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黄瑞银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福建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
黄瑞银 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教授级高工;第四届全国有色轻金属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TC243/SC1)委员

蒋建清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福建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学 材料 金属材料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

单位:东南大学
蒋建清,中共党员。1983年8月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获浙江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4年3月至1995年3月,由国家科委选派进入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3月至1996年3月在英国访问学习,获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并成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Madison分校做访问学者。1996年4月破格升任教授,1998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迄今,一直担任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主任,东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材料分委会主席,兼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委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功能材料》杂志编委、江苏省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和金属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新材料示范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所参加的国外学术交流主要有:1998年5月,参加“Fourth Speci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Materials”(SSAM-4)作特邀报告“Superplasticity in SiCp/Zn-4Al-3Cu composites”;1999年4月,参加香港“99亚洲工业技术展览会暨报告会”作特邀报告“Metalmatrix composites”;2000年5月,赴日本爱知工业大学、丰田汽车公司讲学交流;2002年3月,访问美国MIT、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贝尔实验室、Univ.of Penn.、Drexl Univ、加州大学一洛杉矶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等。 学术简介: 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基础研究973前期专项、国家、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等十余项。在高性能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主要科研项目有:“高纯净度优质稀土超硬高速钢(M42)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国家863课题“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国家863课题“碳酸银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纳米技术在模具表面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在交叉学科领域,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江苏省高技术项目“等离子显示器用高效稀土荧光粉的研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硅基微梯度复合材料及其微摩擦学研究”;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硅材料表面超薄膜的制备及微摩擦学研究”;江苏省科技招标项目“新型高效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等离子体显示屏用(Y,Gd)BO3:Eu3+红色荧光粉”。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次。兼任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委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江苏省金属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康永林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加工 轧钢 金属材料 金属塑性加工 材料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康永林:85年6月北京钢铁学院压力加工系获硕士学位; 89年4月~91年6月,日本东京大学留学,联合培养博士,获博士学位。91年7月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先后担任金属压力加工系副主任、主任。2001年4月起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 北京金属学会压力加工分会主任、冶金新技术推广中心变截面轧制技术推广站站长,《钢铁》、《轧钢》、《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编委,93年被评为北京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94年获IET优秀青年教师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教学与科学研究: 近年来,先后主讲本科生主干课《轧制工程学》和研究生课程《材料加工过程有限元模拟》等8门课程,指导毕业硕士生27名,毕业博士生4名,出站博士后2名。近年来,在变截面轧制技术、新型汽车板研究、开发及应用、金属半固态加工、金属成形过程模拟仿真及成形过程微观缺陷定量分析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负责承担和完成了"轿车用电镀锌板开发及应用研究"、" 程控变截面轧制技术与设备", "陶瓷粉末CIP成形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等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14项。