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刘相华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加工 金属压力加工 材料加工工程 金属塑性加工 金属热处理

单位:东北大学
刘相华,男,1953年9月生,中共党员,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轧制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并取得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创业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发表研究论文被SCI、EI收录200余篇,发表的论著被正面引用400余篇次,出版学术著作6部,参编(译、校)著作4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项。 主要学历: 1981.09-1987.03 东北工学院 加工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博士 1978.09-1981.03 东北工学院 加工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硕士 1973.09-1976.11 东北工学院 金属材料系(轧钢专业) 主要经历: 2009.04-现在 东北大学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07-2009.03 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 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10-2003.07 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10-1995.10 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教授 1988.10-1993.10 东北工学院加工系 .. 副教授 1987.03-1988.10 东北工学院加工系 .. 讲师 1981.01-1987.03 东北工学院加工系 .. 助教 1976.12-1978.08 黑龙江会龙山钢铁厂 .. 技术员 国外访问: 2010.06-2011.06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 访问教授 合作研究 2006.08-2009.05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 兼职教授 合作研究 1995.02-1995.05 德国阿亨大学 访问学者 合作研究 1990.07-1991.12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访问学者 合作研究 1987.03-1987.07 美国BB公司 合作设计 联合孔型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 塑性成形理论 金属成形过程有限元分析 人工智能在轧制中的应用 高精度轧制技术 轧制过程数学模型开发 钢材组织性能演变的模拟、预测及控制 新一代钢铁材料开发 成就及荣誉: 培养研究生中获得博士学位43人,获得硕士学位36人。被评为第四届沈阳市优秀专家,沈阳市劳动模范,曾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 1) 在新一代钢铁材料开发方面:担任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500MPa碳素钢先进工业化制造技术”的负责人,通过对热轧过程中组织性能演变和强化机理的研究、热模拟实验、实验室热轧实验和现场工业实验,开发出400-500MPa级超级钢,实现普碳钢强度翻番。在国际上率先实现超级钢工业生产,连续4年超额完成863计划的超级钢产量指标,并将超级钢应用于一汽集团汽车制造,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国钢材品种升级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相关成果获得2004年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辽宁省科技发明一等奖,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 在国家经贸委十五重大装备研制项目支持下,以首钢3500中厚板轧机改造为背景,开展中厚板生产工艺、设备与自动化的系统攻关,解决了AGC控制、控轧控冷等中厚板生产核心技术国产化问题,闯出了一条重大轧钢装备国产化的新路,促进了中国中厚板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2004年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在智能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提出并实施了轧制过程数学模型智能纠偏的学术思想,提出综合利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逻辑来全方位模拟人脑,进行轧制规程设定的协同人工智能方法,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提高轧制力、轧件温度的设定精度和控制精度。指导研究生开发了热轧带钢厚度偏差诊断专家系统和中厚板坯料设计专家系统,推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轧制领域的应用,应用于现场取得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成材率的好效果。此方向出版了《金属轧制过程人工智能优化》等学术著作, 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相关成果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在刚塑性有限元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证明了刚塑性可压缩材料的变分原理和特定材料总能耗率泛函极值点的唯一性,解决了两类奇异点的处理、半接触单元接触区表征等难题,为轧制问题的刚塑性有限元求解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国际上率先用刚塑性有限元法解析了复杂断面型钢轧制过程,开发了各类轧制过程解析的系列有限元软件。这些工作已经在国内宝钢、本钢、抚钢等得到应用,在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合作中发挥了作用。此方向出版了《刚塑性有限元及其在轧制中的应用》 等学术专著2部,发表了“刚塑性可压缩材料的变分原理”等研究论文100多篇。相关成果1999年获得国家冶金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1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影响: 刘相华教授带领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了凝聚团队、深入现场、躬行实践、争创一流的实验室特色,成为促进中国轧制技术发展和钢铁工业进步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轧制领域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主要著作: 【已发表论文】 [1]林永增 刘梅英 刘相华 王国栋.H2O2-铁炭法预处理冷轧带钢厂镀锡废水[J].钢铁,2007,42⑸:79~ [2]胡贤磊 赵忠 刘相华 张庆春.中厚板头尾厚度超差原因分析[J].钢铁,2007,42⑷:50~ [3]李胜利 王国栋 刘相华 李瑛.大断面轴承钢控温轧制工艺与实验研究[J].钢铁,2007,42⑶:41~ [4]李勇 王君 胡贤磊 刘相华.基于自适应小波阀值法的AGC系统[J].钢铁,2007,42⑴:39~[5]喻海良 刘相华.多道次立-平轧制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J].热加工工艺,2007,36⑴:85~ [6]贾坤宁 高彩茹 杜林秀 王国栋 刘相华.焊接热循环对微钙钢组织性能的影响[J].钢铁研究,2007,35⑵:17~ [7]彭良贵 刘相华 王国栋.热轧带钢控制冷却技术的发展[J].钢铁研究,2007,35⑵:59~ [8]彭良贵 朱伏先 刘相华.柔性生产策略在热轧带钢控冷过程中的应用[J].钢铁研究,2007,35⑴:33~[9]林永增 王国栋 刘相华 张雷.轧钢酸洗废液制备聚合氯化铁的工艺条件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⑴:15~ [10]吴红艳 沈开照 查春和 杜林秀 刘相华 王国栋.耐候钢形变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行为[J].机械工程材料,2007,31⑸:72~ [11]赵德文 王根矶 刘相华 王国栋.扁带拉拔挤压柱坐标应变速率矢量内积[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⑷:514~ [12]龚殿尧 徐建忠 刘相华 王国栋.热带终轧温度计算的逐步回归分析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⑷:522~ [13]陈连生 那顺桑 狄国标 张洪波 王月香 刘振宇 刘相华 何舒星.热轧冷却工艺对Nb-Ti微合金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特殊钢,2007,28⑶:10~ [14]江潇 胡贤磊 刘相华 王国栋.综合等负荷函数法在双机架粗轧负荷分配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⑵:221~ [15]龚殿尧 徐建忠 郑晖 刘相华 王国栋.一种热带精轧温度控制的简便计算方法[J].特殊钢,2007,28⑵:31~ [16]宋广胜 刘相华 王国栋 隋凤利.齿轮钢淬火过程多场耦合分析[J].特殊钢,2007,28⑴:7~[17]张丕军 刘相华 王国栋.针状铁素体/马氏体高强度低屈强比双相钢的EBSD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⑴:57~ [18]邱以清 刘振宇 刘相华 王国栋.双辊铸轧凝固层焊合点位置判别式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⑴:60~ [19]王国栋 刘相华.日本中厚板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现状(一)——随中国金属学会代表团访问日本观感之二[J].轧钢,2007,24⑵:1~ [20]刘彦春 董瑞峰 闫波 刘相华 王国栋.应用超快冷工艺开发540MPa级C-Mn双相钢试验[J].轧钢,2007,24⑵:6~ 【已发表专著】 《钢塑性有限元及其在轧制中的应用》 《金属轧制过程人工智能优化》

