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肖振荣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广西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利管理

单位:桂林市水利局
肖振荣(1955-),男,广西恭城人。198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系。现任桂林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参与过40多项工程的设计,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天湖水电站超高水头(1074米)钢管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成果已经用于对危地马拉等国水电站的招标设计中。此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天湖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课题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的“天湖超高压井洞研究”课题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杂志发表近20篇论文,著有《水利水电工程事故处理及问题研究》。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大代表。

谢玉田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吉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桥 公路养护管理 路桥

单位: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1963年3月生,,1992年6月入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公路专业毕业,本科学历,研究员。 历任:吉林省公路工程局机械处工区主任、副处长;吉林省公路工程局长吉项目部总工程师;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养护处副处长、伊通处处长;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

谢宗荣 职称:副高 注册证书(0

四川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土木工程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1984.9~1988.7东北林业大学土木系读书;1988.10~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从事土木工程、工民建专业教学工作。2001~2006年四川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从事土木工程、老年工程专业教学。主要业绩和成果:①教育部远程职业网络课--施工技术、金属部分制作、编制;②主设HB4座小水电站设H、7栋房屋近2万平方米设H、40大、中桥设计各2座。

徐凤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徐凤,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国建筑热水技术研发中心委员委员。被列入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名单,上海市建筑学会专家库第一批专家成员。

徐存东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甘肃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利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徐存东,男,甘肃省景泰人,1972年4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原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会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人物生平: 1993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同年分配到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工作;2003年7月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7月调入兰州兰州理工大学任教, 曾为兰州理工大学流体学院水电工程系主任、教授;2010年6月获得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水资源方向博士学位,同年调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任教,现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教授、副院长。 主要从事水工结构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水利工程与水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先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6项。参加国家重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3项,分别是: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1993—1999)、夏扶贫扬黄固海扩灌工程(1999-2002)、甘肃省景泰中泉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2000-2003)。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包括:主持完成的“高扬程灌区水工建筑物的侵蚀机理及预防修复技术研究”获200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大型泵站压力管道激振源辨识及减振技术研究”获201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主持完成的“大型泵站前池泥沙淤积机理及预防技术研究”、“高扬程梯级提水泵站能耗评估及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干旱扬水灌区水盐运移动态监测研究”等4个项目分别于2009、2011、2012年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笔完成的《竖向进水管布置对泵站进水流态的影响模拟》等2篇论文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学术成就: 2006年获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2007年获兰州理工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4年获批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为本科生讲授《水工建筑物》、《水利水能规划》、《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与评估》、《抽水蓄能电站》等4门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高等水工结构》、《水工结构可靠度分析》、《节水理论与新技术》等课程。在兰州理工大学指导硕士研究生4届,共9人;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指导工程硕士4届14人。 主要作品: 1、先后参与编写了《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竣工报告》等多个大(中)型工程技术报告24份。 2、在水利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60余篇,其SCI/EI收录8篇。主编《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与评估》、《扬水灌区的 建设与经营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工建筑物检测与健康诊断》、《河湖基本情况普查》等教材5部,出版《高扬程梯级泵站节能降耗关键技术与方法》专著1部,均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徐健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徐健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进院二十多年来,他先后担任了南浦大桥(浦东段)、杨浦大桥、高架道路、上海崇明越江通道、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世博园浦东园区道路等20多项市内外重点工程的项目设计或专业负责人、项目总体与道路专业设计的审核、审定人,为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上海市劳动模范,被授予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20周年特别表彰 重大贡献人物 、市建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徐健在承担设计、审核、审定的多项重点工程中,大胆采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材料,提升了工程的科技含量。在上海长江大桥接坡及接线段路基工程中,采用了来源丰富的长江细砂作为路基填方材料,为上海高等级道路筑路材料的大规模来源创出新路,对保护耕地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世博浦东园区市政道路工程中,他推荐采用减噪音路面、透水路面、彩色路面、SMA路面等新材料,借助浦明路沿黄浦江的弯道,营造上海少有的观江景道路。   几年来,他不断进行技术理论上的探索,先后参加了上海大型市政工程设计与施工丛书《高架道路工程》和《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等编写,主持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的编制。   作为负责道路专业的总工程师和专业领军人物,徐健坚持一手抓专业发展,一手抓青年人才的培养。他深入专业设计院、工程设计组、工程现场,与设计人员讨论方案,优化设计,探讨新的技术;注重在每一项重大工程实践中培养青年后备人才,毫无保留地向年轻人传技授艺,以自己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勇挑重担、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引领年轻工程技术人员迅速、健康成长。