此外还负责完成与宝钢、武钢等大型企业科研合作项目10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新产品开发奖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94年以来公开出版的论著有:《现代汽车板质量控制与成形性》,《粉末塑性加工理论及应用》,《陶瓷镀层》,《轧制理论》等4部,在国内外杂志及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钢铁材料半固态直接成形基础研究";国家973项目专题"新一代钢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研究及材料特征";国家973项目专题"先进半固态镁合金制备与成形基础研究"及与宝钢、珠钢等大型企业合作项目5项,并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塑性加工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先端技术研究所及日本东芝陶瓷公司开发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关系。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新一代钢铁材料的轧制工艺与组织性能 2.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技术及组织性能控制 3.金属材料半固态加工理论及应用技术 4.材料成形过程的模拟仿真与组织性能预报 5.板带及棒材连轧工艺控制及组织性能 6.汽车用先进高强板及深冲板的质量控制与成形性 7.程控变截面轧制设备与技术。 近年主要成果: 该研究室及学术梯队自“九五”期间以来负责承担及完成的国家攻关项目“轿车用薄钢板研究开发”专题项目、“高质量不锈钢2B板连续退火及成形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半固态钢铁材料制备与直接成形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薄钢板连铸连轧钢的组织性能控制与检测”,国家973项目专题“新一代钢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及材料特征研究”,国家863项目“半固态轻合金设计、制备与成形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家科委重点推广项目“程控变截面轧制设备与技术”、国际合作项目“陶瓷粉末CIP成形过程模拟仿真及工艺优化”等二十余项,以及“薄板坯连铸连轧高强耐候钢、冷冲压用钢研究开发”、“合金钢棒材连轧过程模拟仿真”、“中厚板精轧机轧制过程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等大型企业合作项目三十余项,取得了先进的科技成果、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通过部级以上鉴定项目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2项,出版《现代汽车板质量控制与成形性》、《薄板坯连铸连轧钢的组织性能控制》、《金属材料半固态加工理论与技术》等专著4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站博士后10名,毕业博士生19名,硕士生60余名。 近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强制均匀凝固成形组织精确控制,国家973项目课题。研究强制均匀凝固过程的多物理场耦合作用机制和本构关系及凝固组织均匀化与成形缺陷有效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强制均匀凝固过程中金属的流变行为及流变成形参数对成形过程的影响与控制规律;强制均匀凝固控制与连续流变成形一体化技术,金属浆料制备、定量输送与连续流变成形一体化关键技术装备及工艺;强制均匀凝固与连续流变成形的后续加工及初步应用。 2.新一代钢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研究,国家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子专题。针对薄板坯连铸连轧的冶金过程特征,研究其凝固过程中的夹杂物析出、变形及冷却过程中的第二相析出行为、组织细化及对性能影响规律,为新一代钢铁材料生产工艺及组织性能控制提供科学基础。 3.薄钢板连铸连轧过程组织性能控制与检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从薄钢板连铸连轧过程中复杂、连续的物理冶金过程实际出发,搞清板坯连铸、加热及均热、热连轧及轧后层流冷却过程中的晶粒组织、夹杂物、析出物的形成条件、组织演变及工艺参数影响规律,建立并形成崭新、系统的热轧带钢组织性能在线监测与控制理论及方法,进行组织性能控制与检测的初步工业应用与试验研究,为该理论技术的工业应用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4.先进半固态镁合金制备与成形基础研究,国家973项目“材料先进制备、成形与加工的科学基础”子专题,通过研究半固态镁合金组织形成与演变规律、浆料流变性能和本构关系、相生成动力学基础,为解决先进半固态镁合金制备与成形关键技术打下基础。 5.国家863项目“半固态轻合金设计、制备与成形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镁合金、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半固态制备与直接成形的先进设备与工艺技术开发,努力解决其中的关键技术,为该先进成形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 6.汽车用深冲级冷轧钢板的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课题。主要研究汽车用深冲钢板、烘烤硬化钢板(BH)的冶金工艺、热连轧及冷轧与退火工艺对钢的组织性能和成形性的影响与控制机理和工艺控制制度,和企业合作批量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汽车钢板。 7.CSP薄板坯连铸连轧板材力学性能控制与新产品开发,大型企业合作项目。研究CSP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控制规律,细晶组织及析出物形成规律,进行CSP线开发汽车用高强度钢板、集装箱板等新产品研制开发的相关理论及用研究。 8.汽车用冷轧双相钢板的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大型企业合作项目。通过系统研究汽车用先进高强钢板(AHSS)DP冷轧钢板的冶金成分设计、热轧与冷轧及连续退火工艺及钢的相变与析出规律,开发出新一代汽车用冷轧双相钢系列产品,用于轿车制造。 9.CSP线生产汽车用热轧高强度钢板的研究开发,大型企业合作项目。 10.中厚板精轧机轧制过程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大型企业合作项目。