刘相法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山东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

单位:山东大
1981年6月参加工作,1984年9月进入大学学习,并分别于1988年、1993年和1997年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1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已授权3项,合作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2000年1月被评为"'99年山东省十佳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领域: 从事液态金属结构及其遗传性,液态金属处理及凝固组织控制,晶粒细化与变质,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材料的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和省级科研课题6项。指导博士生2人;硕士生8人,其中已毕业5人。 针对铝合金中针片状铁相割裂铝合金基体的危害,发明了"铝合金铁相球化剂",并得到推广应用。该项目于199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利用金属遗传原理研制的"高效遗传性AlTiB中间合金"在铝加工行业获得推广应用。2000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承担的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Al-P中间合金的研制",已达到预期目标。所研制的Al-P中间合金可变质Al-Si活塞合金,获得过共晶组织和细化初晶Si,提高铝活塞的高温性能、耐磨性能和体积稳定性,具有无烟、无渣、无污染和使用简便的突出优点。现已推广应用于发动机活塞制造业,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承担的山东省优秀博士基金项目"富微-纳米TiC的Al-Ti-C中间合金的研制"已完成,在生产条件下制备的Al-Ti-C中间合金,其TiC颗粒平均尺寸≤300nm,对工业纯铝而言,加入0.2%的该形核剂后使铝晶粒度达到100μm以下。 个人作品: 开展金属遗传性研究,揭示了合金的遗传规律,提出了利用金属遗传性提高铸件质量的新方法和消除缺陷的新措施。先后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Composite A、JOM、《金属学报》和《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卢灿忠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福建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原子簇化学 纳米材料

