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建筑设计结构
  • 土木建筑工程
  • 建筑基础与施工
  • 建筑材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
  • 电气工程
  • 电子信息
  • 材料科技
  • 仪器设备
  • 农林工程
  • 资源环境
  • 其他
  • 全部
  • 院士
  • 研究员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
  • 员级
  • 全部
  • 注册安全工程师
  • 一级注册建造师
  • 二级注册建造师
  • 一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二级临时注册建造师
  • 一级注册建筑师
  • 二级注册建筑师
  • 注册监理工程师
  •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
  • 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
  • 注册化工工程师
  • 注册造价工程师
  • 建筑工程三类人员
  • 责任工程师
  • 责任设计师
  •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
  • 水利工程三类人员
  • 交通运输工程三类人员
  •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 注册城乡规划师
  • 注册测绘师
  • 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咨询工程师
  • 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
  • 施工员
  • 资料员
  • 材料员
  • 劳务员
  • 机械员
  • 安全员
  • 试验员
  • 标准员
  • 测量员
  • 造价员
  • 统计员
  • 预算员
  • 劳资员
  • 质量(检)员
  • 取(送)样员
  • 监理员
  • 见证员
  • 取样员
  • 计划员
  • 一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二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三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四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五级消防设施操作员
  • 注册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估计师
  • 一级安全评价师
  • 二级安全评价师
  • 三级安全评价师
  • 全部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河北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山西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海外
立即查询 清空条件
搜索
查询结果:1890