李海波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吉林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 材料科学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李海波,男,吉林省双辽市人,1962年3月生于浙江宁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凝聚态物理与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 学习经历:   1980年8月-1984年7月,吉林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本科生。   1986年8月-1989年8月,吉林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2年8月-1995年8月,吉林大学材料科学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1984年07月,吉林师范大学(原四平师范学院)物理学院(原物理系),助教。 2.1990年10月,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讲师。 3.1993年06月,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4.1996年01月,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5.2006年12月,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校外兼职指导教师。 6.2009年09月,被吉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7.2010年03月,被吉林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 8.2012年12月,被吉林省人社厅聘为二级教授。 9.1995年12月,任物理系副主任。 10.1996年12月,任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正处长级),固体物理研究所(后更名为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1.1997年09月,任物理系副主任(主持工作)。 12.1998年10月,任物理系主任、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现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13.2002年05月,任物理学院院长、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14.2005年01月,任吉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 15.2006年12月,兼任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6.2008年11月-2013年9月,兼任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 17.2014年08月,任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   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磁性材料、穆斯堡尔谱学应用。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穆斯堡尔谱学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 1.李海波,刘梅,张玉梅,孟祥东,陈芳慧. 一种L10-FePt颗粒薄膜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010585896.6. 2013年1月。 科研奖励: 1.轿车电子式车速传感器研制及产业化,2010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2.铁氧体/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2009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2完成人) 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合成和磁性研究,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完成人) 4.超微粒的制取及物性研究,199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完成人) 荣誉称号: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6) 2.吉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998) 3.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1) 4.吉林省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资助学者 (2002) 5.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层次,2005) 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7) 7.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8) 8.吉林省高级专家 (2011) 9.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层次,2012) 10.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4) 11.吉林省高级专家 (2014) 12.“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2014)

李宁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四川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 金属材料

单位:四川大学
李宁,1957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2000年于四川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功能材料和材料加工。现任“先进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等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术带头人,2003年度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基金和部省级项目共1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和发明专利授权三项。在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减振合金、生物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基本信息 李宁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金属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基金和部省级项目共13项。在系列口腔合金的研制和应用、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合金、纳米硬质合金、贮氢合金、抗菌不锈钢等方面,在国内形成了较大的优势和特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和发明专利授权三项,成果应用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发表论文丰硕,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3篇,有29篇进入三大检索(SCI 3篇、EI 光盘版26篇)。