单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卢灿忠,1965年1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纳米材料研究平台主任,物构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结构化学》副主编,福建省科协第六届代表、委员,福建省化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个人简介: 卢灿忠,1965年1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纳米材料研究平台主任,物构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结构化学》副主编,福建省科协第六届代表、委员,福建省化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华侨大学兼职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1992年,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从事过渡金属原子簇的合成与性能研究。1992年12月~1996年5月,在英国Essex大学化学系攻读学位,导师Dilworth教授,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1998年3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到德国的Bielefeld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98年5月,作为引进人才回到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2000年5月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在有机配体或过渡金属(稀土)小分子连接多酸及其催化性能、过渡金属发光材料及其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Chem. Mater.,Inorg. Chem.;英国皇家化学会的Chem. Commun.,Dalton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主持(合作)或完成了诸如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科学院创新三期方向性项目、院重点子课题、院创新基金;省重点科研项目等课题。2002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先进个人成就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2003获福建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八)、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各一项。2004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入选“新世纪首届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均排名第二)、福建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培养硕士生六人、博士生十人;在读硕士生六人、博士生七人,另有两名在站博士后。培养的博士、硕士生多人次获得诸如院长特别奖(2004年)、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和刘永龄奖等奖项。主要从事具有独特结构的纳米分子、金属配合物药物、有机-无机复合物的研究。 主要著作: 1. Hydrothermal assembly of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med by [GdMo12O42]9- anions and nine coordinated GdIII cations, J. Am. Chem. Soc., 124, 3836-3837, 2002. 2. Three polymeric frameworks Constructed from Discrete Molybdenum Oxide Anions and 4,4'-bpy-Bridged Linear Polymeric Copper Cations, Chem. Materials, 14, 2649-55, 2002. 3.A novel left-handed double helicate constructed from L-tartrate bridged molybdenum (VI) and gadolinium (III) atoms, Chem. Commun., 1284, 2003. 4. Reactivity of 1,4-Bis[2-(5-phenyloxazoly)]benzene toward Cu Salts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Vol. 5, No. 4, 1485-1490, 2005. 5. Two 3D porous cadmium tetrazolate frameworks with hexagonal tunnels, Inorg. Chem., 45, 5760-6, 2006.

卢志文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热学材料加工

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
卢志文,1966年5月生,河南内乡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南阳理工学院人事处处长(2006年3月任正处级),现为南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任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1984年至1991年,重庆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专业是金属压力加工。 1995年,南阳理工学院任教,其间返回母校重庆大学攻读博士。 2004年到2008年,卢志文在西峡挂职副县长 2007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 2008年,任职南阳师院副院长。

吕新宇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吕新宇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主任,一直致力于铝合金的新合金、新状态、新工艺的研究。由于日常工作中的技术储备充分,使得各项研究成果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市、企业重点课题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部分科研课题是为我国“神舟”飞船等航空、航天重点工程进行配套,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09日

马永庆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起重运输 材料 超重运输 合金设计及工程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马永庆,男,1944年出生,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特种铸铁(耐热、耐蚀、耐磨)的合金设计及应用和工具钢的合金设计及热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稀土Al-Si合金铸铁抗Zn液腐蚀及镀(熔)Zn锅的研究”,“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设计及Fe-Cr-Mn-C-(B)系列合金开发和应用”,“高强韧性冷作模具钢DM9的研究及在冷墩模具上的应用”,“多元合金奥氏体的电子,原子层次合金设计的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 个人简介: 1968.10 辽宁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 1968.11—1979.8 大连机械刀片厂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79.9 —1982.5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3.1 —至今 大连海事大学金属材料工艺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2—1998 任大连海事大学金属材料工艺研究所副所长, 1992.7 评为副教授,1998.10 评为教授,1999.10 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材料加工工程学术带头人 主要成果: 其中“新型奥氏体基耐磨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获交通部科技进步3等奖(1997年),“稀土Al-Si合金铸铁抗Zn液腐蚀及镀(熔)Zn锅的研究”获交通部科技进步2等奖(1999年),“亚稳奥氏体基耐磨铸造合金设计及Fe-Cr-Mn-C-(B)系列合金开发和应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3等奖(2002年),“高强韧性冷作模具钢DM9的研究及在冷墩模具上的应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3等奖(2003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00余篇。出版专著《多元合金的电子、原子层次的理论计算及应用》,参编《实用金属材料工艺》,《等离子体表面工程》,《中国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著作。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生5人。 主要兼职: 辽宁省电镜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市材料学会副会长; 荣誉称号: 1997和2001年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政府授予大连市优秀专家称号。 所获奖励: 辽宁省科技进步2等奖2项,3等奖4项;交通部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1项;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1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1等奖1项, 2等奖7项。

