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王宇云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湖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桥梁

单位:湖北省公路管理局科学研究所

王兆印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泥沙

单位:清华大学
教育背景: 1976.10-1979.8,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工学学士 1979.9-1983.6,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学硕士,导师钱宁教授 1983.6-1985.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学博士,导师钱宁教授 工作履历: 1985.5-1989.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工程师 1989.3-1989.7, 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水工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9.8-1991.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所高级工程师 1991.2-1992.12,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 1993.1-1994.12,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校长基金会特邀研究员,水文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5.1-1999.11,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教授级高工, 博士生导师 1998.1-至今, 荷兰水利研究生院IHE Delft 外聘教授 1999.12-至今, 清华大学教授 2002-至今, 香港大学外聘教授,意大利巴利大学外聘教授 学术兼职: 英文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主编 国际水利学会会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副主编 国际水利学会理事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 国际水利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泥沙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个人成员 国际大坝委员会泥沙专委会委员 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 中国洪堡学者协会常务理事 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秘书长 研究领域: 自1979年研究高含沙水流和泥石流,建立了包括伪一相高含沙水流、紊流型两相高含沙水流、层移质运动及泥石流运动的高含沙水流运动理论体系。发现了高含沙湍流的分层规律、脉动频谱、高含沙遏紊和减阻机理,提出了高含沙明渠水流不稳定性理论。建立了包括伪一相高含沙水流、紊流型两相高含沙水流、层移质运动及泥石流运动的高含沙水流运动理论体系。把一般挟沙水流、高含沙水流及泥石流纳入统一的力学机理,提出了泥沙自起动到高含沙水流运动极限情况的统一模式。 从1997年开始,王兆印及其研究小组致力于河流生态和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创立了植被-侵蚀动力学,将各生态应力定量表达并且统一在植被-侵蚀动力学方程组中,并在此基础上他开发了植被-侵蚀状态图,可以预测流域植被在生态应力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回答是否和究竟花费多大努力才能改变植被状态。 研究概况: 1979-1985 ,在钱宁教授指导下研究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 1985-1991,三峡工程重庆港区泥沙模型试验项目负责人 1986-1987,珠窝水库泄空冲刷粘性淤积物的模型试验研究项目负责人 1988-1991,获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非牛顿流体固液两相流运动 1989.8-1991.1,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基金会资助研究非恒定水流中泥沙的起动 1989-1991,指导硕士生研究冰盖流及冰盖流输沙 1990-1991,小浪底水库坝前防淤泥沙模型试验项目负责人之一 1991-1992,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研究非牛顿体湍流运动 1992-1994,在卡尔思鲁厄大学指导硕士研究生研究“泥石流运动及其输沙能力“和 “人类活动对中国淮河防洪的影响“ 1992-1995 ,参加欧共体项目“Euro-slope“研究山坡稳定和山区输沙 1993-1994,在德国研究大气边界层模拟以及污染气体的扩散运动 1995-1997,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治河专家参加黄河三角州可持续性发展研究项目“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UNDP Project No.CPR/91/144) ,为项目组核心专家和主要报告人,负责研究控治黄河尾闾摆动, 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方略,并负责整个项目组向联合国提交学术报告和进展报告 1995-1998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非恒定流输沙高含沙水流和泥石流,项目编号59425005 1994-2000,与德国著名学者如Prof.E.Plate, Prof.Bechteler, Prof.Ergenzenger等组织德中非恒定流输沙和中德非恒定流输沙合作研究,得到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基金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在中国举办两次国际学术讨论和在德国举办两次工作会并出版论文集。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已经批准支持第三次德中非恒定流输沙学术讨论会2000年10月在慕尼黑举行,主要资助中方学者参加会议。 1996-1999,指导博士生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对流域产沙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工神经网在产流产沙中的应用“ 1997-2000,指导博士生研究“泥石流入汇对主河淤积和河床演变的影响“ 以及“高含沙 水流长距离输沙的稳定性及其在黄河治理中的应用“1997-2001,指导博士后研究“河口萎缩的机理和防止策略” 1998-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课题“江河泥沙灾害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项目第二负责人(项目号:59890200), 项目第三课题“ 泥沙运动对江河洪水灾害特性的影响机理”第一负责人 1999.3, 主持由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联合支持的中美泥沙灾害学术讨论会,与美方学者共同主编论文集 1998-2000,准备和主持国际随机水利学学术大会(大会组委会主席), 86位外国学者20 位中国学者参加 1998-200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香港研究资助局重点项目河口海岸泥沙, 污染物,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000-2002,主持第二届国际防洪学术大会(大会组委会主席), 130多位外国学者40位 中国学者参加 2002-2003 主持水利部项目“潼关高程对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和防洪的影响” 2003-2004 黄委会研究项目“黄河下游整治工程的河床演变影响和风险分析”首席工程师 2003-2006 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项目“植被侵蚀动力学及应用”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 2004-2007 香港研究资助局、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资助项目“河流水沙环境生态综合管理研究-以东江为例”主持人、学术带头人 2004-2008 主持国家科技部973研究项目”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的耦合机理”的第六课题“流域生态与水利工程优化调控”,资助总金额405万元 2004-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泥沙输移和河流管理”学术带头人 2005-2007 中国水利部和荷兰工业部联合资助项目“黄河下游泥沙与地貌预报模拟”学术带头人, 2008-2010 家973项目“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控制”子课题“次生灾害链生机制、潜在次生山地灾害判识及风险控制”负责人,总预算360万元 2009-2012 水利部资助项目“输水工程中沼蛤入侵的生态防治试验研究 ”负责人 奖励与荣誉: 1989年,获水利部钱宁奖 1990年,获水利部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奖 1991年,获国家教委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称号 1994年,获英国剑桥奖传记中心20世纪个人成就奖 1995年,“三峡工程变动回水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非牛顿体流动的不稳定性“获水利部科技进步论文三等奖 1997年,“黄河三角洲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方略”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粗糙边界高含沙水流的减阻现象”获水利部科技进步论文三等奖 2004年,“当代泥沙输运理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6年,“高含沙水流”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9年, 获科技部授予“全国优秀野外科技工作者”称号

