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张颖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997年7月至今在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任副教授、硕士导师、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2002年10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科技项目技术顾问、市环境保护局生态处专家组成员。东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招收并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主讲硕士研究生《环境学概论》(双语教学)、《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工程》,本科生《环境监测》、《专业英语》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验技术》等主干课程。参加完成“863”项目、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EI检索6篇。出版专著和国家统编教材4部,获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教育教学成果优秀奖1项,东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科研项目4项,主持省跨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2004年11月受中国科技部委派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院、韩国科学技术部参加“淡水资源生态修复"国际项目的联合培训,获得JICA-KOICA培训证书;2004年12月获东北农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张广安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张广安,1964年9月生, 博士、教授,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锻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燕山大学金属塑性加工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半固态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材料近终成型技术;尤其在有色金属液态模锻(挤压铸造)、铝合金半固态材料制备与成型、汽车零部件铸锻件精密成型等方向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主持省市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张勇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保 环境生态

单位: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吴泽宁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水资源 水文水资源 水利 水利工程 水利经济

单位:郑州大学
吴泽宁,男,教授,河南省光山县人,1963年1月出生。 1983年郑州工学院水利系毕业,并留校至今。1988、2004年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任学院副院长至今。 主讲《工程经济》、《水利工程经济》及研究生的《水资源系统工程》、《现代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课程。   承担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和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6项,17项成果通过了部、省级鉴定;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1995年至今,主管学院的教学工作。现担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负责人。带领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于2003年、2005年分别获得硕士授予权、博士授予权点。先后获得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省青年科技奖、河南省文明教师等6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学术研究经历: 1985~1988年郑州工学院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0被正式录取为河海大学博士生。1999年被河南省人事厅评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0年获得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百名师德建设"先进个人、郑州大学三育人优秀教师。现任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水利学会理事,全国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水利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要学术成就 : 已完成鉴定成果11项,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基金资助期间通过研究,提出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体系的总体框架,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目标、原则提出了新的认识,建立了灌区用水优化配置及区域水质水量联合优化配置新模型;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利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评价模型、方法;研究了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准则、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奠定了一定基础,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完成著作2部,发表论文20余篇,鉴定成果2项。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学科被批准产生新的"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学位授权点。

张福成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北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 材料 材料学 金属材料