孟工戈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孟工戈,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教授,硕士。 简历: 1978.3.-1981.12.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就读四年制本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并获学士学位。 1982.3.-1999.7.在机电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工作,获得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其间曾攻读机电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哈焊接所)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 1999.8.-今,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任教,获得副教授、教授职称。其间曾赴日本大阪大学接合科学研究所半年,任客座研究员进行研修。 社会兼职: 曾任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Ⅹ分委会(焊接应力)委员,曾任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等学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现任哈尔滨市焊接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特种焊接材料、微连接材料的研究。 耐磨焊条、不锈钢焊条、环保节能焊条的研制与开发 无铅钎料的研制与开发 利用先进的均匀设计等试验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软件进行焊接材料与辅料的研究。 研究课题: 共完成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熟悉领域: 焊接材料及工艺、残余应力测试、振动消除应力、焊接变形控制、焊接结构疲劳等。 学术论文: 1 把力学性能作为材料成型专业平台课的思考与实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1. 2 基于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不锈钢焊条的焊缝成形 焊接学报 2004.6.EI 3 基于均匀设计方法研究药皮辅料与飞溅的关系 兰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4.8. 4 可用于焊接材料及工艺研究的均匀设计 焊接 2004.11. 5 不锈钢焊条脱渣性响因素的分析 机械工程师 2004.12. 6 耐高温磨损堆焊焊条的研制 焊接 2005.4. 7 基于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不锈钢焊条的药皮温升 焊接学报 2005.8.EI 8 运用均匀设计方法分析药皮辅料与飞溅的关系 大众科技 2006.2. 9 TiO2对不锈钢焊条脱渣性的影响 焊接学报 2006.4.EI 10 The Contrasting and Statistics of Spreading Area Data in Soldering Wettability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Packaging Technology 2006.8.EI 11大理石、硅灰石等药皮辅料与不锈钢焊条稳弧性的关系 煤矿机械 2006.8. 12 Quantitative relations between blowhole and coating components of stainless steel electrode CHINA WELDING 2006.9.EI 13 药皮辅料的交互作用对不锈钢焊条脱渣性的影响 焊接学报 2007.5.EI 14 新渣系碱性焊条发尘量及发尘速率 焊接学报 2007.6.EI 15 基于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不锈钢焊条的脱渣性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7.8.EI 16 Correlations between IMC thickness and three factors in Sn-3Ag-0.5Cu alloy system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7.8.EI/SCI 17 A study of arc stability of basic electrode in view of uniform design method CHINA WELDING 2007.9.EI 18 Sn-2.5Ag-0.7Cu-XGe钎料微观组织与熔化特性 焊接学报 2007.10.EI 19 新渣系碱性焊条脱渣性分析 焊接学报 2008.3.EI 20 Sb对Sn0.7Cu钎料熔点及钎焊界面的影响 焊接学报 2008.5.EI 21 Ge对SnAgCu/Cu钎焊界面结构的影响 焊接学报 2008.7.EI 22 Ge对SnAgCu/Cu钎焊接头剪切强度与断口的影响 焊接学报 2008.9.EI 学术会议: 1 2005.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MART PROCESSING TECHNOLOGY 日本大阪 2 2006.8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 Packaging Technology 中国上海 3 2007.10 第十二届全国焊接学术会议 安徽合肥 4 2008.5 第六届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技术与市场研讨会 辽宁大连 5 2008.7 第六届中国北方焊接学术会议 新疆乌鲁木齐 6 2008.10 第十三届全国焊接学术会议 广西南宁