谭忆秋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黑龙江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 道路工程 道路桥梁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谭忆秋,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美国AAPT会员、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公路学会青年学会秘书等职。主要从事道路材料功能特性与应用研究。 个人履历: 谭忆秋,女,1969年生,吉林德惠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兼任美国AAPT会员、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公路学会青年学会秘书等职。 主要从事道路材料功能特性与应用研究。 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交通部西部项目和交通部“九五”联合攻关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地方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培养已毕业博士生5人,硕士生18人。 1986—1990: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复合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2—1995: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道路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7—1999: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0—2001: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 博士后 1995—1999:哈尔滨建筑大学交通学院 讲师 1999—2000:哈尔滨建筑大学交通学院 副教授 2000—2003: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 副教授 2003—2004: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 教授 2004—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中国沥青界五朵金花之一 她年轻有为,业绩斐然,3l岁被破格提为副教授,35岁被破格晋升教授,36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已门下弟子众多……  她自上研究生以来一直与沥青和沥青混合料打交道,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黑龙江省科技攻关等多项科研项目,参加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并因此先后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她从同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以后,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回到了母校的怀抱,用自己的勤奋书写着人生的辉煌…… 她就是被称为中国沥青界五朵金花之一的谭忆秋教授。 谭忆秋教授1986年考取哈尔滨建筑大学复合材料专业;1992年考取哈尔滨建筑大学道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期间,她刻苦钻研,独立开发了滑板测粘系统火评价沥青材料的低温流变性能,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为了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方向的理解,她毅然决定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她成为自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来第一个毕业的博上生,确保本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能继续招生,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也为该专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接触专业研究的最新动向,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2000年她入驻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工作出色,成果迭出,受到导师、同事的一致好评。当2001年博士后出站时,大家再三挽留她留在同济大学,面对优越的科研所环境,优厚的待遇,她毫不犹豫地推辞了,因为她深知母校是培养她、需要她的地方,东北的交通发展更需要她。回到母校后,她工作努力,成绩突出,于2003年被破格提为教授,担任道路教研室主任一职,并于次年取得了博士生导师资格。2004年她又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参加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培训和学习。她的导师曾这样称赞她,“这么年轻就成了专家,真是让人羡慕”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人家都认为女性不太适合的专业,她却做得出类拔萃,改变了人家对该专业女性的一贯看法。 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教师,谭忆秋教授对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更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在她眼里:“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各成其才”。因此,她结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给学生以鲜活的知识,还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启迪学生去探索和创新。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极大了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转变了学习态度,在大家的眼里,听她的课是一种彼此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学习的快乐。就拿她的研究生课程《实验粘弹原理》和《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来讲,她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及工程经验,广泛收集相关资料,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学调研汇报为辅,兼以实际参观和亲自动手,使得教学内外丰富多彩,课学教学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为了扩大大家的专业知识面,她多次邀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来学院讲学、授课,使本专业的研究方向能够始终跟上专业研究的最新动态,也因此极大的提高了大家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引发了很多好的科研想法和思路,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促进了本专业的自身发展和提高。 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她深情热爱学生,愿意倾听学生心声。在本科生眼里,听她的课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研究生的眼里,成为她的弟子是一种荣耀。她善于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化,善于用高超的教育艺术去熏陶学生,把满腔心血倾注给了莘莘学子,将美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以燃烧的炽热铸就了青春的辉煌。‘ 给知识女性树立了榜样 作为道路建筑材料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谭忆秋教授主要从事道路建筑材料功能特性与应用研究,系统地将粘弹力学和损伤力学理论应用于道路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领域,包括基于粘弹本构理论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建模和评价方法及设计方法的研究、基于寒冷地区长期使用性能的改性沥青性能的研究、基于物相分析技术沥青及固体材材作用的机理分析等。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以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文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结合科研工作研制开发的滑板粘度计获得国家专利。她承担的交通部丙部推广项目《橡胶颗粒路面的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利用废旧汽车轮胎生产的橡胶颗粒铺筑橡胶颗粒沥青路面,以此起到抑制路面结冰的作用,首次提出了橡胶颗粒路面除冰雪的思想为提高寒冷地区路面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研究经费不到位的情况下,自筹资金,东拼西凑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她注意科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结合科研在新疆和哈尔滨等地铺筑了试验路段,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给国家经济建设节约了资金。该项目得到了评审团专家的一致好评。她在孜孜不倦的同时,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并且,其中几篇被国外权威刊物收录和引用。 作为道路教研室主任,谭忆秋教授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百倍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研室的工作和学科的建设中。在2002年博士后出站后,毅然放弃了许多待遇优遇的邀请,全身心地致力于道路学科的发展和学术梯队的建设,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了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的全面发展,自2002年起将该学科细化为四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实行相应的学术带头人。这样不仅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增强了主人翁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使得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大大加强,在国内的学术地位也日益提高。如她带领的材料方向不断的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新的技术方案,仅2003年就获得了近300万的研究经费;如路面管理方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自行开发了道路监测车,为路面科学的养护和管理提供了基础。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教研室就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工作环境和学术气氛得到很大的改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许多青年教师在刚开始起步时,常常遇到很多困难,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准,她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学、科研讨论,请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介绍学科发展,教学和科研经验,对青年教师作出指导;另一方面为了培养青年教师的独立工作能力,从自己有限的科研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这种想年轻人所想的做法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同时,许多优秀的人才纷纷留校和来本校工作,先后有3名博士和博士后到道路教研室工作,缓解了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稳定了教师队伍,使本学科的力量日益壮大。在她的带动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研室的教学水平在国内同行中都得到了肯定。 谭忆秋教授以其优异的成绩和极强的专业能力给知识女性树立了榜样,成为当之无愧的青年骨干力量:她以其坚忍不拔的性格、包容天地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刻影响着她周围的每一位同志,继续着她“知识摆渡人”的职业生涯。 学科及研究方向: 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道路建筑材料功能特性与应用研究,系统地将粘弹力学、损伤力学理论应用于道路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特性研究领域,其中包括:基于粘弹本构理论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建模和评价方法及设计方法的研究、基于寒冷地区长期使用性能的改性沥青性能的研究、基于物相分析技术沥青及固体材料作用的机理分析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所参加的科研项目曾获得省部级奖和国家级奖各一项。 论著成果: 期刊: 1、谭忆秋,邵显智,张肖宁 基于低温流变特性沥青低温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 2002,3 2、谭忆秋,孙立军 重复荷载作用下沥青低温粘弹特性的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2002,3 P 3、谭忆秋, 陈国明,姜立伟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测定方法的研究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2,3 获奖情况: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高等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9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篇,EI收录文章7篇。论文被直接引用89次,间接引用184次。

田世炀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天津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利量测 自动控制

单位: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

汪双杰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陕西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汪双杰先生,1962 年出生,现任中交一公院副总经理,历任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工程师、处长兼副总工、中交一公院副院长兼第二分院院长、副院长兼院科技研发中心主任、副院长兼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青藏公路科研设计常务副指挥等职务.汪先生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多年冻土公路工程及公路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汪先生主持和参与的项目 2007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并先后4 次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汪先生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公路冻土工程理论专著《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及第一部公路运行速度理论专著《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并参与主编了多条交通行业标准规范.汪先生2002 年起经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誉称号.汪先生于 1983年毕业于长安大学道路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 年获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汪晓天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广东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广东省公路管理局
汪晓天,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江西牵城人,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文化程度大学本科,现任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1986年7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先后担任省公路局总工室助理工程师、工程科工程师,省公路局公路设计所副所长,省公路局设计院副院长,省公路局副总工程师并兼任省路桥规划勘察中心主任,粤路设计院院长,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王秉纲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陕西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公路工程 道路工程 道路 路桥 道桥