单位:燕山大学
张福成,男,汉族,民盟盟员,吉林省蛟河市人,1964年8月出生。1993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博士学位。现为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燕山大学副校长,民盟河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4年获河北省“高端人才”(院士后备)称号,2012年获河北省“巨人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称号,2011年获得国家863专家资格,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4年被评为“国务院特贴专家”,2003年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才、“秦皇岛市杰出人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1次。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Acta Materialia 和Scripta Materiali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 个人简介: 1982.09-1986.07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金属材料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07-1989.05 燕山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9.05-1990.10 燕山大学工作,助教 1990.10-1993.03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3.03-1995.07 燕山大学工作,讲师 1995.07-1997.07 燕山大学工作,副教授 1997.07-1999.11 燕山大学工作,教授 1999.11-2001.03 燕山大学工作,教授;兼任燕山大学图书馆馆长 2001.03-2006.07 燕山大学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燕山大学图书馆馆长 2006.07-2012.04 燕山大学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燕山大学副校长 2012.04-今 燕山大学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燕山大学副校长,民盟河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期间:2003.03-2003.10和2004.09-2005.03 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5.06-2005.08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培训 2005.10-2006.09 卢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锻炼) 2009.05-2009.06 中央统战部第十七期地厅级党外领导干部赴港研究班 2011.03-2011.05 中央社会科学院第二十五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 2011.07-2012.06 甘肃省酒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锻炼) 2014.06-2014.08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2014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Program (CSC 20))。 科研工作: 张福成教授负责完成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锰钢辙叉与碳钢钢轨焊接技术”。高锰钢和高碳钢是两种焊接性质截然不同的材料,一直是困扰着材料焊接领域和提速铁路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几十家科研机构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但一直未获得研究成功。张福成教授巧妙合理地运用材料性质梯度过渡的思想,通过加梯度介质的方法成功地将以上两种材料焊接到一起。这项成果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速铁路运输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铁道部有关领导组成一个专家组对此项目进行了现场认证,专家们对此专利技术给予高度评价,铁道部下发文件开始采用这项技术。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已采用这项专利技术。 张福成教授负责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风扇磨球机护钩的研制”、秦皇岛市科技攻关项目“埋弧自动焊高耐磨堆焊层用粘结焊剂的研制”和“复合强韧化中锰奥氏体耐磨钢”。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湿式中硬矿特大球磨机衬板材料的研究”、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多沙河流水轮机抗磨蚀复合涂层的研制”和“变质洁净耐磨钢”、机械部基金项目“水轮机转轮用Cr-Mn-N不锈钢的研制”。在这一研究领域,发现钢中合金元素原子呈偏聚分布的规律,由此圆满地解释了近百年来锰钢研究领域中一直有争议的一些理论问题,并设计出了新型高耐磨材料。这一研究成果已被30多家企业采用,为国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张福成教授负责完成了机械部基金项目“FeCuNbSiB超微晶软磁合金磁性和结构关系的研究”,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真空电弧等离子体反应蒸发制备低维材料的工艺研究”。在这方面深入研究了FeCuNbSiB纳米晶软磁材料微观结构及其与性能的关系,发现在其中存在少量的顺磁相,这种顺磁相对材料的软磁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揭示了纳米硅线的生长机制。 个人成就: 1、解决了制约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高锰钢辙叉和碳钢钢轨焊接,我这项专利技术已被山海关桥梁厂采用,我国在这一领域将唯一使用该项技术。 2、发起并成立了“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和“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任管理中心主任和联盟理事长。省领导对此事十分重视,赵世居副书记和刘健生副省长亲临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3、发现了钢中合金元素原子的偏聚分布规律,解决了锰钢研究领域100多年来没有解决的理论问题,设计出新型高耐磨材料,该成果被30多家企业采用,收到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获奖情况: 1991年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1997年获“机械部跨世纪学术骨干”称号;199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1998年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9年获“河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2001年获“河北省科技标兵”称号;2002年获“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称号。2002年“耐磨奥氏体锰钢化学成分和热加工工艺优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3年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被评为“国务院特贴专家”,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被评为首届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年获得国家863专家资格,2012年获河北省“巨人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称号,2014年获河北省“高端人才”(院士后备)称号。