徐丽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公路管理

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徐丽,现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所长,曾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徐世法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1981-1991年 同济大学道路专业学士、硕士、博士1988-2003年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1994-1997年 德国wupertal大学博士后。 个人经历 1981-1991年 同济大学道路专业学士、硕士、博士 1988-2003年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期间1994-1997年 德国wupertal大学博士后 主讲课程 路面力学 ,沥青与混合料,专业英语 ,道桥景观 ,道路工程概论 研究领域 交通土建学科,道路工程专业 研究项目 ☆沥青路面加铺层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沥青加铺层工作状态与材料组成研究,交通部科技教育司,2006.6-2007.12,负责人 ☆高节能低排放型沥青路面材料技术研究,2007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探索项目),2007.1-2008.6,负责人 ☆S-E-A-M沥青混合料开发与应用研究,交通部科技教育司项目,2006.7-2008.7,负责人 ☆再生沥青再度老化机理的微观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5.1-2007.12,负责人 ☆改性彩色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研究 ,建设部2005年科技计划项目,2005.1-2006.12,负责人 ☆超载下路面防水沥青材料的研制,河南省交通基本建设质量检测监督站,2005.8-2006.12,负责人 ☆高节能低排放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要求及规范标准的研究,北京市路政局科技计划项目,2006.4.15-2006.12.31,负责人 ☆新型改性沥青路用性能评价,英荷壳牌技术部,负责人 ☆节能型温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研究,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2006.3-2007.12,负责人 ☆新型SEAM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性能研究,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2006.3-2007.12,负责人 ☆郑石高速路面技术服务及质量检测控制技术开发,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2006.5-2007.12,负责人 ☆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技术,2003年市教委科技项目(面上),2003.1-2005.12,负责人 ☆再生沥青再度老化机理的微观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5.1-2007.12,负责人 ☆高等级道路SMA 材料与应用技术(配比及工艺开发),河南省中原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04.1-2005.7,负责人 ☆SBS改型沥青贮存稳定剂的研制,河南省交通厅科技计划,2003.4-2004.12,负责人 ☆宽域沥青桥面铺装材料与施工工艺开发,河南省交通厅科技计划,2003.4-2004.12,负责人 ☆水泥路面黑色罩面成套技术,河南省中原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2004.1-2004.12,负责人 代表论文 ◇SBS改性沥青技术规范的现状与发展 徐世法(1) 2003.10 公路(核心期刊) ◇道路沥青应用关键技术 徐世法(1) 2000.6 公路(核心期刊) ◇宽域沥青性能评价 徐世法(1) 2002.3 公路交通科技(核心期刊) ◇沥青路面平整度预测模型 徐世法(1) 2000.2 公路(核心期刊) ◇Critical Temperature to Evaluate Rutting Resistance of Asphalt Mixture using SBS Modified Binders 徐世法(1) 2000.1 Proceedings of 7th Multi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ad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高节能低排放温拌沥青混合技术 徐世法(1) 2005.8 公路(核心期刊)