单位:长安大学
王秉纲,男,辽宁省人,1934年1月出生,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著名道路专家。王秉纲教授1958年8月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道路工程专业,曾任原西安公路学院院长。 40余年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10余名。为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和卓越的贡献。 学术简历: 长期从事公路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约70名。 现为《中国公路学报》主编,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我国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科研成果: 主持过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几十项,主要有“复合式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碾压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修筑技术”、“高速公路养护投术与标准”、“跨越构造物路面及桥面研究”、“高原多外冻土地区路基路面典型结构研究”等,其中多项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7部,参加多部设计规范的编写与评审工作。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成山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辽宁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水工

单位: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王成山,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学博士。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建设部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土木(水利水电)工程师,辽宁省水利评标专家。   主持完成了多项水利枢纽、堤防、引调水等工程设计,重点主持了阎王鼻子水库、青山水库及其供水、葫芦岛市龙岗区海防堤、长兴岛防潮堤、朝阳大凌河防洪综合整治、绕阳河整治、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等40多项工程设计,并主持了辽宁省柴河水库、营口玉石水库、抚顺关山水库等十几座水库及大坝的安全评价或蓄水安全鉴定工作。 主持研究了白石水库工程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期温度控制与防裂措施、石佛寺水库粉细砂加筋筑坝新技术、镶坝技术等课题,参与《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编制。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3项、省发明创造奖1项、水利部优秀设计奖1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1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

王端宜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广东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工程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王端宜(1960.3-),教授,硕导/博导 研究方向: 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理论、路面施工管理与质量监控、路面检测与评价、路面管理与养护维修 教育背景: 1978.3~1982.1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 道路与桥梁专业 学士学位 1986.9~1988.12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 道路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 2001.9~2003.6 华南理工大学 结构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 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2~2000.5 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2000.6~现在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教授 学术兼职: 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奖励荣誉: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结构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沥青路面橡胶颗粒自应力除冰雪技术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 《提高广东省水泥混凝土路面路用性能的关键技术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 教学工作概况: 本科生课程:路面养护与管理 研究生课程:路面结构原理(学位课)、路面管理系统 博士生课程:路面结构设计(学位课) 科研概况及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数字技术研究 2003.1~200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湿热环境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衰减机理与模型研究 2013.1~2016.12 广东省交通厅科研项目:湿热重交通环境沥青路面功能型混合料研究 2012~2014 河南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基于泡沫沥青的厂拌冷再生技术研究 2012~2014 代表性成果: 《一种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复合材料传力杆》 发明专利 2008 《主驱动轮式路面功能加速加载评价试验系统》 发明专利 2010 《用虚拟试验方法评价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类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 发布时间:2015-07-21

王根会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甘肃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桥梁工程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一、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绩与贡献:   1.桥梁检定与维修加固   针对既有桥梁结构病害和承载力不足问题,对既有桥梁结构的检测技术、加固策略、技术评定方法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施工图设计。主持的铁道部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铁路提速后下承式钢板梁桥的振动控制及加固措施研究”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西安铁路局科研项目“阳(平关)—安(康)线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技术状态评估及维修加固措施研究”的研究成果已于2008年应用到阳(平关)—安(康)线的综合整治工程中。目前正在主持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既有混凝土双曲拱桥的病害机理及加固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根据这一方面的科研成果主编(著)专著一部《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2004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2.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   大跨度连续梁桥在目前公路和铁路建设中已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为保证桥梁建成后其线形和应力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对其进行施工监控。在这一方面,主要研究了结构体系转换、约束条件改变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同时负责了数十座铁路和公路大跨、复杂桥梁结构的施工监控,取得了良好的监控效果。主持的科研项目“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过程中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桥梁抗震及减(隔)震   主要进行桥梁抗震控制研究,曾参与了多座重要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计算。参加的科研项目“梁式桥桥墩抗震计算的简化方法及高桩承台基础桥墩的地震反应”1998年12月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版采用,参加的科研项目“多点地震激励下桥梁抗震设计的实用方法研究”2000年获甘肃省建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负责人,目前正在主持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武罐高速公路抗震优化设计及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的研究工作。   4.桥梁结构健康诊断与状态评估   桥梁结构健康诊断与状态评估是目前世界桥梁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对桥梁结构的工作状况进行正确地分析并依据分析和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准确地评估,对保证桥梁结构安全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方面,根据大量实桥检测结果,应用神经网络方法、模态应变能法和蒙特卡洛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特别是近年来成功的把拟哈密尔顿原理应用到这一领域,更是走在了国内外这一方面研究的前列。   二、反映主要科技成绩和贡献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论文、技术报告、著作目录:   1.主要建设科技获奖(均为主持人)   (1)铁路提速后下承式钢板梁桥的振动控制及加固措施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   (2)框架式护面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机理研究,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3)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过程中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 2.主要科技论文与专著   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桥梁检定与维修加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现担任“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   代表性论文集及专著如下(均为第一作者):   (1)基于单元模态应变能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铁道学报,2006年第3期。(EI检索,检索号:063510092001)   (2)既有钢桁梁桥损伤识别与诊断方法研究,力学与实践,2007年第1期。   (3)基于模糊系统的铁路钢板梁桥加固效果评估分析,铁道学报,2007年第3期。(EI检索,检索号:072910702816)   (4)基于RBF神经网络设计的桥梁安全评估与加固措施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   (5)连续箱梁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   (6)《桥梁检测与维修加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桥梁结构健康诊断与状态评估,桥梁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复杂桥梁结构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桥梁施工监控,桥梁抗震,桥梁结构振动控制