张远航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科学

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张远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于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工作超过20年时间,是目前中国大气环境化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其研究小组与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德国IFT研究中心、台湾RCEC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美国麻省理工等世界顶级的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个人简介 张远航:男,教授,兼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暨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副会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会化学与环境学部国家代表,联合国环境署大气棕色云研究计划科学工作组成员[1] 。   主要关注的领域在应用层面上主要是城市和区域的空气质量的控制和改善,在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层面上包括臭氧化学和气溶胶化学。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模式模拟和外场观测。也有部分实验室的工作开始展开。在过去多次珠江三角洲大型外场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之前多年的积淀,本研究小组在区域臭氧形成机制,大气氧化性和气溶胶的光学性质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结合之前多年努力形成的研究平台和积累的研究经验,本研究小组正致力于打造一支少而精的研究团队,争取在未来若干年中获得更大的成功[1] 。   主持和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 “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与示范”和“大气有机物的源解析技术”,广东省政府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研究”和“珠江三角洲环境规划之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科技部专项“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来源分析”,联合国发展署(UNDP)课题“广州NOx污染控制能力建设”等。目前主持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立体观测及污染过程(2003-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大气中HONO的污染状况、收支及其在光化学烟雾生成中的作用(2007-2009)”和863计划“十一、五”重大项目“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之课题“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技术及应用(2006-2010)”,并担任863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近5年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二等奖三项[1] 。 学习和研究经历 1975-1978,就读于重庆市城口县中学 1978-1982,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本科 1982-1985,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硕士 1987-1990,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博士 1993-1995, 荷兰能源研究所博士后 1985-1987, 中科院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 1990-1993,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1993-1995, 荷兰能源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5-1996,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大气化学研究室主任 1996-200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系主任 2002-2007,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2007-,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社会兼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亚洲棕色云,专家组成员 国际化学与纯粹化学联合会(IUPAC),中国国家代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SES),副主席 中国环境保护部(SEPA)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 1基于观测的模式模拟(Observationa Based Modeling) 三维空气质量模型(AQM)可以对区域尺度上的臭氧水平进行诊断和预测,从而形成臭氧削减和控制政策的科学基础。但是三维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误差来源主要包括源清单的准确程度、气象场的拟合情况及反应机理的正确程度。所以使用三维模型的模拟结果作为控制政策的基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Oreskes et al., 1994)。基于欧美地区大约30多场以臭氧形成机制研究为中心的大型外场观测的NARSTO评述专辑讨论认为:结合基于观测数据的分析方法(Observationa Based Methods)和三维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将得到有效的、具有较小不确定性的区域尺度的臭氧与前体物(O3,NOx)的响应关系(Kleinman et al., 2000;Hidy, 2000)。 2三维空气质量模型(3D-Air Quality Model) 空气质量模式是研究大气污染的有力工具,从模式应用上看可以分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对于前者,空气质量模式可以用来模拟城市和区域范围内对流层污染的发生过程,探讨污染物的产生机制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在应用层面上,空气质量模式被用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决策与规划之中;在应用层面中,空气质量模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进行空气质量预报。 3大气氧化性(Atmospheric Oxidation) 60年代初期,Leighton(1961)对污染大气边界层中的研究总结指出,OH和HO2自由基的催化机制可能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核心机理。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催化机制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具有全球尺度上的重要性。1971年, Levy(1971)在1950~1970年间大气化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清洁背景地区,提出了包含O3-H2O-CO-CH4-NOx的光化学机制。此模式估算出了很高的OH和HO2及RO2自由基浓度,使得它们在整个对流层的氧化性问题和臭氧生成的问题上取得了关键性地位。国际上一般讨论的大气氧化性问题主要指的是OH自由基形成的氧化性。对于大气氧化性的研究,包括对于全球水平的OH自由基的估算,气候变化问题;在区域尺度的估算,臭氧生成问题;在局地尺度的直接测量和模式模拟,测试现有的对流层大气化学机制。对于大气氧化性的研究,主要还是以局地尺度为基础,测试现有的由HOx自由基构成的快反应动力学机制;今后的数十年中将由小及大,由多处局地的结果,逐渐推广到全球大气化学的尺度。从而获得对大气氧化性的完全性认识,也是未来真正了解气候变化原因的关键一环。 4大气气态亚硝酸的测量(Measurement of Ambient HONO) 5气溶胶的光学性质(Optical property of Ambient Aerosols) 6气溶胶的核化机理(Nucleation mechanism of Aerosols)

郑燕康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 金属材料

单位:清华大学
郑燕康,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工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理事,失效分析委员会专家等。 [简历]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金属材料专业 1983年3月获清华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工学硕士 [研究领域] 相变及复相新材料;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新型中碳及中高碳空冷贝氏体钢研制。 [主要成果] “新型中碳及中高碳空冷贝氏体钢研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空冷贝氏体钢及其产品”获国内外发明专利七项,获世界知识 产权组织与中国专利局“发明创造”金奖; 贝氏体钢及其系列产品研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 [在研项目] 新型贝氏体钢及其产品研究,开发 贝氏体钢产品示范工程—国家计委重点推广项目

张源润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宁夏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生态环境治理、造林专业