已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31人。现为“先进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术带头人。 简历如下: 1978.2-1982.1 华中工学院(铸造专业) 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2.3-1984.10 华中工学 院(铸造专业) 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7.7-2000.6 四川大学(金属材料专业) 在职攻博,获博士学位 1984.10-1991.2 成都科技大学 讲师 教研室主任 1991.2-1995.11 成都科技大学 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5.11至今 四川大学 破格晋升教授 1994.12-1998.8 四川大学 金属材料系主任、工程材料研究所副所长 2001.6 四川大学 增列为博士生导师 2002.3 四川大学 任金属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2002.3 四川大学 任制造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4.4 四川大学 任“先进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任职 “先进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 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机械工程青年常务理事 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磨擦学及表面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四川省金属学会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全国一级学术期刊《钢管》编委会委员 研究方向 1、主持系列牙科合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等四项省重点项目,为金属材料、铸造专业开辟了“铸造生物合金”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为口腔修复提供了多种代替进口的国产优质牙科材料。两项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成果已在全国二十多家大型口腔医疗单位应用,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关于形状记忆合金研究方面,先后主持博士点基金项目、三项省部级重点项目: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基础研究和石油天然气管接头研制。该项目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大量中小口径管线的联结,提供了一种耐腐蚀、耐高压,又免焊接、免补口的管道联接技术和材料。可望在国内各大油田推广应用,每年减少管线腐蚀,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3、在纳米材料技术研究方面,主持省重点攻关项目“集成电路板微型钻头用纳米晶硬质合金棒材的研究”。该项目为信息产业集成电路板钻孔,代替进口微型钻头,提供了一种高硬度、高强度纳米硬质合金棒材,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4、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基础研究和石油天然气管接头研制。该项目为石油天然气生产部门大量中小口径管线的联结,提供了一种耐腐蚀、耐高压,又免焊接、免补口的管道全新联接技术和材料。主持博士点基金项目“ECAP对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影响及机理”。采用等通道转角大剪切应变工艺,使合金获得超细晶,以达到更好的综合性能。 科研项目 1.博士点基金 等通道转角挤压制备超细晶铜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 2004.1-2006.12 2.四川省重点项目 集成电路微型钻头用纳米硬质合金棒材的研究开发(03G6009-032) 2004.1-2005.12 3. 四川省重点项目 耐蚀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石油天然气管接头的研究和应用(川科计[1999]9号) 1998.1-2002.12 4.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石油天然气集输管线管接头联接特性的研究(971212) 1997.8-1999.12 5.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预研基金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石油天然气管接头的研究 1997.9-1999.12 6. 国家软科学重点项目子课题 攀西地区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技规划研究 2001.3-2001.12 7.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高温高真空TZM合金与石墨的研究(川大第03H083) 2003.2-2004.8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高导电Cu-Li合金有关金属问题的研究 1996.1-1998.12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CuZn Al定向单晶记忆特性及热与应力循环的失效对比研究 1993.1-1995.12 10. 博士点基金 牙科烤瓷支架合金金瓷结合性的研究 2002.1-2004.12 11. 四川省重点项目 新型高强度牙用铸造合金的研究(01SG013-04) 2002.1-2003.12 12. 四川省重点攻关项目 利用四川混合稀土金属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中关键技术研究(省计委川计1997固投1191号) 1998.1-2000.5 在研课题 在研项目主要集中在金属功能材料方面: 1. 博士点基金:等通道转角制备超细铜基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负责人) 2. 省重点项目:集成电路微型钻头用纳米晶硬质合金的研究。(负责人) 3. 省重点攻关:耐蚀Fe-Mn-Si-Cr-Ni系形状记忆合金石油天然气管接头的研究和油田应用。(负责人) 4. 博士点基金:牙科支架烤瓷合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一主研) 5. 省重点攻关:新型牙科钴铬合金及配套电解抛光液的研究和应用。