王湛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山东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土木建筑

单位:汕头大学
王湛,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处长,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系任高级访问学者一年。主要研究领域:钢结构,组合结构,结构优化,远程与网络教学。曾主持国家、省部和地方科研项目10 多项,获2002年广东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教学软件奖二等奖,2000年被评为汕头市优秀教师,2003年获得李嘉诚基金会设立的首届汕头大学“卓越教师奖”。发表论文30多篇。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钢结构、组合结构、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主要讲授研究生课程:钢结构稳定理论、钢结构材料与构造、组合结构原理。兼任中国钢-砼组合结构学会副理事长。 学术发表: [主要论文] 约束膨胀混凝土显微结构分析业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学报》1999年2月 [主要论文] 约束膨胀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kaoyang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3月 [主要论文] 单支撑围护结构支撑位置的影响正门对面 《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4月 [主要论文] 钢管高强混凝土自收缩规律的研究彰武 《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3月 [主要论文] 深圳市民中心钢牛腿实验研究课 《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3月 [主要论文] 遗传算法在钢结构截面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专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3月

王哲人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王哲人教授: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54年院系调整到同济大学路桥系,1955年毕业留校,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1958年随导师蔡乃森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专业,195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道路研究所所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交通学院分委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教委同济大学道路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交通部路、桥、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委、天津市公路局技术委员会顾问等,以及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道路与交通工程系主任。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变;王哲人教授从事的道路工程教学与研究,历经了从晴雨通车到高速公路网建设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早年从事旨在实现北方地区晴雨通车的关键—道路翻浆与冻害防止的研究,因突破美、苏规范的限制,六十年代创造性地应用石灰土防止公路与城市道路的翻浆与冻害,并在七十年代成功地应用于哈尔滨国际机场道面工程。 1979年分获省科学大会三等奖和中国民航总局优秀设计奖。八十年代初我国进入高等级道路建设阶段以来,主要从事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研究,所提出的松弛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阐明了温和的长江流域也出现沥青路面结构温度收缩裂缝的机理, 1990年获国家教委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荷载-结构-水温环境相互作用原理出发所设计的多孔板体路面垫层结构, 1992年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按系统工程原理建立的天津市城市道路路面管理系统, 1993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主持的科研项目32项,其中交通部、建设部共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德国科学联盟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1项,获奖14项,论文48篇,参编专著4部、统编教材1部。 1994年以来由理论结和实际、以理论储备为主,转向集合大工程发展理论阶段,先后结合长春—四平,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承担路面材料、工艺与结构的研究课题,聘为指挥部与设计院技术顾问参与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大工程的实践为采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建设道路学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从1958年随导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道路工程专业,1986年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共指导培养硕士48人,其中工程硕士8人。博士24人,博士后2人,已毕业硕士40人,博士3人,博士后出站2人。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当前正从事沥青路面工程质量过程控制,路面工程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路面结构系统控制等研究,其中基于结构系统优化原理,以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优化为指导思想的阶段研究成果-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柔性基层的研究,2003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政章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西藏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1976年9月至今在西藏农牧学院农机水电系工作,从事《工程力学》、《水工建筑》、《工程管理》等课程教学。先后任讲师、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中国水利学会西藏分会理事、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完成了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西藏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2005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人);2004年完成水利部项目“西藏地区渠道抗冻防渗措施及新型输水型式研究”(主持人),“藏东南黄土物理力学指标分析测定”(主持人)。近年完成的科技推广项目“西藏墨脱县巴嗄点移民扶贫灌溉饮用水工程设计”、“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二级电站设计”、“八一电厂冰湖电站设计”等11项。撰写论文《西藏水利水电发展思索》、《西藏水利管理现状及对策》、《西藏水工混凝土的冻蚀及防治》、《西藏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西藏农牧学院二级水电站建设研究分析》等25篇。