徐世烺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土木建筑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徐世烺,男,生于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祖籍湖北省通山县。1982年6月获大连工学院硕士学位,1983年大连理工大学讲师。 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1990年起任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至2003年,分别在英国威尔斯大学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员、客座教授。2000年教育部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11月开始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基本简介: 徐世烺教授,男,湖北省通山县人,1953年出生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所长。2000年教育部第三批[2]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三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德国洪堡奖励基金(1992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得者。曾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学术团队负责人,辽宁省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1982年6月获大连工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1982年至2009年曾任大连理工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92年至2003年,分别在英国威尔斯大学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员、客座教授。先后主持和负责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南水北调重大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德国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专项人才基金项目共十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中国科学》、《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文集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合作编著3本学术专著。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德国工程师学会会员和美国混凝土学会会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水利水电科技进展》、《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等学术期刊编委。 1987年和1996年两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第二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1年获得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的“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年教育部列为优秀轻年教师重点跟踪支持对象;1992年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获奖人);200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0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人物职位: 德国工程师学会会员(OM.VDI) 徐世烺受聘湖北工业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M.ASCE) 第五届和第六届国际砼断裂力学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Member) 美国混凝土学会会员(M.ACI) 湖北工业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土木工程系名誉系主任 研究领域: 在研的科研项目 1 项目名称:“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第九课题第三子题“在水压力和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断裂准则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国家973项目,批准号:2002CB412709,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项目起讫时间:2003.01-2007.12. 2 项目名称:“玻璃纤维网作为混凝土结构构件加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浙江天星产业用布有限公司委托课题,项目来源:浙江天星产业用布有限公司,项目起讫时间:2004.06-2007.5. 3 项目名称: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与发展及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研究经费:180万元,批准号:50438010,项目起讫时间:2005.01-2008.12 4. 项目名称:地下隧洞衬砌结构限裂设计的研究,项目来源: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项目起讫时间:2005.10-2006.9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断裂与破坏,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诊断,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结构,新型材料与结构,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仿真分析与数值模拟。 出版著作和论文: 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著作和重要研究报告: 1. 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及分析。水利学报,1982年6期,61-66,徐世烺。 2.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统计分析。水利学报,1984年10期,51-58,徐世烺。 3. 混凝土损伤和断裂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组织的评审),1987,1-99,赵国藩、徐世烺。 4.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模型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1988年,21卷 4期,9-23,徐世烺、赵国藩。 5. 混凝土裂缝的稳定扩展过程与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水利学报,1989年4期,33-44,徐世烺、赵国藩。 6. 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七五国重点科技攻关17-2-1 FLCL,2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能源部部级鉴定),1989,1-295,赵国藩、徐世烺、王凤翼、高泉。 7. 混凝土巨型试件断裂韧度和高混凝土坝裂缝评定的断裂韧度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1年,24卷 2期,1-9,徐世烺、赵国藩。 8. 混凝土大型试件断裂能和缝端应变场。水利学报,1991年1期,17-25,徐世烺,赵国藩,黄承逵,刘毅,王凤翼,靳国礼。 9. 用光弹性贴片法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过程。水力发电学报,1991 年第3期,8-17,徐世烺,赵国藩。 10. 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徐世烺,赵国藩。 11. 岩石和混凝土断裂力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合著者之一)。 12.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2年,25卷 2期,32-38,徐世烺、赵国藩。 13. 大尺寸混凝土试件的断裂韧度。水利学报,1997第6期,67-76,吴智敏,赵国藩,徐世烺。 14.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砼双K断裂参数。水利学报,1999年第7期,12-16,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 15.