(第一主研) 获奖项目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高效合理开发四川稀土资源,迅速形成稀土优势产业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CW-PA型牙科烤瓷合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Ni-Cr-Nb烤瓷合金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第二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省科协颁发,全省30名) 个人专利 发明专利 形变诱导时效型铁基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2002 ZL0213。36997 发明专利 镧镨铈—镍系贮氢合金电极材料 中国 1999 ZL991。15178.X 发明专利 低Co镧镨铈—镍系贮氢合金电极材料 中国 1999 ZL9911。5117.1 论文论著 代表论文、著作 序号 论文 题目 发表刊物、及时间、期卷号 是否核心期刊 是否被SCI、EI收录 作者排名 1、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 Recovery Stress of Fe-18Mn-5Si-8Cr-4Ni Alloy Acta Metallugical Sinica, Vol.12, No.5, Oct., 1999 是 EI 0004。512。1832 1 2、 Fe-Mn-Si-Cr-Ni合金回复应力的研究 功能材料,Vol. 29, No.6, 1998 是 EI99084。735940 1 3、 热机械循环对Fe-Mn-Si-Cr-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 28, No.3, 1997 是 EI 97113。942844 1 4、 含碳Fe-Mn-Si-Cr-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研究 功能材料,Vol. 27, No.3, 1996 是 EI 970436。25103 1 5、 时效温度对Fe-Mn-Si-Cr-Ni合金回复应力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 31, No.5, 2000 是 EI 010155。02552 1 6、 热机械循环训练对Fe-Mn-Si-Cr-Ni形状记忆合金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31, No.6, 2000 是 EIP0138。665。0998 1 7、 时效工艺对Fe-Mn-Si-Cr-Ni合金记忆效应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33, No.6, 2002 是 EIP03137。420551 1 8、 影响Fe-Mn-Si-Cr-Ni合金相变点的因素 功能材料,Vol.33, No.1, 2002 是 EIP023971。080679 1 9、 合金元素对奥氏体球铁高温性能的影响 热加工工艺,No.6, 1997 是 EI 980341。40583 1 10、 高铜马氏体不锈钢抗菌性能的研究 特殊钢,Vol.24, No.4,2003 是 EI 033576。16178 1 11、 时效时间对Fe-Mn-Si-Cr-Ni合金回复应力的影响 金属热处理,No.9,2000 是 EI01015。499632 1 12、 中间退火温度对Fe-Mn-Si-Cr-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金属热处理,No.8, 1997 是 EI971139。41836 1 13、 多元合金奥氏体耐热球铁的强化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No.3, 1996 是 EI971239。75676 1 14、 齿科铸造Co-C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No.3, 1996 是 EI97123。975678 1 15、 奥氏体耐热球铁中稀土作用的研究 热加工工艺,No.1, 1996 是 EI 980140。18897 1 16、 Effect of Quenching Temperat-ure on Shape Memory Effect of Fe-18Mn-5Si-8Cr-4Ni Alloy Acta Metallugica Sinica, Vol.12, No.5, Oct., 1999 是 EI P0045。121831 2 17、 Shape Memory Effect of as Aged Fe-14Mn-5Si-8Cr-4Ni-0.2C Alloy J. Mater Sci & Tech. Vol. 16, No.4, 2000 是 EI P0011。540。0927 SCI 双检 2 18、 Factors Effecting Transformation Temperature in Fe-Mn-Si-Cr-Ni-C Alloy J. Mater. Sci. & Technol., Vol.16, No.5, 2000 是 EI P010。155。02466 SCI 双检 2 19、 Effect of Quenching Temperature on Recovery stress of Fe-18Mn-5Si-8Cr-4Ni Alloy Scripta Mater 44(2001) 是 EIP012565。50657 SCI 双检 2 20、 淬火温度对冷拉态Fe-18Mn-5Si-8Cr-4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30, No.6, 1999 是 EI P00095。310881 2 21、 淬火温度对冷拉态Fe-18Mn-5Si-8Cr-4Ni合金回复应力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30, No.6, 1999 是 EI P0009。5310。880 2 22、 时效温度对Fe-Mn-Si-Cr-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31, No.5, 2000 是 EI P01015。502。551 2 23、 不同淬火态Fe-Mn-Si-Cr-Ni形状记忆合金热机械循环训练效果的研究 功能材料,Vol.31, No.6, 2000 是 EIP。01-386-65。099-9 2 24、 时效时间对Fe-Mn-Si-Cr-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影响 金属热处理,No.6, 2000 是 EI000953。17827 2 25、 锂对工业纯铜再结晶温度的影响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Vol.30,No.2, 2001 是 EI ID246。627 3 26、 热处理对Cu-26.62Zn-3.77Al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24, No.3, 1993 是 EI P9310-11-23。