潘峰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功能材料 金属材料

单位:清华大学
潘 峰,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91.2-1993.9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1983.9-1986.1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79.9-1983.8 中南工业大学材料系读本科 工作履历: 1993.10 - 现在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2年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任副教授、教授(1996)、博士生导师(1998) 1998.10- 2010.1 清华大学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8.1-2001.9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1997.3-2007.7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1986.2-1991.1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厂长等 学术兼职“十五”863新材料领域特种功能材料技术主题副组长,“十一五”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十二五”863新材料领域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主题召集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7-)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2001-2012) 国际薄膜学会副理事长(2009-) 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薄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4-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2003-)、青年委员会主任(1999-2005) 中国晶体学会常务理事 (2004- ) 《航空材料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表面工程》《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等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 1. 薄膜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技术 2. 声表面波材料与器件 3. 阻变存储器材料与器件 4, 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 5, 离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 奖励与荣誉: 2012年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氧化锌薄膜多功能化的结构与性能调控,第一获奖人 2009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移动通讯用滤波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第二获奖人 2007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高频声表面波关键材料及应用研究,第一获奖人 1999年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离子束材料改性中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第五获奖人 另外获2011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 中国真空学会真空科技成就奖等多项成果奖励 学术成果: 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或邀请报告十余次,编著出版专著一部。申请发明专利31件,授权18件。 【代表性论文】 1. F. Pan, C. Song, X.J. Liu, Y. C. Yang, F. Zeng, Ferromagnetism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 in spintronics of transition-metal-doped ZnO film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 62, 1 (2008).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rots, 62(1), 1-35(2008). “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 Y. C. Yang, F. Pan, Q. Liu, M. Liu, F. Zeng, Fully Room-Temperature-Fabricated Nonvolatile Resistive Memory for Ultrafast and High-Density Memory Application, Nano Letters, 9, 1636-1643(2009). “Highlight by NGP Asia Materials, Non-volatile memory: Silver switches, Published online 15 June 2009” 3. G. Chen, C. Song, C. Chen, S. Gao, F. Zeng, F. Pan, Resistive Switching and Magnetic Modulation in Cobalt-Doped ZnO, Advanced. Materials, 24, 3515-3520(2012). 4. Y. Y. Wang, C. Song, B. Cui, G. Y. Wang, F. Zeng, F. Pan, Room-temperature perpendicular exchange coupling and tunneling anisotropic magnetoresistance in antiferromagnet-based tunnel junc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9, 137201(2012). 5. C. Song, K. W. Geng, F. Zeng, X. B. Wang, Y. X. Shen, F. Pan, Giant magnetic moment in an anomalous ferromagnetic insulator: Co doped ZnO, Physical Review B, 73, 024405(2006). 【主要论文目录,按出版日期排序】 1. H. Y. Liu, F. Zeng, G. S. Tang, G. Y. Wang, C. Song, F. Pan,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in electromigration resistance and texture of aluminum films using an ultrathin titanium underlayer, Acta Materialia, 61(12), 4619-4624(2013). 2. G. S. Tang, F. Zeng, C. Chen, H. Y. Liu, S. Gao, C. Song, Y. S. Lin, G. Chen, F. Pan, Programmable Complementary Resistive Switching Behaviours of Plasma-oxidised Titanium Oxide Nanolayer, NanoScale, 5, 422-428(2013). 3. C. Chen, S. Gao, G. S. Tang, H. D. Fu, G. Y. Wang, C. Song, F. Zeng, F. Pan, Effect of electrode materials on AlN-based bipolar and complementary resistive switchi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5(5), 1793-1799(2013). 