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
1983年7月-2002年2月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林科所从事科研工作;2002年2月至今在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参加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黄土高原立地类型的划分及适地适树的中间试验”、“全国油松种源试验”;国家林业部“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中德合作贺兰山生态经济型防风固沙林的营造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贺兰山森林岛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自治区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黄土高原西吉树木园及良种繁育基地的建立”、“水源涵养用材林营造技术研究”、“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宁夏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及产业化开发”;国家林业局科技支撑课题“飞机播种造林绿化荒沙技术示范”、“彭阳县节水抗旱工程造林技术推广”;主持完成了“宁夏六盘山及周边地区生态针阔混交林造林模式的研究”。在国家及省部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课题“半干旱退化山区生态农业建设及示范”研究工作。2003年,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完成的“宁夏六盘山及周边地区生态针阔混交林造林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丽慧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上海大学
朱丽慧,女,1971年2月生。博士,上海大学教授,材料工程系系主任。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 科研工作 主持并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C晶粒定向排布对触头材料性能的影响”,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超临界耐热材料微观结构基础研究”,作为上海大学课题组第一负责人与其它单位合作完成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组合材料芯片技术在快速优化及筛选镀锌钢板新体系中的应用”等13项课题。与国际著名硬质合金制造企业美国Kennametal Inc.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主持完成的2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该公司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25篇,EI收录3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已授权5项。 研究方向 耐热钢、硬质合金、织构化陶瓷的制备。 主讲课程 “材料表征技术(一)”(本科生学科基础课),“材料科学概论B”(本科生学科基础课),“金属材料测试与分析”(硕士生学位课程) 荣誉称号 1. 2004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2. 2005年获“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3. 2007-2008学年上海市科教系统三八红旗手 在研项目 1. 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重大装备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多家单位合作,为上海大学负责人) 2. 美国Kennametal Inc. 委托项目,Thermal-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ard coatings 3. 上海市教委,板状WC晶种的加入对硬质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部分文章 1. Li-Hui Zhu, Qing-Wei Huang and Wei Liu, Synthesis of plate-like α-Al2O3 single-crystal particles in NaCl–KCl flux using Al(OH)3 powders as starting materials, Ceramics International, 34(2008),1729-1733 2. Li-Hui Zhu, Guang-Jie Shao, Yi-Xiong Liu, Spark plasma sintering and hot pressing sintering of nanocrystalline WC-10Co-0.8VC,Dave Siddle, Materials Science Forum,2006,(534-536):1229-1232 3. L.-H.Zhu, Q.-W. Huang, H.-F. Zhao, Effect of nickel content and milling parameters on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of Fe-Ni during mechanical alloying,Scripta Materialia, 2004,51: 527-531 4. Li-Hui Zhu, Qing-Wei Huang, Hui Gu, Preparation of acicular strontium barium potassium niobate seed crystals,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004, 267: 199-203 5. Wang L. L., Zhu L. H., Deng Y. Q., Wang Q. J., Zou F. M.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23 heat-resistant steel during aging at 873K.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2008. 27(1): p. 11-17. 6. Y. Q.Deng, L.-H.Zhu, Q. J. Wang, F. M. Zou, Study of property degradation of T23 heat-resistant steel based on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during creep,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06,77(11):844-848 7. Bao Qiaoxia, Zhu Lihui, Huang Qingwei, Xv Jiong. Preparation of textured Ba2NaNb5O15 ceramics by templated grain growth,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06, 32(7): 745-749 8. Qing-Wei HUANG, Li-Hui ZHU, Xv Jiong, Pei-Ling WANG, Yi-Bing CHENG, Effect of V2O5 on sintering behavior, microstructure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textured Sr0.4Ba0.6Nb2O6 ceramic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s society,2005,25:957-962 9. He J, Liu W, Zhu LH, Huang QW, Phase transformation behaviors of aluminum hydroxides to alpha alumina in air and molten salt,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5, 40(12): 3259-3261 10. Huang QW, Gu H, Xu J, Zhu LH, Wang PL, Molten salt synthesis of acicular Ba2NaNb5O15 seed cryst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05, 88, ( 2): 447-449 11. Shiwen Sun, Xiaoming Pan, Pingchu Wang, Lihui Zhu, Qingwei Huang, Donglin Li, Zhiwen Yin, Fabrication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grain-oriented 0.7Pb(Mg1/3Nb2/3)O3-0.3PbTiO3 ceramic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4, 84(4): 574-576 授权的专利 1. 朱丽慧,徐炯,黄清伟,赵海锋, 专利号: ZL 03 1 50993.2, 铌酸钡钠柱状单晶颗粒的制备方法 2. 朱丽慧,黄清伟,赵海锋,胡向平,徐炯, 专利号: ZL 2003 1 0108888.2, 制备板状碳化钨单晶颗粒的方法 3. 朱丽慧,黄清伟,邓永清, 专利号: ZL 200510110176.3, Ti3AlC2粉体的制备方法 4. 朱丽慧,黄清伟, 专利号: ZL 200610023282.2, 金属陶瓷Ti3SiC2粉体的制备方法 5. 朱丽慧,黄清伟, 专利号: ZL 200710037394.8,低温无压烧结制备致密Ti3AlC2陶瓷的方法

张志强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资源环境

从事专业:环境工程

单位: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0987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