602 3 27、 碳含量对Fe-Mn-Si-Cr-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机械工程材料,Vol.20, No.4, 1996 是 1 28、 热处理工艺对Fe-13Cr-2.5Mo阻尼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机械工程材料,Vol.28, No.6 2004 是 1 29、 固溶处理对Fe-14.04Mn-0.22c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机械工程材料,Vol.28, No.6 2004 是 1 30、 碳含量对不同淬火态Fe-Mn-Si-Cr-Ni-C系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金属热处理,No.3, 1999 是 2 31、 碳含量对不同淬火态Fe-Mn-Si-Cr-Ni-C系合金回复应力的影响 金属热处理,No.7, 1999 是 2 32、 高温回火对9Cr-1Mo钢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热加工工艺,No.2, 1999 是 2 33、 碳含量对Fe-Mn-Si-Cr-Ni系合金回复应力的影响 功能材料,Vol.27,1998 是 2 34、 铬、铌和矾对9Cr-1Mo钢焊缝回火组织性能的影响 焊接学报,Vol.23,No.5,2002 是 EI收录源期刊 2 35、 Fe-Mn-Si-Cr-Ni-C系形状记忆合金时效效果的研究 功能材料,Vol.33,No.6.2002 是 EI收录源期刊 2 36、 热处理工艺对Cu Zn Al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Vol.34, No.2, 2002 2 37、 锂对工业纯铜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净化作用及热力学分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Vol.8,1998.9 是 3 38、 固溶处理温度对Fe-Mn-0.22c减振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工科版),Vol.35,No.5, 2003 2 39、 热处理对Fe-13.79Mn-0.22c减振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金属热处理,Vol.29,No.5, 2004 是 1 40、 深冷处理对钴铬钼高熔铸造合金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Vol.22,No.3, 2004 是 3 41、 深冷处理对口腔中熔合金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1,No.3, 2004 是 3 42、 银对18-8铬镍不锈钢抗菌性能的影响 特殊钢,Vol.25, No.2,2004 是 1 43、 3Cr13马氏体抗菌不锈钢性能 特殊钢,Vol.25, No.2, 2004 是 2 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引用日期2012-07-26]

李廷举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加工 材料 材料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 金属材料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简历: 1978.10-1982.07 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学生,学士; 1982.08-1984.08 郑州纺织机械厂,助理工程师; 1984.09-1987.07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系研究生,硕士; 1987.09-1990.09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系,助教、讲师; 1990.10-1995.09 日本国名古屋大学材料学科,博士; 1996.08-1998.02 韩国浦项产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1998.03-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系,教授; 2000.03-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系,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日本铁钢协会会员;日本ISIJ International顾问; 中国铸造学会理事;大连市铸造学会理事长;中国铸造协会铸造材料委员会委员; 《铸造》,《铸造材料》,《CHINA FOUNDRY》杂志编委; 辽宁省高校原材料特种制备重点实验室主任; 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材料电磁成型与控制; 强磁场材料学; 金属功能材料; 金属连铸过程的凝固控制与模拟; 纳米材料 指导硕博生研究方向: 例如: 金属电磁成型的凝固控制与物理场数值模拟; 异型铸坯(如:管坯)的电磁连铸与过程控制; 强磁场(10T)下金属的凝固控制; 强磁场下原生复合材料的制备; 强磁场下金属固态相变的研究; 强磁场下碳纳米管的制备; 强磁场催化法制备纳米金刚石的研究; 复层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 金属的电磁净化的研究; 金属连铸过程的凝固控制; 金属电磁连铸过程温度场、电磁场和流场的数值模拟; 金属材料亚快速凝固机理; 稀有金属催化材料的制备。 科研成果及所受奖励: 日本瞩目的发明奖; 日本铁钢协会论文奖; 大连市科技一等奖; 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读硕士、博士人数:21 已毕业硕士博士人数:12

李志杰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纳米粉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李志杰 沈阳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学名师。

梁振锋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广东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材料

单位: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
梁振锋:男,1945年出生,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获硕士学位。1982年5月迄今就职于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历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顾问,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科研开发及科技管理工作。自2010年9月任公司独立董事。