4. S. Gao, C. Song, C. Chen, F. Zeng, F. Pan, Formation process of conducting filament in planar organic resistive memor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2, 141606(2013). 5. H. Y. Liu, F. Zeng, Y. S. Lin, G. Y. Wang, F. Pan,Correlation of oxygen vacancy variations to band gap changes in epitaxial ZnO thin films,Applied Physics Letters,102, 181908(2013). 6. G. S. Tang, F. Zeng*, C. Chen, S. Gao, H. D. Fu, C. Song, G. Y. Wang, F. Pan, Resistive switching behaviour of a tantalum oxide nanolayer fabricated by plasma oxidation, Physica Status Solidi RRL, 7(4), 282-284(2013). 7. Z. S. Wang, F. Zeng, J. Yang, C. Chen, F. Pan, Resistive Switching Induced by Metailic Fillaments Formation Through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sulfonate),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4, 4447-453(2012). 8. S. Gao, C. Song, C. Chen, F. Zeng, F. Pan, Dynamic Processes of Resistive Switching in Metallic Filament-Based Organic Memory Devic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stry C, 116, 17955-17959(2012). 9. C. Chen, C. Song, J. Yang, F. Zeng, F. Pan, Oxygen migration induced resistive switching effect and its thermal stability in W/TaOx/Pt structur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0, 253509(2012). 10. C. Song, Y. Y. Wang, X. J. Li, G. Y. Wang, F. Pan, Interlayer magnetostatic coupling and linear magnetoresistance in [Pd/Co]/MgO/Co junction senso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1, 062404(2012). 11. D. C. Lin, C. Song, B. Cui, Y. Y. Wang, G. Y. Wang, F. Pan,Giant coercivity in perpendicularly magnetized cobalt monolaye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1, 112405(2012). 12. F. Pan, J. T. Luo, Y. C. Yang, X. B Wang, F Zeng, Giant piezoresponse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y small-ion-doped ZnO,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5,(2), 421-436(2012). 13. Y. C. Yang, X. X. Zhang, M. Gao, F. Zeng, W. Y. Zhou, S. S. Xie, F. Pan, Nonvolatile resistive switching in single crystalline ZnO nanowires, Nanoscale, 3, 1917(2011). 14. Y. C. Yang, F. Pan, F. Zeng, Bipolar resistance switching in high-performance Cu/ZnO:Mn/Pt nonvolatile memories: active region and influence of Joule heating, New Journal of Physics, 12, 023008(2010). 15. J. T. Luo, Y. C. Yang, X. Y. Zhu, G. Chen, F. Zeng, F. Pan, Enhanced electromechanical response by modulating Fe chemical state and ionic size in Fe-doped ZnO films, Physical Review B, 82, 014116(2010). 16. C. Chen, Y. C. Yang, F. Zeng, F. Pan, Bipolar resistive switching in Cu/AlN/Pt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7, 083502(2010). 17. Z. S. Wang, J. Yang, C. Chen, Y. C. Yang, F. Pan, Reproducible and controllable organic resistive memory based on Al/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oly (styrenesulfonate)/Al structur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7, 253301(2010). 18. F. Pan, C. Chen, Z. S. Wang, Y. C. Yang, J. Yang, F. Zeng, Nonvolatile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ies-characteristics, mechanisms and challeng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 20(1), 1-15(2010). 19. C. Song, C. Z. Wang, X. J. Liu, F. Zeng, F. Pan, Room 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in cobalt-doped LiNbO3 single crystalline film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9(2), 1235-1239( 2009). 20. P. Y. Yang, X. Y. Zhu, F. Zeng, F. Pan, Interlayer Magnetostatic Coupling Induced Co Layer Coercivity Enhancement and Exchange Bias in [Pd/Co]/Cu/Co Spin Valv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5,172512(2009). 21. G. Chen, F. Zeng, F. Pan, Enhanced spin injection and voltage bias in (Zn,Co)O/MgO/(Zn,Co)O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5,95, 232508( 2009). 22. Y. C. Yang, C. Song, X. H. Wang, F. Zeng, F. Pan, Giant piezoelectric d33 coefficient in ferroelectric vanadium doped ZnO film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012907(2008). 23. P. Y. Yang, C. Song, F. Zeng, F. Pan,Tuning the training effect in exchange biased NiO/Ni bilay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243113(2008). 