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结构工程加固 工作经历 1974年4月至1978年1月在河南省正阳县吕河公社新寺大队下乡,任知青组长; 1982年2月至1985年7月在化工部长沙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助理工程师,曾任长化院驻青海省格尔木市青海钾肥厂设计代表; 1985年8月至1997年1月,在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任教,1987年晋升讲师,1991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转评高级工程师,先后任化工部基础工程研究检测中心主任、郑州工学院结构试验室主任、基础工程教研室主任等职; 1997年2月调入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土木工程系工作,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被评聘为硕士生导师,2011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被评聘为博士后合作指导导师。曾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现任广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杂志编委,参加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基础设计规范》、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编写,主持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的编写。 2008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专家" ,2012年被评为"广州市杰出专家"。 主讲课程 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事故处理"、"地基处理"等本科生课程,"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地基处理与复合地基"、"结构加固理论与技术"等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基础工程"等博士研究生课程。指导过硕士研究生22名,正在培养研究生12名。 承担科研项目 主持参加数十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及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点工程。 1. 建设部项目:广东科学中心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与应用,主持人。 2. 建设部项目:广州大学城软弱地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持人。 3. 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广东科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主持人。 4. 建设部科研项目:沿海地区深厚软弱地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持人。 5.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主持人。 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间近百项各级各类科研、科技开发项目及重点工程,其中国家级重点工程4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6项,推动了建筑隔震新技术首次在国内外的巨型钢结构中使用,完善了饱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和巨型钢结构绿色建造技术,推进了重大工程项目低碳节能的发展,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 近5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以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科技平台建设专项)《绿色建筑与新型建材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纵向科研项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EI、ISTP收录20余篇; 主编专著及教材30余本,包括专著:《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科学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基础工程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新编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筑篇》(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 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型科技场馆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减震隔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获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光纤维健康诊断技术在重大工程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排4)获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教学成果 主编教材25本,光盘2套,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包括本科生教材《新编混凝土结构设计》(科学出版社,2011年,"十二五"规划教材)、《新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十一五"规划教材)、《土木工程事故处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地基处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等。 主持的教学成果《加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06年获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届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人才》2000年获广州市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研究》2004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加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06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创新实验》2010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04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广州大学教学名师"。

张华庆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天津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动力学;港口与航道工程;港口工程;河流动力学;港口航道

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张华庆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江苏兴化人,1986年3月入党,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工学博士,研究员。 1990年6月参加工作,1994年起历任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航道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兼副总工; 2002年9月起先后任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党委委员;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党委委员,兼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港口航道泥沙授衔专家'及交通运输部天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港口及航道工程水流泥沙运动理论及模拟技术研究,在河口海岸工程治理、内河航道整治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理论和技术进展。创建了交通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中心,牵头组建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近几年承担了863课题一项,省部级13 项,及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的课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 张华庆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协助院长负责技术创新和科研管理工作,具体包括科技规划、纵向开发、项目管理、技术攻关、平台建设、质量体系等,协助分管院领导开展基本建设工作;分管科技处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部门及内河港航、海岸河口、港工结构、岩土工程等专业领域的发展;协管条件处;联系水工建筑技术研究中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和水运工程检测仪器设备开发研究中心。

张建平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单位:清华大学
主要学历: 1977.3 - 1980.11 清华大学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 1991.3 - 1995.8 香港理工大学 土木与结构工程系(结构工程) 工学博士 主要任职经历: 1980.11 - 1996.7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助教、讲师 1996.7 - 2002.12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副教授 2002.12 - 至今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 土木工程CAD/CAE 4D-CAD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建设领域信息化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建筑生命周期管理 主要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国际标准IFC的建筑设计及施工管理系统研究"一级子题"基于IFC标准的4D施工管理原型系统研究",2004年7月-2005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工程信息管理与工程性能预测",2005年11月-2007年12月 清华-香港理工建设工程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基于ITS和GPS的商品混凝土生产及运输仿真系统研究,2003年3月-2006年12月 清华-香港理工建设工程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基金项目,智能建筑技术:智能建筑的智能系统集成平台与物业管理系统研制,2003年3月-2006年12月 清华-香港理工建设工程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建设项目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研制,2003年3月-2005年12月 横向合作项目,"国家体育场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2003年12月-2006年12月 主要论著: 1、Wang H.J、Zhang J.P.、Chau, K.W、Anson M.,4D dynamic management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Vol. 13, Issue 5, 2004, pp. 575-589. (SCI、EI检索) 2、张建平、马天一,建筑施工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研究,土木工程学报,第37卷第12期,2004.12,pp81-86 3、Jianping Zhang, Tianyi Ma and Qiping Shen. Application of Data Warehouse and Data Mining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Ⅹ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pp 66-67 June 2004, Weimar Germany.(EI检索论文集) 4、Cao Ying、Zhang J.P、Chau K. W,Integration of data warehouse into knowledge-bases system 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Transactions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V10. No1, pp8-13, 2003.3(EI检索) 5、张建平、王洪钧. 建筑施工4D++模型与4D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Vol.36, No.3, pp70-78,2003.3. 6、Zhang J. P.、Liu L.H.、Coble, R.J.,Hybrid Intelligence Utilization for Construction Site Layout,J. of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Vol. 11,No.5,pp511-519,2002.(SCI、EI检索) 7、J.P. Zhang, CHENG Pu and Z.Y. Ma. Application of Hybrid Intelligence in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Taiwan, pp133-138, 2002.4.(EI检索论文集) 8、Zhang Jianping, Cao Ming and Ren Aizhu. 4D-CSCW Modeling fo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Building Technology,Kong Kong,pp1737-1744,2002.12. (ISTP检索) 9、程朴、张建平,建筑施工设施定位BP神经网络决策,计算机工程,2001,11期,pp 27-29.(EI检索) 10、Zhang J. P., Ma Z.Y. and Cheng Pu, "4D Visu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Fifth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London, England,2001, pp382-387.(ISTP检索) 11、Jianping Zhang、M. Anson、Qian Wang, A New 4D Management Approach to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Site Space Utilization,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ASCE, 2000, pp 15-22.(EI检索) 12、江见鲸、张建平,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获得的主要荣誉: 北京市: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二等奖(排名第一),2004年 清华大学:2002年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02年 北京市,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1999年度先进工作者,2000年 清华大学,1999年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 建设部,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1998年 清华大学:1996-1997学年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1998年 清华大学:1997年度"清华之友--优秀青年教师奖励金"一等奖,1998年 清华大学:1996年度"清华之友--优秀青年教师奖励金"二等奖,1997年 清华大学:1992-1993学年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1994年 清华大学,1988年度"12·9"青年教师奖,1988年 学术兼职: 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多媒体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7 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工程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3.2 CIB(国际建筑技术协会)W78委员会成员,1999.1