魏连雨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 道桥 公路工程 交通工程 路桥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男,汉族,1957年7月生,天津市人,199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同年分配到河北工学院工作。后在天津大学取得工学硕士学位,交通工程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河北省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天津市公路学会、土木工程学会理事。 个人履历: 1978-1982 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汽车系交通工程专业学习; 1988-1994 河北工学院土建系道路教研室主任; 1995-1998 河北工学院土建系副主任; 1999-2005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 道路与交通工程; 教学情况: 曾教授过研究生及本科生工程技术经济学、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理论、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路面管理系统等多门课程。曾主编《建设项目管理》教材一部,参加编著《系统工程与交通》、《高速公路管理》、《道路改扩建设计与施工技术》及《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四部著作。 科研情况: 近年来,在《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公路交通科技》、《长安大学学报》《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EI检索十篇,ISTP检索八篇。曾作为第二主研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项目三项,现正在从事研究的科研项目有:河北省科技厅项目三项,天津市科委和天津市建委项目各一项。曾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四等奖各一项,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温学钧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上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温学钧获得2010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获奖。

吴保生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北京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河流泥沙

单位:清华大学
吴保生,博士,清华大学水利系 研究员 1978-1982,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力学及治河工程系,工学学士1985-1988,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动系,工学硕士1996-1998,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工学博士 工作履历 1982-1985,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1985-1988,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动系,硕士研究生 1988-1990,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1991-1993,水利部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泥沙研究所副所长 1993-1994,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4-1995,美国水力技术工程与软件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主管 1996-1998,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1999-2000,美国水力技术工程与软件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主管 2000-2003,清华大学水利系,副研究员 2004-至今,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河流研究所所长 学术兼职 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副主编 国际水力学会(IAHR) 会员、冲积河流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会员 世界泥沙研究学会(WASER)发起会员 中国水利学会会员 研究领域 泥沙运动力学 河床演变学 泥沙数学模型 工程泥沙 河流生态环境 研究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距离调水水量及水力的调配与控制研究,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重点项目,2004-2005 维持黄河下游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关键技术研究—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功能的目标方案分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004-2005 黄河下游泥沙与地貌预报模拟,中荷战略科学联盟计划项目,2004-2006 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耦合机理-流域生态与水利工程优化控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04-2006 水库运用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河型变化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联合研究基金项目,2004-2006 流域水沙过程与临界调控机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2003-2005 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再造床机理及调控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2006 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水利部重大研究课题,2002-2005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性宽河道发展趋势及其治理研究,横向课题,2002-2004 奖励与荣誉 2005年,项目“游荡型河流的演变规律、模拟技术及工程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项目“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9年, 获美国水利技术与软件工程公司杰出贡献奖 1996年,研究项目“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悬沙模型”获黄委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获美国水利技术与软件工程公司最佳工程师奖 1995年,研究项目“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悬沙模型”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年, 论文“黄河下游水库实时防洪优化调度的研究”在《全国第二届水力学、水文水资源青年学术讨论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1992年,论文“三门峡水库水沙综合调节优化调度运用的研究”获河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1年,获“黄河水利委员会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 1991年,获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二等奖励基金 1991年,论文“三门峡水库优化调度运用的研究”在《第六次全国灰色系统学术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1990年,论文“黄河下游水库防洪系统优化调度的初步研究”在黄委会和河南省水利学会举办的《青年水利科技工作者演讲会》上获二等奖 期刊论文 【1】Wu, B.S. and Wang, G.Q., “Backwater Computation for Choking Flood Flows through Bridge Contractions,” Water International, 2005, 30(1), 69-75. 【2】Wu, B.S., Wang, G.Q., Ma, J. M., and Zhang, R., “Case Study: River Training and Its Effects on Fluvial Processes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2005, 131(2), 85-96. 【3】Wu, B.S. and Molinas, A., “Energy Losses and Threshold Conditions for Choking in Channel Contractions,”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IAHR, 2005, 43(2), 139-148. 【4】Wang, G.Q., Wu, B.S., and Wang, Z.Y., “Sedimentation problem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Sanmenxia Reservoir, Yellow River, China,”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5, 41(9), W0941710.1029/2004WR003919. 【5】Wu, B.S., Molinas, A., and Julien, P.Y., “Bed-Material Load Computations for Nouniform Sediment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2004, 130(10), 1002-1012. 【6】Wu, B.S., Wang, G.W., Wang, Z.Y., and Xia, J.Q., “Effect of Changes in Flow Runoff on the Elevation of Tongguan in Sanmenxia Reservoi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9(15), 1658-1664. 【7】Wu, B.S., Wang Z.Y., and Li, C.Z., “Yellow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Current Issu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supplement), 29-37. 【8】Wang, G.Q., Wu, B.S., and Xia, J.Q., “Modeling of the Diversion Channel Closure for the Third Stage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4, 19(1), 75-82. 