王国清 职称:正高 注册证书(0

河北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道路桥梁 道桥 公路管理

单位: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
王国清:1966年3月出生,河北景县人。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河北工业大学土建系路桥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1987-1990河北工业大学土建系政治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1990-1993年,东南大学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交通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会主席;1998-2000年,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研究生。目前任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

王光谦 职称:院士 注册证书(0

青海 土木建筑工程

从事专业:泥沙 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 水利工程 治河 河川动力

单位:青海大学
王光谦,1962年4月生,河南省镇平县贾宋人,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从事三峡工程泥沙治理、黄河泥沙治理及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问题研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科研成果丰硕。2008年为汶川地震后堰塞湖疏导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项。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委员。2013年7月受聘为青海大学校长。 个人履历: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2年至1985年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5年至1989年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2年至今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6年6月至1996年12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访问教授。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Regina University访问教授。 2011年8月挂任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 200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王光谦当选为技术科学部院士。 2012年12月13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 2013年5月13日受聘为水利部综合事业局首席科学家。 2013年7月受聘为青海大学校长。 社会任职: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副主任委员。任国务院学位办水利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主任。《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会主任、IAHR-APD J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副主编,青海大学现任校长。 科研成就: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 研究领域: 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10项。 王光谦致力于江河治理事业,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王光谦从92年开始直到96年一直参加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能够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三峡工程建设的高潮是大江截流,要把长江主河道拦腰截段,迫使滔滔江水通过导流明渠。由于大江主槽很深,超过30米,容易引起逐渐合拢的戗堤坍塌,会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重大损失。1997年,受施工单位委托为大江截流施工预测截流口门水流特性,成果及时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 1997年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成功是世界水电工程建设的里程碑,关键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光谦有幸成为15位获奖者之一,代表数千位参加大江截流的贡献者分享了这一崇高的荣誉。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繁衍源远流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断流的原因是用水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黄河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王光谦积极参加水量调度系统开发工作,带领清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数十次到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完成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为确保母亲河不断流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积极参加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先后4次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对中线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对工程建设及水源保护提出建议,并在2001年“两会”期间作为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了中外记者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提问。 学术成就: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 他对固液两相流尤其是泥沙运动和泥石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解决了泥沙运动中的一些重要部题。如悬移质浓度垂向分布的类型,并探讨其成因,得到泥沙浓度的统一公式。他所进行的快速颗粒流研究,在高含沙流、泥石流以及固料输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他还发展了固液两相流的新的双流体模型,对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加以总结。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面且在承担重点工程课题中,解决生产问题表现突出。他参加了三峡坝区泥沙模型试验,为1994年7月三峡工程设计审查提供了依据。 所获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2008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 国家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 教育部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 钱宁泥沙科学论文奖; 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项。 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 主要论著: 王光谦教授共发表论文370余篇,出版专著8部。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一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代表性著作: 《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游荡型河流演变与模拟》、《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 专著: (1) 王光谦,李铁键,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北京。 (2) 王光谦,张红武,夏军强,游荡型河流演变与模拟,科学出版社,2005,北京。 (3) 王光谦, 刘家宏, 数字流域模型,科学出版社,2006,北京。 (4) 王光谦, 魏加华, 流域水量调控模型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北京。 (5) 倪晋仁,王光谦,张红武,固液两相流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应用,科学出版社,1991,北京。 (6) 倪晋仁,王兆印,王光谦,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其防治,科学出版社,2008,北京 (7) 王光谦, 胡春宏,泥沙研究进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北京 (8) 王光谦,世界调水工程,科学出版社,2009,北京
在线留言
提交
用户协议

0.106188s