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叶奋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同济大学
叶 奋 教授,博士生导师(道路与铁道工程),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学院 教育背景 本科:同济大学 桥梁工程(1989~1993) 硕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1997~2000) 博士:同济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2001~2005) 工作经历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12~至今)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12~2010.12)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6~2010.12) 中共中央(中组部、教育部)“第六批援疆干部”、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科带头人、交通土建系副系主任(2008.9~2009.8) 美国国家沥青技术中心访问学者(2005.8 - 2006.8)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助教、讲师(1993.6~2003.6) 研究方向 1)低碳、环保、可循环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沥青路面的研究; 2)确立与发展具有同济特色的桥梁和隧道铺面研究; 3)沥青产品的替代应用技术——可持续的国家发展战略。 主要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强紫外线地区橡胶沥青光老化行为及其表征)国家级项目,参与国家国家863计划(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的组成设计及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同时主持及参加过40多项省、部、市级等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并参与美国国家沥青技术中心的Analysis of Test for Predicting Permanent deformation、The Effect of Bumping the Binder Grade on Pavement Performance和Relationships between Aggregate Characteristics and Skid Resistance三项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的科研项目。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的沥青材料技术委员会(the Bituminous Materials Committee,简称BMC)和路面结构技术委员会(GI Pavement committee)委员。 获得2009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对口支援优秀支教教师,主持和参与的“高性能高分子水泥复合防水材料PCS(卷材和涂料)”获201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节能减排型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低噪音水泥混凝土路面研究”获2008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材料与技术研究”获2007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适应软地基重交通沥青混凝土路面研究”获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载条件下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增强与排水措施的研究”获2005年度江西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等上发表的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尹洁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云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铁道工程

单位:昆明铁路局工务处
尹洁,现任昆明铁路局工务处设备科长。

尹新生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吉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工民建