【9】Li, P.C., Wu, B.S., Zhou, J.J., and Han, W.L., “Application of A Numerical Model of Solid-Liquid Hammer in Pipeline Transport,” Engineering Science, 2004, 2(3), 53-59. 【10】Molinas, A. and Wu, B.S., “Transport of Sediment in Large Sand-Bed Rivers,”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IAHR, 2003, 41(5), 549-555. 【11】Wu, B.S., Molinas, A, and Shu, A.P., “Fractional Transport of Sediment Mix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3, 18(3), 232-247. 【12】Wu, B.S. and Molinas, A., “Choked Flows Through Short Contraction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2001, 127(8), 657-662. 【13】Molinas, A. and Wu, B.S., “Transport of Sediment in Large Sand-Bed Rivers,”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IAHR, 2001, 39(2), 135-146. 【14】Molinas, A., Wu, B.S., and Koester, R., “Debris Flow Simulation for Highway Cross Culvert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01, 220-226. 【15】Molinas, A., and Wu, B.S., “Comparison of Fractional Bed-Material Load Computation Methods in Sand-Bed Channels,”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000, 25(10), 1045-1068. 【16】吴保生、邓玥,“三门峡水库河床纵剖面的调整变化”,水利学报, 2005,36(5),549-554。 【17】吴保生、陈红刚、马吉明,“美国基西米河的生态恢复工程经验与效果评价”,水利学报,2005,36(4)。 【18】吴保生、邓玥,“三门峡水库河床纵剖面的调整变化”,水利学报,2005年,2005,36(5)。 【19】吴保生、王光谦、王兆印、夏军强,“来水来沙对潼关高程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科学通报,2004,49(14),1461-1465。 【20】吴保生、陈红刚、马吉明,“美国基西米河渠化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技术,2004,35(9),13-16。 【21】吴保生、邓玥、马吉明,“格伦峡大坝人造洪水试验”,人民黄河,2004,(7),12-14。 【22】王兆印、吴保生、李昌志,“渭河下游是否已达到平衡?”,人民黄河,2004,26(4),16-18。 【23】吴保生、马吉明、张仁、府仁寿,“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水利学报,2003,(12),12-20。 【24】吴保生、张仁,“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潼关高程变化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泥沙研究,2004,(1),70-78。 【25】马吉明、吴保生,“具有Riblets边界面的粘弹性流体速度分布的试验研究”,水利学报,2003,(1),17-20。 【26】吴保生、马吉星,“床沙代表粒径与输移泥沙中值粒径的关系”,泥沙研究,2002,(2),6-14。 【27】吴保生、张新民,马吉明,“卡克水流现象的临界判别条件”,水利学报,2002,(8),12-20。 【28】吴保生,“过路涵洞设计中的泥石流模拟计算”,泥沙研究,2001,(4),34-40。 国际会议论文 【29】Wu, B.S. and Xia, J.Q.,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Sedimentation Management of Sanmenxia Reservoir.” 2005 IAHR Congress, Korea. 【30】Wu, B.S., Shi, C.W., Ma, J.M., and Chu, M.H., “Classification of Channel Patterns Based on Strong 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Concept.”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on Basin Management, 2005, Vol. III, 187-195. 【31】Zhang, C.C., Wu, B.S., and Yang, Y., “Correlations between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and Flow Intensity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on Basin Management, 2005, Vol. I, 290-297. 【32】Deng, Y. and Wu, B.S., “Prototype Experiment of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in Sanmenxia Reservoir.”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on Basin Management, 2005, Vol. III, 378-387. 【33】de Veriend, H., Zhou, J.J., Wang, Z.Y., Wu, B.S., Witerwerp, H., and van Maren, B., “Predictive Modeling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logy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on Basin Management, 2005, Vol. III, 128-134. 【34】Wu, B.S. and Wang, Z.Y., “Impacts of Sanmenxia Dam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aulics of Dams and River Structures, 2004, 213-227, Tehran, Iran. 【35】Wu, B.S., “Effect of Flow Changes on Sedimentation in Sanmenxia Reservoir,”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 2004, 931-937, Yichang, China. 【36】Xia, J.Q. and Wu, B.S.,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Operational Modes of the Sanmenxia Reservoir on the Tongguan Elevation Using a 1D Mathematical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 2004, 634-641,Yichang, China. 【37】Wu, B.S., “Channel Response to Changing Flow Conditions -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olutions of Water Shortage and Instream Flow Problem in Asia, Edited by G.W. Choi and K.H. Kim, 2003, 70-86. 【38】Wu, B.S., Ma, J.M., Zhang, B.S., and Ma, J.Y., “Morphological Response to River Training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Yellow River Forum on Basin Management, 2003, Vol. II, 381-391. 【39】Wu, B.S. “Backwater Computation for Choked Flows through Bridge Contractions,” Flood Defence ’2002: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ood Defence, Science Press New York Ltd., 2002, Vol. I, 470-468. 【40】Wu, B.S., “Limit Opening Ratio for Choking Flow Phenomenon,” Advances in Hydraulics Engineering and Water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AHR-APD Congress,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2002,Vol. I, 126-130. 【41】Wu, B.S., “Aspects of Mekong Hydrological Modeling with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Flood Forecasting for the Mekong River, 2002, Technical Support Division, Mkong River Commission Secretariat, Phnom Penh, Cambodia, 67-74. 【42】Wu, B.S., “Comparison of Fractional Sediment Transport Methods,” XXIX IAHR Congress Proceedings, Theme D: Hydraulics of Rivers, Water Works and Machinery, 2001, Vol. II, 336-342, Beijing, China. 主编和参编著作 【43】Wu, B.S., et al., “Flood Defence ’2002: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ood Defence.” Science Press New York Ltd., 2002, 1733p. 【44】Molinas, A. and Wu, B.S., “User’s Primer for BRI-STARS (BRIdge Stream Tube model for Alluvial River Simulation).” Publication No. FHWA-RD-99-191,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Turner-Fairbank Highway Research Center, McLean, Virginia, 2000, 43p. 【45】夏军强、王光谦、吴保生,“游荡型河流演变及其数值模拟”,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6】王兴奎、邵学军、王光谦、吴保生,“河流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04。 【47】吴保生、王光谦,“江河治理与调水工程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战略”,2020年的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研究,2004,中国科协。 【48】王光谦、吴保生,“第二章:泥沙学科前沿问题述评”,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前沿,张楚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4-54。