张杰 职称:院士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市政工程;水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环境工程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杰院士历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从事强场物理、X射线激光和“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30次,在国际 X射线激光和强场物理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声望。 简介: 2006年11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宣布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任免决定,由张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因过任职年龄界限,不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职务。 新校长张杰在讲话中表示,

张进华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南 建筑设计结构

从事专业:隧道工程

单位: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中共党员,工程硕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部省多个专家库成员。现任院副总工程师。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近300公里的隧道勘察设计及多个部省级科研项目,获部省级奖10项,国家专利4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

张金喜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1985年河北工业大学(原河北工学院)土建系公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道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至1996年,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局、巴基斯坦N-55国道第10号标等单位工作,工程师。2000年获日本国立岩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日本国立岩手大学工学部建设环境工学科副教授,日本土木学会、日本混凝土工学协会正会员。2003年至现在,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学会理事。 个人成就 获得包括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科研奖励5项,参编学术专著2部(国外出版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EI等检索工具收录16篇。 研究方向 道路工程材料、道路路面性能和维修管理、道路工程再生资源利用、道路与交通安全、道路结构物耐久性等。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废旧水泥混凝土块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北京市道路病害的综合研究、北京市道路混凝土结构物使用品质调查及病害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研究、秦皇岛地区混凝土道路结构物病害调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物维修材料和技术的开发研究、路面性能与交通安全互动关系的研究、北京市城市道路日常养护维修费用估算研究等。

张景新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张景新,副教授。200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获博士学位,从事于河口、海岸及海洋水动力、相关泥沙运动及水质问题的数值模拟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涉及长江口、杭州湾的水利工程建设的科研工作,专注于大型计算软件的开发工作,涵盖潮流、波浪、河口泥沙运动、盐水入侵及若干水质问题。

张劲泉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桥梁工程

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张劲泉,男,1963年6月出生,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历任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桥梁室副主任、道路桥梁部副主任、道路桥梁部主任、公路院副院长。现任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学会(IADSE)会员。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桥梁结构监测与安全评估、桥梁耐久性。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桥梁结构监测与安全评估、桥梁耐久性。 科研成果 曾参与 “公路桥梁使用功能评定方法研究”、“虎门大桥成套技术研究” 、“桥梁检测与试验设备” “公路桥梁使用功能评定方法” “虎门悬索桥钢箱梁架设与拼接程序研究”、“虎门悬索桥竣工验收试验与评价”等项目。 曾主持“虎门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监控技术研究”、“虎门悬索桥钢箱梁架设与拼接程序研究”、“虎门悬索桥竣工验收试验与评价” “公路桥梁承载力检测评定规程”、“公路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研究及其推广应用”的研究工作。主持公路桥梁质量检测、试验评定与加固维修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完成近百座公路桥梁的质量检测、试验评定与加固维修。参与 “虎门大桥工程”系列丛书的编写。 重要科研成果有: 桥梁使用功能评定方法、虎门悬索桥施工监测与控制、大跨悬索桥竣工验收试验方法、桥梁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价技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方法、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成套技术、桥梁耐久性关键技术等。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交通部重大专项“桥梁耐久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旧桥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十余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张立翔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云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工;水力学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男,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8月生,云南石屏人,中共党员。1983年获云南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结构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评聘教授。现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云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期刊编委。1996年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张立翔教授主要从事力学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为博士研究生主讲《现代结构动力学》,《湍流与拟序结构》,《工程力学进展》,《流固耦合》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主讲《振动力学》,《结构动力学》,《NS方程的数值方法》等课程;为本科生主讲《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人员30余人. 多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Dundee大学,荷兰Eindhoven理工大学及Delft Hydraulics Laboratory进行合作研究.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6,7,8届理事会,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会员,云南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学术期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电能源科学》以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编委. 先后负责和参加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英国EPSRC项目2项,英国皇家学会合作项目两项,水利部重点科技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以及其他各类结合工程应用的科技项目40余项.2008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2002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1996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02年获水电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主要从事有关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流固耦合作用、工程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重点水利科技项目、英国EPSRC项目(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题)、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12项;承担完成各类工程技术项目32项。先后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ASCE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Modern Physics Letters B、Applied Mathematic Modeling、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学报、固体力学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9篇,其中SCI,EI收录66篇,他人引用百余篇(次),两篇论文受到ASME Appl Mech Rev 重点评论。完成的项目“结构识别与振动控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耦合水击理论及其试验研究”成功的应用于工程,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高拱坝坝肩失稳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获水电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子题之一负责人)。 目前主要从事流固耦合作用下复杂流道湍流数值模拟以及流激振动方面的研究。 相关著作 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流体结构互动理论及其应用》。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283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