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砼K断裂参数及其尺寸效应。水力发电学报。2000 年第4期,(35-39),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刘毅。 16.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砼等效断裂韧度。工程力学,2000,17卷第1期,(99-104),吴智敏,王金来,徐世烺,刘毅。 17. 双相介质界面附近裂纹的断裂力学特征。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17卷第3期,(78-82),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 18. 试件初始缝长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水利学报,2000 年第4期,吴智敏,徐世烺,刘毅。 19. 考虑材料断裂特性的结构设计理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2000,1-201,徐世烺,吴智敏,王利民,赵志方,赵艳华。 20. 试件尺寸对混凝土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利学报,2001年12期。赵志方,徐世烺。 21. 混凝土强度对基于粘聚力的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力发电学报,2001年10月,第3期,11-21,赵志方,徐世烺。 22. 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形状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34⑸,29-34,赵志方、徐世烺。 23. 裂纹垂直于双相介质界面时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力学学报,2001,18⑴,33-36,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 24. 光弹贴片法研究裂缝扩展和双K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水利学报,2001年4期,34-39,吴智敏,徐世烺,刘佳毅。 25. 裂纹端部细短纤维的应力分析。力学学报,2002,34⑵,200-207。王利民,徐世烺,陈浩然。 26. 准脆性材料裂纹中远场桥联筋的应力与变形。工程力学,2002,19⑶,132-136。徐世烺,王利民,赵艳华。 27. I-Ⅱ复合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小J2准则。工程力学,2002,19⑷,94-98。赵艳华,徐世烺。 28.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工程力学,2002 19⑷,149-154。赵志方,徐世烺,周厚贵。 29. 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计算理论及规范化测试方法。第七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损伤和强度学术讨论会大会特邀报告,武汉,2001年10月,徐世烺。(见三峡大学学报,2002,24⑴,1-8)。 30. 高性能精细混凝土与碳纤维织物粘接性能研究。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2002年10月,长沙,徐世烺,(见工程力学,2002,增刊,95-111)。 31. 配箍率对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影响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35⑹,39-43,贾金青,徐世烺,赵国藩。 32. 砼双K断裂参数的实用解析方法。工程力学,2003,20⑶,54-61,徐世烺,吴智敏,丁生根。 33. 楔入劈拉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水力发电学报,2003年第4期,15-22,徐世烺,赵艳华吴智敏,高洪波。 34. 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1期,14-19,贾金青,徐世烺。 35. 半无穷大裂纹端部粘聚力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⑻:812-820,王利民,徐世烺。 36.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虚拟裂纹粘聚力奇异性。应用力学学报,2004,21⑴:30-35,王利民,徐世烺。 37. 混凝土Ⅱ型断裂与破坏过程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2004,23⑸:15-21,徐世烺,赵艳华。 38.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G准则。土木工程学报,2004, 37⑽:13-18;51;91,赵艳华,徐世烺,吴智敏。 39.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 水利学报,2005年11期,赵艳华,徐世烺,聂玉强。 40.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拉拔计算分析。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⑵:15-21,徐世烺,李赫。 41. 短纤维增强混凝土应力传递剪滞理论的改进。工程力学,2005,22⑹,165-169,张滇军,徐世烺。 42. 考虑软化效应的粘聚裂纹张开位移分析。中国科学G辑,2006,36⑴,59-71,王利民 徐世烺 赵熙强。 43. 一类Fredholm型弱奇性核积分方程展开解。物理学报,2006,55⑵:543-546,王利民任传波徐世烺 赵熙强。 44. Development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in China.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 of concrete (edited by Wittmann F.H.),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86 (363-374), Xu Shilang,Chen Shiming and Zhao Guofan. 45. A Study o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Size Effect on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Concrete. Ibid (edited by Wittmann F.H.),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86(337-341),Xu Shilang and Zhao Guofan. 46.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racture Toughness and the Fracture Energy of Concrete,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Test Methods for Concrete and Rock (edited by H.Mihashi et al.),A.A.Balkema Publishers,The Netherlands,1989. (157-163),Xu Shilang and Zhao Guofan. 47. A Study on Fracture Process Zones in Concrete by Means of Laser Speckle Photography. Brittle Matrix Composites 2(edited by A. M. Brandt),Elsevier Applied Science,The Netherlands,1989 (373-383), Xu Shilang and Zhao Guofan. 48.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to Dam Engineering. Workshop Notes,Application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to Dam Engineering (edited by F.H.Wittmann),Locarno,Switzerland,September 17 to 18,1990(56-60),Zhao Guofan and Xu Shilang. 49. Study of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 by Means of Wedge Splitting Test Specimens. Brittle Matrix Composites 3(edited by A.M.Brandt),Elsevier Applied Science,The Netherlands,1991. Zhao Guofan,Jiao Hui and Xu Shilang. 50. Study on Fracture Behavior with Wedge Splitting Test Method. Fracture Process in Concrete,Rock and Ceramics (edited by J.G.M. van Mier,J.G.Rots and A. Bakker),E & FN Spon,An Imprint of Chapman & Hall,London,1991. (789-798),Zhao Guofan,Jiao Hui and Xu Shilang. 