24. C. Song, C. Z. Wang, Y. C. Yang, X. J. Liu, F. Zeng, F. Pan, Room 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and ferroelectricity in Co-doped LiNbO3 film,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262901(2008). 25. S. P. Wen, R. L. Zong, F. Zeng, Y. Gao, F. Pan, Evaluating modulus and hardness enhancement in evaporated Cu/W multilayers, Acta Materialia, 55, 345-351(2007). 26. Y. C. Yang, C. Song, F. Zeng, F. Pan, Y. N. Xie, T. Liu, V5+ ionic displacement induced ferroelectric behavior in V-doped ZnO film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0, 242903(2007). 27. C. Song, X. J. Liu, F. Zeng, F. Pan,Fully epitaxial (Zn,Co)O/ZnO/(Zn,Co)O junction and its tunnel magnetoresistanc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1, 042106 (2007) . 28. C. Song, F. Zeng, K. W. Geng, X. J. Liu, F. Pan, Substrate-dependent magnetization in Co-doped ZnO insulating films, Physical Review B, 76, 045215 (2007). 29. C. Song, Y. C. Yang, X. W. Li, X. J. Liu, F. Zeng, F. Pan, Anomalous voltage dependence of tunnel magnetoresistance in (Zn,Co)O-based junction with double-barrie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1,172109(2007). 30. C. Song, F. Zeng, Y. X. Shen, K. W. Geng, Y, N. Xie,Z. Y. Wu, F. Pan, Local Co structure and ferromagnetism in ion-implanted Co-doped LiNbO3, Physical Review B, 73, 172412(2006). 31. C. Song, X. X. Wei, K. W. Geng, F. Zeng, F. Pan, Magnetic-moment enhancement and sharp positive magnetoresistance in Co/Ru multilayers, Physical Review B, 72, 184412(2005). 32. B. Zhao, G. H. Yang, F. Zeng, F. Pan, Irradiation induced alloying and formation of amorphous films in Co-Mo system during ion beam assisted deposition, Acta Materialia, 51(17), 5093-5099(2003). 33. F. Pan, M. Zhang, M. Ding, B. X. Liu, Y. M. Zhou, D. S. Wang, Metastable rhombohedral Fe phase formed in Fe-Sb multilayers and its magnetic property, Physical Review B, 59(17), 11458(1999). 34. F. Pan, Y. G. Chen, B.X.Liu, Spontaneous vitrification in Au-Ta system with small atomic size differenc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67(6), 780(1995). 35. B. X. Liu, F. Pa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vapor deposited iron noble metal multilayers, Physical Review B, 48, 10276(1993). 【授权发明专利】 1. 高频声表面波器件金属薄膜的制造方法。专利号:ZL200410097198.6,发明人:潘峰,李冬梅,王旭波,曾飞。 2. 金刚石声表面波器件多层膜结构的制作方法。专利号:ZL200410096819.9, 发明人:潘峰,李冬梅,曾飞,王旭波。 3. 具有抗电迁移的高频声表面波器件金属合金薄膜。专利号:ZL200510076884X, 发明人:潘峰,李冬梅,曾飞,王旭波。 4. 一种表面纳米晶化改性的方法。专利号:ZL200510011856.X, 发明人:曾飞,潘峰,李冬梅,文胜平。 5. 一种轴瓦表面过渡层、减摩层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510001076.7,发明人:曾飞,潘峰,李冬梅,文胜平。 6. 一种在柔性基材上沉积磁性薄膜的方法。专利号:ZL200710142929.8, 发明人:曹瑜,李新宇,潘峰,李晓伟。 7. 一种凹印版及其制作方法和真空沉积镀膜装置。专利号:ZL200710301411.4,发明人:刘永江,李晓伟,曾飞,潘峰,桂应琪,李万里。 8. 一种防伪薄膜及其制作方法,ZL200710105777.4。专利号:发明人:李新宇,李晓伟,潘峰,曾飞,曹瑜,杨惊,彭榕。 9. 声表面波气体传感器的制造方法,ZL200710064333.0。专利号:发明人:李强,李冬梅,潘峰。 10. 一种防伪功能薄膜及包含薄膜的防伪物。专利号:ZL200710122026.3, 发明人:李晓伟,李新宇,李策,杨琼,潘峰,李彩霞,曹瑜。 11. 磁性编码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710122027.8, 发明人:李晓伟,曹瑜,杨琼,李新宇,曾飞,潘峰。 12. 具有大压电常数和高电阻率的ZnO薄膜。专利号:ZL200710118646.X,发明人:潘峰;王旭波;曾飞,杨玉超。 13. 一种磁场调节中心频率的声表面波滤波器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810119667.8, 发明人:曾飞,潘峰。 14. 一种非易失性阻变存储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910081636.2,发明人:潘峰,杨玉超,曾飞。 15. 一种提高ZnO薄膜材料的压电常数的方法。专利号:ZL201010170458.3,发明

牛立业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
/

戚飞鹏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上海大学
戚飞鹏(Qi Feipeng),男,1947年12月生,浙江省余姚市人。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8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铸造专业,1982年10月硕士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1982年10月在上海工业大学获铸造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9月至1991年2月在联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钢铁研究所访问。曾任上海工业大学试验设备处副处长职务。现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科研成果“铬白口铸铁”在1992年12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消除495A气缸体气孔缺陷”在1999年12月获上海市优秀产学研三等奖。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材料加工工程、铸造、冶金等。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0890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