刘奎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刘奎 性  别:男 最高学历:博士研究生 专家类别:博士生导师 职  称:研究员 部  门:沈阳先进材料研发中心 特殊环境材料研究部 简历:   1982~1986年,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9~1993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5~199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加工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1986本科毕业后,于金属所第一技术发展部工作,主要从事冶炼技术研发,1991年任工程师。1993年于金属所新成立国家均质合金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相同工作,1995年任副研究员。1999年至今,于特殊环境研究部工作,2002年任研究员。 研究领域:   活性材料,如镍基高温合金、NiTi、TiAl、特种材料的冶炼技术。合金的超纯净冶金及组织性能控制基础。核电蒸汽发生器用690合金传热管的集成制造技术与应用基础。 获奖及荣誉:   2010年1月, 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8年1月,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12月,获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   2007年10月,获NASF联合基金优秀奖。   1998年7月, 获国际材料学会联合会“实用材料创新奖” 代表论著:   近5年,发表论文近15篇。其中包括:   1) C.Xiong, Y.C.Ma, B.Chen, K.Liu, Y.Y.Li, Modeling of filling and solidification process for TiAl exhaust valves during suction casting, Acta Metall. Sin., (English lett.) 2013,Vol.26, 33-48   2) Y J.Duan, B Chen,Y C Ma, M Gao, K Liu, Determination of Vapor Pressure of Liquid Copper by Carrier Gas Method, J. Mater. Sci. Technol., 2013,Vol.29(12),1209-1213   3) R C Fan, M Gao, Y C Ma, X D Zha, X C Hao, K Liu, Effects of Heat treatment and Nitrogen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1Cr12NiMo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J. Mater. Sci. Technol., 2012, Vol.28(11): 1059-1066   4) R Jiang, B Chen, X C Hao, Y C Ma, S Li, K Liu, Micro-segregation and Precipitation of Alloy 690 during Isothermal Solidification: The Role of Nitrogen Content, J. Mater. Sci. Technol., 2012, Vol.28(5): 446-452 学术活动(近期国际国内会议报告及任职等):   2012年2月26日-3月1日,在美国福罗里达召开的“可替代和再生能源对材料的挑战”国际会议上,做了题为High Performance Homogenized Alloy 690报告   2013年9月25-26日,在宁波举办的国内“先进核电站技术研讨会”上,做了题为“核电蒸汽发生器用690传热管关键制造技术及综合性能”报告。 授权专利:   近5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包括:   1) 专利号:ZL200810012730.8,马颖澈,高明,刘奎,万柏方,张建国,张顺南,李依依,发明专利,一种大容量真空感应炉用钙质坩埚的制备方法,(2011年授权);   2) 专利号:ZL200710159043.4,马颖澈、刘奎、陈波、李依依,发明专利,一种熔模铸造TiAl基合金的模壳制备方法,(2011年授权)

刘静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材料科技

从事专业:金属材料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女,汉族,教授,教学副院长 毕业学校:武汉大学 毕业专业:凝聚态物理 研究方向:新型金属材料及强韧化 复合材料 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 进修、留学:2003年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研究生培养 在校研究生5人 在研项目: 1.原位析出纳米级第二相强化结构钢研究, 市科技攻关项目2002.6 .10万元 2.金属的半导体TiO2光阴极保护的实用研究,省教育厅2003 1.5万 3.金属材料现代教学方法研究及课件开发,省教育厅 2002.4 1万元 4.纳米级超细晶不锈钢的获得及其性能表征,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03.6 15万元 5.催化气相热解法制备纳米碳管的生长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1 20万元 6.ZnO纳米晶须的分维维数的控制及其性能,省教育厅 2001.6 7.一种纳米晶须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002.4 8.ZnO纳米晶须的表面改性及其制备方法,省重点试验室2002.1 6万元 9、博士生科研启动经费 武科大2001年,10万元 10.高性能耐火耐候钢耐候机理研究 2003 8.8万元 11 针状铁素体钢的研究 2003 9.8万元 科研成果: 1.微合金化08CrNiMo钢的研究,2000.10 市科技攻关项目(2000年,3万元) 2002.12市科委鉴定,省成果登记EK030324,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表论文: 2. Effect of Cu Content on the Ageing Kinetics of Cu-added Interstitial-free Steels, ISIJ International, 39(6)(1999) 615-617. 第一作者 3. Investigation of Cu-added Interstitial-free Steels, PRICM-4,2001.第一作者 4. Electrical Steel Treated by PCVD and Its Magnetic Properties, PRICM-4, 2001 keyBookName=PRICM on Advanced Mater. & Pro. 》 第二作者 5. 碳包覆磁性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3.6 第一作者 6.纳米碳管形貌和结构的TEM表征 《国外建材科技 》 2003.6 第一作者 7.二氧化硅原位反应在制备镁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物理测试》2003.7 第一作者 8.等离子体技术在材料中的应用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199.5 第二作者 9.金属的n型半导体TiO2光阴极保护 《中国青年腐蚀与防护研讨会论文集》2003.4 第一作者 10.铜对 IF钢再结晶动力学的影响,金属学报,35(1)(1999) 57-61.第一作者 11.晶粒取向和物相组成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测定,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版), 45(1)(1999) 65-68.第二作者 12.显微织构取向函数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测定, 电子显微学报, 18(4)(1999).第一作者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0939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