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尹新生,男,1956年8月27日出生,1974年12月参加工作,工学硕士,教授,吉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吉林建筑大学寒地绿色建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尹新生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的工作,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震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 学习经历: 1978.10-1982.9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 本科 1990.9-1994.4 北方交通大学 结构工程 硕士 主要学术任职: 1.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桩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2.东北预应力开发中心副理事长, 3.吉林省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吉林省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5.吉林省建筑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吉林省人才中心职称评委会专家 6.长春市建筑施工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春市房屋建筑安全委员会外聘专家吉林省人才中心职称评委会专家 论文: 1.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简化设计方法——改进条带法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04)。 2.无粘结预应力筋“U”形自锚的初探 工业建筑 2001 (08)。 3.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后采用电焊切割性能的试验研究 建筑技术 2001(12)。 4.混凝土单向板叠合成矩形板的双向受力效应理论分析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02)。 5.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用若干问题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03)。 6.混凝土单向薄板叠合成矩形板的双向受力性能分析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2(01)。 7.混凝土单向薄板叠合矩形板的双向受力效应试验研究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2(03)。 8.板的次弯矩分布及梁板相互影响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01)。 9.挤扩多支盘混凝土灌注桩的突出特点及发展现状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02)。 10.用索—梁法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全过程分析的程序设计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02)。 11.采用荷载平衡的概念表达预应力度及在初步设计中的应用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03)。 12.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盖配筋形式新探讨 工业建筑 2003(07)。 13.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板中等效荷载的计算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02)。 14.挤扩多盘桩土体破坏机理的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界 2003(12)。 15.预应力端部分散锚固的局压强度研究 建筑技术开发 2004(03)。 16.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01)。 17.影响挤扩多盘桩土体极限承载力因素的研究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02)。 18.沿对角线配筋无梁楼盖的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03)。 19.运用抗冲切理论确定挤扩多盘桩承力扩大盘高度 建筑技术开发 2004(11)。 20.无梁楼盖弹性分析新解 工业建筑 2004(11)。 21.运用滑移线理论确定挤扩多盘桩盘下土体应力计算模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S1) 22.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01)。 23.混凝土孔径尺寸对其抗渗性的影响 硅酸盐学报 2005(04)。 24.挤扩多盘桩的土体极限承载力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04)。 25.预应力组合桁架在加固维修中的应用 低温建筑技术 2005(03)。 26.对现浇梁增加钢丝绳索支点的加固技术 低温建筑技术 2005(04)。 27.板柱结构的应用研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28钢筋混凝土有边梁扁梁边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工业建筑 2005(1)。 科研成果: 1.聚合物混凝土纤维复合板 通过吉林省科技厅鉴定 2.预应力混凝土单项板叠合矩形板的双向受力性能研究 通过吉林省科技厅鉴定。 3.聚合物混凝土纤维复合板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余剑英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材料 高分子材料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经历: 1980-1984 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4-1987 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系复合材料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5-1999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7-2000 武汉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2000至今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2003-2004 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7.9-10 荷兰Delft理工大学学术交流 研究领域: 1、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应用 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3、道路建筑材料 4、生态建筑材料及材料的再生利用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和省部级攻关等20余项科研项目。 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交通部西部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交通科技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交通科技项目等。 获得荣誉: 1、纳米晶PVC的制备及其在建筑塑料中的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 2、SBS、APP改性沥青及其卷材的研究,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技进步三等奖, 3、1992 现为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理事; 4、中国硅酸盐学会防水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5、湖北防水材料专业协会常务理事; 6、湖北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 7、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民用产品结构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理事;《石油沥青》、《粘接》杂志编委 代表作品: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50多篇(次)被SCI、EI收录。 主要论文发表: 1、Effect of Montmorillonite on Properties of Styren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 Modified Bitumen. Polymer Enginering and Science,2007,47 (9): 1289-1295 2、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montmorillonite modified asphalt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 2007, 447( 1-2): 233-238 3、Preparation of poly(propy1ene carbonate)/organophilic rectorite nanocomposites via direct melt intercalation.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06,16:508~511 4、Effect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thermo-sensitive properties of carbon-black/styrene–butadiene–rubber composite membran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65: 1769-1779 5、Studies on Phenolic Resin/Montmorillonite Intercalation Nanocomposites. J Wuhan Uni. Tech (Mater. Sci. Ed), 2003, 18(4): 64 6、阻燃SBS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2):35-39 7、Influence of an Optimized Fibre Coating on Interfaci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lass Fibre/Polypropylene Composites. J Wuhan Uni. Tech (Mater. Sci. Ed), 2002, 17(1): 62 8、Effect of Permeable Crystalline Material on Steel Reinforcement Corrosion of Concrete. The 4th Inter. Conference on Surface Eng., 2004