51. A Probability Model of Fracture in Concrete and Size Effect on Fracture Toughness.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London,Vol.47,No.173,1995 (311-320),S. Xu and Ben Barr. 52. Mode Ⅱ Fracture Testing Methods for Highly Orthotropic Materials Like W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ol. 75,No. 2,1996(185-214),Shilang Xu(徐世烺),Hans-W. Reinhardt and Murat Gappoev. 53.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KⅡc of normal strength concret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Paris,vol. 31,1998(296-302),H. W. Reinhardt and Shilang Xu. 54. Shear of Structural Concrete Members and Pure Mode Ⅱ Testing. Advanced Cement Based Materials,New York,Vol. 5,1997(75-85). H. W. Reinhardt,J. Ozbolt,S. Xu and A. Dinku. 55. Acoustic Emission Analysis Applied to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Otto Graf Journal,Stuttgart,Vol. 18,1997(255-269),Bernd Weiler,Shilang Xu (徐世烺)and Utz Mayer。 56.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and Fracture Properties of Quasi-Brittle Softening Materials Like Concrete Based o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Fra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ol. 92,1998 (71-99),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einhardt. 57. Numerical Experi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KR-Curve for the Complete Fracture Process of Three-Point Bending Beams.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ed.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ol. 1,1998 (399-408),H.W. Reinhardt and S. Xu (徐世烺). 58.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Fictitious Crack and Evaluation of the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for a Griffith Crack。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ed.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ol. 1,1998 (409-420) ,S. Xu (徐世烺)and H. W. Reinhardt. 59. Determination of the Double-K Fracture Parameters in Standard Three-Point Bending Notched Beams.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ed.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o. 1,1998 (431-440),S. Xu(徐世烺) and H.W. Reinhardt. 60. Numerical Studies on the Double-Edge Notched Mode Ⅱ Geometry.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ed.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ol. 1,1998 (773-782),J. Ozbolt,H.W. Reinhardt and S. Xu(徐世烺). 61.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part 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rack propa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1999,Vol. 98,Issue 2,(111-149). 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einhardt. 62.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part Ⅱ: Analytical Evaluating and Practical Measuring Methods for Three-Point Bending Notched B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1999,Vol. 98,Issue 2,(151-177). Shilang. Xu(徐世烺)and H. W. Reinhardt. 63.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 part Ⅲ: Compact Tension Specimens and Wedge Splitting Specime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ol. 98,Issue 2,1999,(179-193). 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einhardt. 64.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Cohesive Force in Concrete.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工程断裂力学),London,1999,Vol. 64,Issue 5,(563-587). Hans W. Reinhardt and Shilang Xu(徐世烺). 65.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in the bilinear,Reinhardt's nonlinear and exponentially nonlinear softening curves and their physical meanings. Werkstoffe und Werkstoffprüfung im Bauwesen,Hamburg,Libri BOD,1999,(410-424). Shilang Xu. 66.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ouble-K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Three-Point Bending Tes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 2000,Vol. 104,Issue 2,(181-208). Xu,Shilang (徐世烺)and Hans W. Reinhardt. 67. A Practical Testing Approach to Determine Mode Ⅱ Fracture Energy GⅡF for Concre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

徐伟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土木工程施工 施工管理 施工技术

单位:同济大学
徐伟,男,1954年9月生,浙江人,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7年任教授。1999年3月获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4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担任建设部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土木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评审委员会委员。《建筑热能通风空调》编委。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002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