吴国雄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重庆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重庆市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专长:路面结构分析与破坏机理研究;公路边坡治理与加固研究;山区公路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道路CAD研究;道路立交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近年来科研项目及成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技项目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其它各类项目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

吴高见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重庆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电施工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
吴高见,男,1963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河津市人。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83年8月至1984年11月,在水电五局第二工程队任施工技术员;1984年12月至1989年4月,在水电五局施工技术处,助理工程师;1989年5月至1996年11月,在宝珠寺水电站第一工程处任副队长、科长、副处长;1996年12月至1998年9月,被任命为五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洪雅施工局总工程师;1998年10月至2000年12月,被任命为马回水电站扩建工程施工局局长兼总工程师;1998年1月兼水电五局副总工程师;2001年1月至2001年7月,担任漫水湾水利枢纽工程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2001年8月至2001年11月,任四分局局长,负责瀑布沟水电站泄洪洞兼前期交通洞和藤子沟水电站双曲混凝土拱坝工程施工前期准备,曾兼任瀑布沟项目经理和藤子沟五·九联营体总经理。 获得奖励主要有:《不良地质条件下超大型调压井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分别荣获2006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和2005年度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大跨度三车道公路连拱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荣获2006年度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可移动仰拱栈桥设计制造与施工技术研究》、《软弱破碎围岩调压室竖井柔性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掺加酸性细骨料及快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荣获2009年度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114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