虞文景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山西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虞文景,男,1937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早年毕业于南京公路工程学校和西安公路学院,1955年分配到山西一直从事公路专业技术工作至今。50多年来,虞文景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凭借着对专业的热爱,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精湛的业务,做出了一名公路建设者应有的贡献。1995年虞文景同志退休以后一直受聘于我院,担任技术顾问和高速公路专家组首席专家,目前,虽已年过七旬,但仍然常年奔波在高速公路建设第一线,为我省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虞文景同志从参加工作那一刻起就坚持面向公路建设主战场,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展科学研究。1955—1957年间,他参与了我省第一条沥青路面的施工,他负责工程检测试验,当时国内尚无技术规范,只能参照苏联资料人工施工,由于施工认真,质量过硬,至今还可见局部在用的路面。其后采用本省煤沥青和道路渣油材料,在省内铺筑早期沥青路面,他利用渣油高温黏结力低的特点研究出了“拌和法”施工工艺,克服了常用的“层铺法”公路面皮成型期长、早期稳定性差的缺点,使渣油路面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并很快在全国推广。为了探讨不同材料的补强规律和道路加铺沥青层后的水、温、强度衰变规律,他结合生产在全省铺筑了数十段试验路,为了解不同路面结构强度的变化规律,他坚持多年对试验路数百个检测点进行逐月检测,即使在“文革”中,试验汽车被打坏、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条件下,仍然坚持,从未中断。正是凭借着多年的实践加深了对路面客观规律的认知,使他在1972年编著出版了《黑色路面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一书,这是经过“文革”多年的动荡后,交通系统出版的第一本科技书籍,当时在全国引起广泛重视,日后许多内容体现到了国家的技术规范中。1973年他总结多年的调研成果编著了《黑色路面使用质量的影响因素》(交通部情报所出版),同样受到国内广泛的认同,相关图片曾在国内大型专业会议上展出。随着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受到同行业的重视和推崇,1976年他被交通部抽调参与我国第一部《公路柔性路面设计规范》的调研资料整理分析和规范条文的编写,其后又参与了该书的修订工作。由于他多年来在公路科技工作中的突出成就,1977年获得了山西省科技大会“在科技工作中做出贡献个人奖”,1978年获得交通部科技大会“全国交通系统先进科技个人奖”。 1979年我院恢复成立后,他主持道路工程研究,6年的科研工作中,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次。其中“大交通量沥青碎石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获交通部二等重大科技成果奖;“大交通量沥青上拌下贯及沥青贯入式路面结构研究”获交通部三等重大科技成果奖。1983年他承担的省科委“国产沥青铺筑高级、次高级路面”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了当年的山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他主持的“本省煤沥青在路面工程中应用技术”的研究,获得了1984年山西省政府的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他参与的“大交通量路面结构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太原—旧关)开始建设,他被任命为总工程师,这条长144公里的高速公路横贯太行山,也是国内首条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深挖、高填段落多,滑坡规模大,煤矿采空区多,工期紧、任务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终日奔波在崇山峻岭间,现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全线的按期竣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5年退休以后,他多次谢绝了国内外众多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将毕生精力倾注到了三晋大地的公路建设上来。担任我院技术顾问以来,先后在夏汾、运三、太祁、太原西北环、新原、汾离、离军等高速公路担任技术专家组首席专家,常驻工地向业主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通过对施工现场问题的调研,依靠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理论基础,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后提出书面咨询意见数百份,对保证全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虞文景同志善于在技术工作中分析、总结问题。几十年来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达49篇,其中2000年以后发表的论文10篇。为了全面总结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经验,2008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技术回顾与探索一书》,他完成了“路面”章节近10万字的编写任务,对我省高速公路十多年来的路面技术作了全面的分析总结。 几十年如一日,虞文景同志为山西交通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愿望被他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所证实。如今他虽已退休十多年,却退而不休继续奉献和奋斗着,正因为他的突出贡献,2001、2004年被省交通厅评选为全省交通系统“先进离退休人员”,2006年被省老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我为山西立新功〉 “突出贡献奖”。 2009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来自全国的450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表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出席了大会。我院退休干部虞文景同志被中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袁海清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大岳公司

曾梦澜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湖南大学
曾梦澜,男,1954年1月出生于湖南汉寿,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课程 路基路面工程(大学本科三年级) 道路工程(路基路面部分,大学本科三年级)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Asphalt Binders and Asphalt Mixtures,大学本科三年级,中英双语授课) 沥青混合料设计原理(Principles of Asphalt Mixture Design,硕士研究生,英语授课) 道路建筑材料专题(博士研究生) 路基路面分析与设计原理(博士研究生) 专业与研究方向 道路工程 道路建筑材料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路面结构分析与设计 教育 1997, Doctor of Philosophy, Civi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1988,工学硕士,岩土工程,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1983,工学学士,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合肥工业大学 1977,毕业,安徽水利电力学校 工作 2002-迄今,教授,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01-2002,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istant,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Wyoming(USA) 1998-2001,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SA) 1992-1998, Research Assistant/Associat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1988-1991,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1983-1985,助教,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 1977-1979,技术员,安徽省池州地区水利电力局长江修防所 1970-1975,下乡知识青年,安徽省凤阳县殷涧公社沙涧大队赵窑生产队 服务 2010-present, 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8-present, Editorial Board Member,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International 2004-迄今,(中南)公路工程,编委会委员 1998-present, Active Member, Association of AsphaltpavingTechnologists (USA) 1995-present, General Member, Canadian Technical Asphalt Association 论著选 吴超凡, 曾梦澜, 王茂文, 夏漾. 添加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度确定.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7(8): 1-5. (EI) 曾梦澜,彭珊,黄海龙. 纤维沥青混凝土动力性能试验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7(7): 1-6. (EI) 曾梦澜, 张华. 温度对半刚性沥青路面极限轴载的影响.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9, 31(4): 69-72. 吴超凡, 曾梦澜, 赵明华, 钟梦武.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 2009, 26(7): 27-32, 37. Menglanzeng, Chaofan Wu, and Kaiyu Huang. Significance Evaluation of Material and Addi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Moisture Susceptibility of Asphalt Mixtures.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International, 2009, 37(5): 410-416. (SCI, EI) 徐发琼, 曾梦澜. 环境温度变化对沥青路面轴载换算的影响. 公路工程, 2009, 34(2): 76-79. 夏漾, 曾梦澜, 朱沅峰, 吴超凡. 掺Sasobit的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公路工程, 2009, 34(2): 22-26. Likui Huang, Keming Cao, and Menglan Zeng. Evaluation of Semicircular Bending Test for Determin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Modulus of Asphalt Mixtures.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International, 2009, 37(2): 122-128. (SCI, EI) Menglan Zeng, and Chaofan Wu. Effects of Type and Content of Mineralfilleron Viscosity of Asphaltmasticand Mixing and Compaction Temperatures of Asphalt Mixtur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R):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B), 2008, (2051): 31-40. (SCI, EI) 田华, 曾梦澜, 吴超凡, 夏漾, 朱沅峰. 玻璃纤维和木质素纤维对沥青胶浆老化前后的高温流变性能影响. 公路工程, 2008, 33(4): 37-41. 吴超凡, 曾梦澜, 钟梦武, 肖杰.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试验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5(8): 19-23. (EI) 曾梦澜, 尹万辉, 吴超凡, 钟梦武. 冷再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1(7): 1097-1100. 曾梦澜,孙丽萍, 徐发琼. 结构内部排水条件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8, 30(2): 62-66. 曾梦澜, 于永生, 吴超凡,黄开宇. 水泥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的影响. 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2008, (4): 59-62. 吴超凡, 赵明华, 曾梦澜, 钟梦武, 黄开宇. Domix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2008, (3): 93-96. Shin-Che Huang, and Menglan Zeng. Characterization of Aging Effect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filler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avementEngineering, 2007, 8(3): 213-223. (EI) 尹万辉, 曾梦澜, 田华, 刘涛. 无机添加剂对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的影响. 公路, 2007, (4): 154-157. 王冀蓉, 曾梦澜, 孙丽萍. 重载道路长寿沥青路面设计轴载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4(6增刊): 55-58. 曾梦澜, 肖杰, 吴超凡, 黄开宇.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含量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中南公路工程, 2007, 32(2): 27-31. Menglan Zeng, and Shin-Che Huang. Characterizing the Asphalt-aggregate Mixtures Using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 Binders.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International, 2006, 34(6): 471-476. (SCI, EI) 刘涛, 曾梦澜, 胡和平, 陈伟明. 玄武岩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及其改善措施. 中国道路沥青, 2006, (1): 37-40. 易昕, 曾梦澜, 王冀蓉, 肖杰. 沥青路面表面裂缝应力强度因子的三维分析.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3(3增刊): 41-45. Aaron D. Mwanza, Menglan Zeng, Tao Liu, and Jirong Wang. Effects of Type and Content of Mineral Fillers on Penetration and Penetration Index of Asphalt Mastic.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6, 33(3 Supplementary): 132-136. 曾梦澜,罗立武, 刘涛. 不同添加剂改善花岗岩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2(6增刊): 119-122. (EI) 曾梦澜, 马正军, 易昕. 广义Paris公式预测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2(6): 20-23. (EI) 曾梦澜, 易昕. 改进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系数经验公式表达. 中南公路工程, 2005, 30(4): 36-38. 曾梦澜, 马正军,龚平, 李洁. 面-基层间接触条件对半刚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极限轴载的影响. 公路, 2005, (6): 79-83. 曾梦澜, 刘涛, Aaron D. Mwanza. 沥青路面JTJ014与AASHTO设计方法比较. 中南公路工程, 2004, 29(4): 14-19. 曾梦澜, 李洁, 黄冰, 李群. 基于常规试验数据的沥青劲度模量一般公式表达. 中南公路工程, 2004, 29(1): 45-50. 曾梦澜, 黄欣哲, 李洁, 李群.沥青结合料与混合料动力性质的关系. 中南公路工程, 2003, 28(4): 11-15. Khaled Ksaibati, Menglan Zeng, Fane R. Sellers, and Charles W. Dolan. Air Change in Hydraulic Concrete Due to Pump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R):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B), 2003, (1834): 85-92. (SCI, EI) Menglan Zeng, and Khaled Ksaibati. Evaluation of Moisture Susceptibility of Asphalt Mixtures Containing Bottom Ash.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R):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B), 2003, (1832): 25-33. (SCI, EI) Khaled Ksaibati, Fane R. Sellers, Menglan Zeng, and Charles W. Dolan. Evaluating the Air Content Changes in Hydraulic Concrete Due to Pumping. Final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Wyoming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Wyoming, December 2001. (EI) Khaled Ksaibati, Melinda M. Bowen, and Menglan Zeng. Utilization of Bottom Ash in Pavement Bases”,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eneficial Use of Recycled Materials in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November 13-15, 2001, Arlington, Virginia. Menglan Zeng, Hussain U. Bahia, Huachun Zhai, Michael R. Anderson, and Pamela Turner. Rheological Modeling of Modified Asphalt Binders and Mixtures.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ists, 2001, 70: 403-441. (SCI, EI) Hussain U. Bahia, Huachun Zhai, Menglan Zeng, Yu Hu, and Pamela Turner. Development of Binder Specification Parameters Based on Characterization of Damage Behavior.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ists, 2001, 70: 442-470. (SCI, EI) H. U. Bahia, D. I.HANSON, M. Zeng, H. Zhai, M. A. Khatri, and R. M. Anderson. Characterization of Modified Asphalt Binders insuperpaveMix Design. NCHRP Report 459,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1. (EI) H. U. Bahia, D. I. Hanson, M. Zeng, H. Zhai, M.A. Khatri, and R. M. Anderson. Superpave Protocols for Modified Asphalt Binders. Final Report, Project NCHRP 9-10, Prepared for the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ecember 2000. Hussain U. Bahia, Menglan Zeng, and Kitae Nam. Consideration of Strain at Failure and Strength in Prediction of Pavement Thermal Cracking.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ists, 2000, 69: 497-539. Menglan Zeng, and Donald H. Shields. Nonlinear Thermal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Asphalt Concrete.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1999, 26(1): 26-34. (SCI, EI) Donald H. Shields, Menglan Zeng, and Robert Kwok. Nonlinear Viscoelastic Behaviour of Asphalt Concrete in Stress Relaxation.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phalt Paving Technologists, 1998, 67: 358-400. (SCI) 周神根, 曾梦澜, 杨春环. 既有线基床质量调查与评估方法. 铁道建筑, 1991, 增刊: 53-58. 周神根, 曾梦澜, 杨春环. 关于准高速铁路路基若干设计标准的讨论. 铁道建筑, 1991, 增刊: 50-52. 引用日期:2011-11-04

张长林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桥;路桥

单位: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

张彩霞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河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建筑材料;建筑工程

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张彩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造价师,一级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质量工程师,公路材料检测工程师。 主持完成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获厅建筑科技进步奖8项;参编国家标准一部;在国家核心期刊《混凝土》等杂志发表了30余篇论文。

张春阳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江苏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筑路机械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张春阳,本科/学士,副教授,高级技工/筑路机械高级考评员。专业:筑路机械。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061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